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变速器散热结构,包括变速器本体,所述变速器本体的一端设有变速器支架一,所述变速器本体的另一端设有变速器支架二,所述变速器本体的顶端设有变速器进油口,所述变速器本体的底端设有变速器出油口,所述变速器出油口的底端设有油泵,所述变速器支架一与所述变速器支架二之间设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一侧设有散热风扇,所述支撑板的另一侧设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内部设有导油管,所述导油管与所述支撑架之间通过固定套连接,所述导油管的一端设有导油管进油口,所述导油管的另一端设有导油管出油口,所述变速器支架二一侧的底端设有微型控制器。有益效果:能够对变速器进行高效散热,提高变速器的使用寿命。
A cooling structure of automatic transmiss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动变速器散热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变速器
,具体来说,涉及一种自动变速器散热结构。
技术介绍
变速器作为车辆传动的主要部件,在运转时会产生很大的热量;由此,变速器内部都设置有润滑油,该润滑油的作用为润滑各部件和降低各运动部件的温度,循环运动的润滑油将热量传递给变速器壳体,车辆行驶时产生的对流空气将变速器壳体的热量带走,以此实现变速器的散热,然而,在部分车辆上,变速器密闭在舱体内,从而使得变速器壳体的热量无法通过空气的对流带走,在长时间的运转下,变速器内部热量逐渐累积,润滑油的油温会逐步升高,当润滑油温度超过限定值时,会导致变速器内部轴承、油封等部件损坏,变速器的可靠性无法得到保证,由此,急需解决。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自动变速器散热结构,以克服现有相关技术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为此,本专利技术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自动变速器散热结构,包括变速器本体,所述变速器本体的一端设置有变速器支架一,所述变速器本体的另一端设置有变速器支架二,所述变速器本体的顶端设置有变速器进油口,所述变速器本体的底端设置有变速器出油口,所述变速器出油口的底端设置有油泵,所述变速器支架一与所述变速器支架二之间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一侧设置有若干散热风扇,所述支撑板的另一侧设置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内部设置有导油管,所述导油管与所述支撑架之间通过若干固定套固定连接,所述导油管的一端设置有导油管进油口,所述导油管的另一端设置有导油管出油口,所述导油管进油口与所述变速器出油口之间通过油管一连接,所述导油管出油口与所述变速器进油口之间通过油管二连接,所述变速器支架二一侧的底端设置有微型控制器。进一步的,所述变速器本体的顶端设置有温度传感器。进一步的,所述散热风扇与所述支撑板之间设置有缓冲垫片。进一步的,所述导油管与所述固定套之间设置有缓冲垫圈。进一步的,所述导油管为铝材质。进一步的,所述导油管为回旋式结构。进一步的,所述油管一和所述油管二分别均为聚氨酯材质。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设置由变速器进油口、变速器出油口、油泵、支撑板、散热风扇、支撑架、导油管、固定套、导油管进油口、导油管出油口、油管一、油管二和微型控制器构成的自动变速器散热结构,从而能够对变速器进行高效散热,提高变速器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自动变速器散热结构的俯视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自动变速器散热结构的正面剖视图;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自动变速器散热结构的主视图。图中:1、变速器本体;2、变速器支架一;3、变速器支架二;4、变速器进油口;5、变速器出油口;6、油泵;7、支撑板;8、散热风扇;9、支撑架;10、导油管;11、固定套;12、导油管进油口;13、导油管出油口;14、油管一;15、油管二;16、微型控制器;17、温度传感器;18、缓冲垫片;19、缓冲垫圈。具体实施方式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专利技术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专利技术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动变速器散热结构。