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上肢用输液管固定器,主要涉及输液护理领域。包括包括垫体组件和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为弹性螺旋结构;所述垫体组件为圆柱状柔性垫体,并沿其长度方向设有将其贯穿的贯通口,所述贯通口为腰型孔结构,所述贯通口较长的一侧侧边上设有让位口,所述垫体组件的外壁上设有用于缠绕限位组件的螺旋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它能够较好的对输液一侧的上肢进行保护,使得输液管不暴露在外,且穿戴固定不需要经过手部,避免影响输液区域。
Fixator of infusion tube for upper extremit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上肢用输液管固定器
本技术涉及输液护理领域,具体是上肢用输液管固定器。
技术介绍
在输液过程中,一般需要将较长的输液管在胳膊上固定一端长度。然而由于保温等原因,患者常常将上肢手臂用被褥盖住,或是用衣服遮住,这样一来,衣物的覆盖、衣物的穿脱过程都可能对上肢上的输液管造成拉扯,进而影响输液针的插入情况。而现有临床上只是只用胶布固定一下,一旦出现脱落、勾挂、拉拽等情况,将直接给输液带来危险,故在输液护理上,对于输液上肢部分的护理是一个显著存在的短板,应当投入精力为患者考虑和解决这一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上肢用输液管固定器,它能够较好的对输液一侧的上肢进行保护,使得输液管不暴露在外,且穿戴固定不需要经过手部,避免影响输液区域。本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肢用输液管固定器,包括垫体组件和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为弹性螺旋结构;所述垫体组件为圆柱状柔性垫体,并沿其长度方向设有将其贯穿的贯通口,所述贯通口为腰型孔结构,所述贯通口较长的一侧侧边上设有让位口,所述垫体组件的外壁上设有用于缠绕限位组件的螺旋槽。所述贯通口与让位口相对的一侧内壁拱起为弧形结构。对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较为柔软的垫体在内,拆装快速方便且在直径方向上能够约束限位的螺旋圈在外,能够较好的对输液一侧的上肢进行保护,使得输液管不暴露在外,形成全范围有效的遮挡,也避免外物挤压和碰撞上肢,对输液组件造成损坏。形成对上肢以及输液管末端组件的较好的保护。同时,本装置组件简洁,使用方便。穿戴固定不需要经过手部,避免影响输液区域,需要保护哪里,直接从哪里穿戴固定即可,非常具有创新性,具有普遍推广使用的价值。附图说明附图1是本技术的示意图。附图2是本技术的自一端观察的正视图。附图3是本技术的拆分状态示意图。附图中所示标号:1、前掌板部;2、掌根板部;3、腕板部;4、窗口;5、第一弧形挡边;6、第二弧形挡边;7、缺口;8、第三L型插槽;9、过渡弧形挡边;10、第一L型插槽;11、第二L型插槽;12、第三弧形挡边;13、条形通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技术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技术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限定的范围。实施例:本方案示例一种输液用防护手板,包括手板本体。所述手板本体用于为塑料板状件,且与人体的手部曲线相适应,用于放置在输液的手掌的下方,方便对手背部分的输液器具及输液部位进行防护。所述手板本体包括依次连接的前掌板部1、掌根板部2、腕板部3,所述腕板部3的宽度小于前掌板部1的宽度,所述掌根板部2的前侧与前掌板部1的后侧相连,所述掌根板部2的后侧与腕板部3的前侧相连,从而掌根板部2的两侧形成使手板本体的宽度自前掌板部1到腕板部3过渡的斜边,使掌根板部2形成自前向后宽度逐渐收敛的类梯形结构,与人体的手部曲线相适应,所述掌板部的中央设有窗口4,使整个装置在使用时更加透气。由于人的掌心汗腺较为丰富,长时间使用硬质的塑料板挡在掌心位置,使得掌心附近的湿度显著升高,且对于很多容易出手汗的人,使用半小时以上就已经很不舒服了。所以在掌板部的中央设置大面积的窗口4,方便掌心透气,避免使用的潮闷感。所述掌板部沿手板本体的长度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弧形挡边5和第二弧形挡边6,所述第一弧形挡边5的靠近腕部的后侧设有缺口7,用于方便拇指指根通过。