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热膜墙暖采暖系统,其包括若干电热膜和供电装置,所述电热膜铺设在墙体上,所述电热膜经导线与所述供电装置电性连接,所述供电装置给所述电热膜通电,所述电热膜将电能转换成远红外辐射或对流热能以发出热量。本发明专利技术所提供的电热膜墙暖采暖系统,其能辐射波长范围在8到15μm的远红外线,从而实现对周围环境的采暖。
A heating system with electrothermal membrane wal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热膜墙暖采暖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采暖领域,尤其是一种电热膜墙暖采暖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地暖、墙暖采暖产品在家居采暖市场所占份额越来越高。墙暖相对于地暖的地板采暖而言,它是墙壁采暖,也就是将采暖设备安装在墙壁上。目前的墙暖都一般采用模块化设计,将采暖设备设计成薄板状模块挂在墙上。但是,现有的墙暖产品还是存在寿命短、易变形、辐射效果差、不美观等问题。鉴于现有技术中的墙暖设备的上述技术问题,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墙暖解决方案。当然该解决方案涉及到发热材料制备、采暖墙成型(如何与墙体融合)以及采暖系统搭建等诸多方面。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墙暖采暖系统,该墙暖采暖系统能够辐射出远红外线以实现采暖。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热膜墙暖采暖系统,其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电热膜墙暖采暖系统,其包括若干电热膜和供电装置,所述电热膜铺设在墙体上,所述电热膜经导线与所述供电装置电性连接,所述供电装置给所述电热膜通电,所述电热膜将电能转换成远红外辐射或对流热能以发出热量。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电热膜包括远红外发热膜,所述远红外发热膜具有第一表面及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应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上依次贴合有第一热熔胶层、第一PET膜层及第一纤维布层,所述第二表面上依次贴合有第二热熔胶层、第二PET膜层及第二纤维布层,所述第一热熔胶层两侧边缘与所述第一PET膜层的两侧边缘之间成对贴合有的第一铜箔条和第二铜箔条。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远红外发热膜包括湿法碳纤维发热膜、短切碳纤维发热膜、石墨烯发热膜、氧化石墨烯发热膜中的一种或几种。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电热膜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在所述远红外发热膜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上均匀施胶,以形成所述第一热熔胶层和所述第二热熔胶层;(2)将所述第一铜箔条、所述第二铜箔条分别贴合至所述第一热熔胶层的两侧边缘处;(3)将所述第一PET膜层、所述第二PET膜层分别贴合至所述第一热熔胶层、所述第二热熔胶层上;(4)将所述第一纤维布层、所述第二纤维布层分别热压至所述第一PET膜层、所述第二PET膜层上。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供电装置包括电源、控温器、接触器、空气开关及若干与所述若干电热膜一一对应连接的变压器。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电热膜墙暖采暖系统,其能辐射波长范围在8到15μm的远红外线,从而实现对周围环境的采暖。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实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电热膜的剖视结构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电热膜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电热膜采暖墙的剖视结构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例的电热膜墙暖采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电热膜的介绍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热膜,该所述电热膜在通电后能将电能转换成远红外辐射或对流热能,以实现对周围环境的采暖,该所述电热膜非常适合应用在家装采暖系统中。具体的,请继续参考图1和图2所示,所述电热膜100包括远红外发热膜101,所述远红外发热膜101具有第一表面及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应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上依次贴合有第一热熔胶层102、第一PET膜层104及第一纤维布层106,所述第二表面上依次贴合有第二热熔胶层103、第二PET膜层105及第二纤维布层107,所述第一热熔胶层102两侧边缘与所述第一PET膜层104的两侧边缘之间成对贴合有的第一铜箔条108和第二铜箔条109。所述第一铜箔条108和所述第二铜箔条109构成了所述电热膜100的接电电极,经导线将第一铜箔条108、第二铜箔条109连接至外部的供电装置,即能实现对电热膜100的通电。