如图1-3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自动变速器散热结构,包括变速器本体1,所述变速器本体1的一端设置有变速器支架一2,所述变速器本体1的另一端设置有变速器支架二3,所述变速器本体1的顶端设置有变速器进油口4,所述变速器本体1的底端设置有变速器出油口5,所述变速器出油口5的底端设置有油泵6,所述变速器支架一2与所述变速器支架二3之间设置有支撑板7,所述支撑板7的一侧设置有若干散热风扇8,所述支撑板7的另一侧设置有支撑架9,所述支撑架9的内部设置有导油管10,所述导油管10与所述支撑架9之间通过若干固定套11固定连接,所述导油管10的一端设置有导油管进油口12,所述导油管10的另一端设置有导油管出油口13,所述导油管进油口12与所述变速器出油口5之间通过油管一14连接,所述导油管出油口13与所述变速器进油口4之间通过油管二15连接,所述变速器支架二3一侧的底端设置有微型控制器16。下面具体说一下导油管10的具体设置和作用。如图1所示,导油管10位于支撑架9的内部并通过油管一14和油管二15与变速器本体1连接,从而能够使得变速器本体1内部的润滑油循环流入到导油管10内,从而能够对润滑油进行散热,进而能够对变速器本体1进行散热。借助于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由变速器进油口4、变速器出油口5、油泵6、支撑板7、散热风扇8、支撑架9、导油管10、固定套11、导油管进油口12、导油管出油口13、油管一14、油管二15和微型控制器16构成的自动变速器散热结构,从而能够对变速器进行高效散热,提高变速器的使用寿命。如图1-3所示,所述变速器本体1的顶端设置有温度传感器17,所述散热风扇8与所述支撑板7之间设置有缓冲垫片18,所述导油管10与所述固定套11之间设置有缓冲垫圈19,所述导油管10为铝材质,所述导油管10为回旋式结构,所述油管一14和所述油管二15分别均为聚氨酯材质。从图1和图2中可以看出,所述变速器本体1的顶端设置有温度传感器17,所述散热风扇8与所述支撑板7之间设置有缓冲垫片18,所述导油管10与所述固定套11之间设置有缓冲垫圈19,对于温度传感器17、缓冲垫片18和缓冲垫圈19的设计,是比较常规的故此不做详细的说明。为了方便理解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以下就本专利技术在实际过程中的工作原理或者操作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在实际应用时,变速器本体1内部的润滑油通过油泵6和油管一14的作用流入到导油管10的内部,此时散热风扇8启动对导油管10进行散热,从而能够对润滑油进行散热,进而能够对变速器本体1进行散热,散热后的润滑油通过油管二15进入到变速器本体1的内部,以此方式循环,从而能够连续不断对变速器本体1进行散热。综上所述,借助于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由变速器进油口4、变速器出油口5、油泵6、支撑板7、散热风扇8、支撑架9、导油管10、固定套11、导油管进油口12、导油管出油口13、油管一14、油管二15和微型控制器16构成的自动变速器散热结构,从而能够对变速器进行高效散热,提高变速器的使用寿命。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动变速器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变速器本体(1),所述变速器本体(1)的一端设置有变速器支架一(2),所述变速器本体(1)的另一端设置有变速器支架二(3),所述变速器本体(1)的顶端设置有变速器进油口(4),所述变速器本体(1)的底端设置有变速器出油口(5),所述变速器出油口(5)的底端设置有油泵(6),所述变速器支架一(2)与所述变速器支架二(3)之间设置有支撑板(7),所述支撑板(7)的一侧设置有若干散热风扇(8),所述支撑板(7)的另一侧设置有支撑架(9),所述支撑架(9)的内部设置有导油管(10),所述导油管(10)与所述支撑架(9)之间通过若干固定套(11)固定连接,所述导油管(10)的一端设置有导油管进油口(12),所述导油管(10)的另一端设置有导油管出油口(13),所述导油管进油口(12)与所述变速器出油口(5)之间通过油管一(14)连接,所述导油管出油口(13)与所述变速器进油口(4)之间通过油管二(15)连接,所述变速器支架二(3)一侧的底端设置有微型控制器(1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变速器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变速器本体(1),所述变速器本体(1)的一端设置有变速器支架一(2),所述变速器本体(1)的另一端设置有变速器支架二(3),所述变速器本体(1)的顶端设置有变速器进油口(4),所述变速器本体(1)的底端设置有变速器出油口(5),所述变速器出油口(5)的底端设置有油泵(6),所述变速器支架一(2)与所述变速器支架二(3)之间设置有支撑板(7),所述支撑板(7)的一侧设置有若干散热风扇(8),所述支撑板(7)的另一侧设置有支撑架(9),所述支撑架(9)的内部设置有导油管(10),所述导油管(10)与所述支撑架(9)之间通过若干固定套(11)固定连接,所述导油管(10)的一端设置有导油管进油口(12),所述导油管(10)的另一端设置有导油管出油口(13),所述导油管进油口(12)与所述变速器出油口(5)之间通过油管一(14)连接,所述导油管出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鹏勇,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格洛博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