所述第二弧形挡边6的顶侧设有第三L型插槽8,所述第三L型插槽8的开口向前。所述掌根板部2靠近第二弧形挡边6的一侧侧边上设有过渡弧形挡边9,所述过渡弧形挡边9的顶侧侧边上设有第一L型插槽10,所述第一L型插槽10的开口向后。所述掌根板部2靠近第一弧形挡边5的一侧侧边上设有第二L型插槽11,所述第二L型插槽11的开口向后。所述腕板部3的两侧侧边均设有第三弧形挡边12,所述过渡弧形挡边9的前侧与第二弧形挡边6通过圆角过渡连接,所述过渡弧形挡边9的后侧与第三弧形挡边12的前侧通过圆角过渡连接,挡边的结构连贯圆滑,与手部的生理曲线相适应。手板配合挡边的结构能够辅助较好的固定和保护手掌和手腕,并基于其硬质组件的基础上,能够有效阻止和提醒患者不要在手腕这一关节处打弯,以防造成输液不畅、鼓针等问题。所述第一弧形挡边5的顶侧固定有弹性绷带,为了保证卫生,并提供更舒适和有效的固定防护,本示例使用3M的自黏绷带,故设计其固定方式为可拆卸的固定,因为自黏绷带具有使用次数的限制,故在第一弧形挡边5的顶侧边缘处沿其长度方向设有条形通孔13,使用时将自黏绷带自条型通孔内穿过,使用医用胶布进行固定。在具体操作时,也可以将自黏绷带的一端的边卷起3~4层(圈),并稍微压紧,就可以在自黏绷带的一端形成一溜条形的凸起,起到限位防止自黏绷带脱出的效果。针对上述实施例,对使用方法做以下阐述:步骤一:将3M的自黏绷带自条型通孔内贯穿,使其一端的侧边通过医用胶布固定在第一弧形挡边5的外侧侧面上,从而实现自黏绷带的一端固定在条型通孔的外侧,并自条型通孔贯穿到第一弧形挡边5里侧的效果。步骤二:适度拉拽自黏绷带的另一端,使自黏绷带按第一L型插槽10—第二L型插槽11—第三L型插槽8的顺序依次绕过并插入,其中第一L型插槽10—>第二L型插槽11之间的绷带部分在手背之上,第二L型插槽11—>第三L型插槽8之间的绷带部分在手腕下面绕过,第二L型插槽11—>第三L型插槽8之间的绷带部分在手背之上,并与第一L型插槽10—>第二L型插槽11之间的绷带部分形成“X”形状的交叉覆盖,将手背的打针区域进行包覆。步骤三:自第三L型插槽8绕出的多余部分自黏绷带可以通过医用胶布固定在手板本体的底面上,如果够长,也可以根据需要多圈缠绕,粘附在绷带自身表面。通过上述方法,能够快速、适度的对手背的输液部分皮肤及输液针等器械进行保护,防止因为拉拽、勾挂等原因而造成输液针的脱出、移位、鼓针等问题,特别适合长时间输液的患者,或者自控能力较差的儿童。由于弹性绷带并不直接粘附在皮肤上,且具有较大的弹性,结合挡边结构的作用,能够较大程度的减少对手背的压迫和束缚,让包覆的力度更加轻柔。相比临床上常见的,直接使用自黏绷带将儿童、患者手背缠绕保护固定的情况相比:1)如果使用自黏绷带缠绕多圈,如果较松,则自黏绷带很容易前后搓动,如果较紧,则过于压迫针头,本手板配合弹性绷带,能够实现较为松弛的包袱,通过两侧翘起的挡边结构,让绷带不直接压迫皮肤。且通过缺口7贯穿拇指,而对本装置实现前后限位,防止前后搓动。且腕板部3较为窄小的挡边和板型结构,也使手板不能前移,多种结构配合实现有效的防错位移动。不需要通过缠绕的松紧度来控制。2)缠绕的自黏绷带,在打开的时候,互相黏连牵扯,造成绷带卷变形,反复碰触和挤压输液位置及针头组件,造成一定伤害,且也给患者造成紧张情绪。同时拆开要轻柔,速度慢,一旦有问题难以快速及时的查看。本手板的固定为弹性绷带与手板相配合,故整体黏连的部分很少。交差覆盖方式能够方便快速的打开,并很少影响和触碰输液附近区域。更加易于操作,防止二次伤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上肢用输液管固定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垫体组件和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为弹性螺旋结构;所述垫体组件为圆柱状柔性垫体,并沿其长度方向设有将其贯穿的贯通口,所述贯通口为腰型孔结构,所述贯通口较长的一侧侧边上设有让位口,所述垫体组件的外壁上设有用于缠绕限位组件的螺旋槽。
【技术特征摘要】
1.上肢用输液管固定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垫体组件和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为弹性螺旋结构;所述垫体组件为圆柱状柔性垫体,并沿其长度方向设有将其贯穿的贯通口,所述贯通口为腰型孔结构,所述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秀珍,
申请(专利权)人:王秀珍,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