所述远红外发热膜101得电后即能将电能转换成远红外辐射或对流热能,以实现对周围环境的采暖。所述第一热熔胶层102、所述第二热熔胶层103采用已知的热熔胶,如EVA、PUR等。所述远红外发热膜101采用已知的各种类型的远红外发热膜,如湿法碳纤维发热膜、短切碳纤维发热膜、石墨烯发热膜、氧化石墨烯发热膜等。具体实施中,可以采用上述膜材中的一种作为远红外发热膜101,也可以将两种以上的膜材层叠后作为远红外发热膜101。远红外发热膜101通电后能辐射出波长范围在8到15μm的远红外线(被称为“生命光线”)。该波长的远红外线被人体吸收后,能够促进细胞质内线粒体代谢,改善血液微循环,间接消炎止痛以及提高神经体液系统调节能力。因此,人体沐浴在这种光线下,不仅可以感觉到温暖,身体也会更加健康。因为远红外线具有活化人体细胞的作用,能够促进细胞质内线粒体代谢,改善血液微循环,间接消炎止痛以及提高神经体液系统调节能力。所述电热膜100的整体厚度仅为0.4mm,其非常适合作为膜材直接贴覆在墙体上。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发热功能膜101的厚度为1~3μm,所述第一热熔胶层102、所述第二热熔胶层103的厚度为8~12μm,所述第一PET膜层104、所述第二PET膜层105的厚度为85~90μm,所述第一纤维布层106、所述第二纤维布层107的厚度为50~70μm,所述第一铜箔条108、所述第二铜箔条109的厚度为15~25μm。所述第一铜箔条108、所述第二铜箔条109的宽度为20mm,所述第一铜箔条108与所述第二铜箔条109之间的距离为500mm。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电热膜100上密布有贯穿所述电热膜100的圆孔。由于电热膜100上密布有圆孔,因此通过直接涂胶或刮腻子即能将电热膜100贴覆在墙体上。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圆孔的总面积达到电热膜100总面积的80%左右。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制备上述电热膜100的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1)在所述发热功能膜101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上均匀施胶,以形成所述第一热熔胶层102和所述第二热熔胶层103。在一些实施例中,施胶温度为130~160℃。(2)将所述第一铜箔条108、所述第二铜箔条109分别贴合至所述第一热熔胶层102的两侧边缘处。(3)将所述第一PET膜层104、所述第二PET膜层105分别贴合至所述第一热熔胶层102、所述第二热熔胶层103上。(4)将所述第一纤维布层106、所述第二纤维布层107分别热压至所述第一PET膜层104、所述第二PET膜层105上。在一些实施例中,热压温度为200~270℃。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完成电热膜100的成型后,还在所述电热膜100上密集打孔,以形成密布在电热膜100上并贯穿所述电热膜100的圆孔。电热膜采暖墙的介绍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热膜采暖墙,其内贴覆有能够辐射远红外线的电热膜。如图3所示,所述电热膜采暖墙包括墙体60及自内向外依次铺设在墙体60上的第一粘合胶层70、隔热板80、第二粘合胶层90、电热膜100、第三胶水层110、腻子层120、墙漆层130,所述电热膜100经导线与外部的供电装置连接。所述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热膜墙暖采暖系统,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若干电热膜和供电装置,所述电热膜铺设在墙体上,所述电热膜经导线与所述供电装置电性连接,所述供电装置给所述电热膜通电,所述电热膜将电能转换成远红外辐射或对流热能以发出热量。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热膜墙暖采暖系统,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若干电热膜和供电装置,所述电热膜铺设在墙体上,所述电热膜经导线与所述供电装置电性连接,所述供电装置给所述电热膜通电,所述电热膜将电能转换成远红外辐射或对流热能以发出热量。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热膜墙暖采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热膜包括远红外发热膜,所述远红外发热膜具有第一表面及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应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上依次贴合有第一热熔胶层、第一PET膜层及第一纤维布层,所述第二表面上依次贴合有第二热熔胶层、第二PET膜层及第二纤维布层,所述第一热熔胶层两侧边缘与所述第一PET膜层的两侧边缘之间成对贴合有的第一铜箔条和第二铜箔条。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热膜墙暖采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红外发热膜包括湿法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志新,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爱可家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