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使用可靠的内增压打气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281766 阅读: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14 04: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使用可靠的内增压打气筒,包括握管、端头和从内到外依次套设的内管、中管和外管,特点是内管的前端和外管的前端分别与端头密封固定,中管穿出外管的后端,中管的后端与握管密封固定,中管的前端与内管之间设置有第一活塞组件,内管的后端设置有第二活塞组件,端头上设置有出气口,内管与出气口相连通;优点是该内增压打气筒的结构设计简单合理,其增压效果好,打气时省力又高效,而且内增压打气筒的使用可靠,使用寿命长。

A Reliable Internal Booster Infla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使用可靠的内增压打气筒
本技术涉及用于给轮胎充气的打气筒,尤其涉及一种使用可靠的内增压打气筒。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的迷你打气筒类型较多,如双管打气筒、双向进气打气筒、增压打气筒等。而对于其中的增压打气筒来说,目前很多增压打气筒的结构设计不合理,导致其增压效果不明显,而且增压打气筒内的活塞组件工作不可靠,密封性不好,这也使得整个增压打气筒的使用不可靠。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增压效果好、且使用可靠的内增压打气筒。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使用可靠的内增压打气筒,包括握管、端头和从内到外依次套设的内管、中管和外管,所述的内管的前端和所述的外管的前端分别与所述的端头密封固定,所述的中管穿出所述的外管的后端,所述的中管的后端与所述的握管密封固定,所述的中管的前端与所述的内管之间设置有用于控制从所述的外管向所述的中管进气的第一活塞组件,所述的内管的后端设置有用于控制从所述的中管向所述的内管进气的第二活塞组件,所述的端头上设置有出气口,所述的内管与所述的出气口相连通。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活塞组件包括活塞上支座、活塞下支座、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和密封片,所述的中管的前端与所述的活塞上支座密封固定,所述的活塞上支座上设置有密封环槽,所述的第一密封圈设置在所述的密封环槽中,所述的第一密封圈与所述的外管的内壁密封配合,所述的密封环槽的一侧设置有密封圈退让槽,当所述的中管向后拉动时,外界的气体可进入所述的外管中,所述的活塞上支座和所述的活塞下支座均同轴套设在所述的内管上,所述的活塞下支座与所述的活塞上支座密封固定,所述的活塞下支座上设置有第一进气口,所述的活塞上支座上设置有容置腔和第二进气口,所述的第一进气口和所述的第二进气口均与所述的容置腔相连通,所述的第二进气口与所述的中管相连通,所述的第二密封圈和所述的密封片设置在所述的容置腔内且均套设在所述的内管上,所述的第二密封圈与所述的内管的外壁密封配合,当所述的中管向后拉动时,所述的密封片封住所述的第一进气口,所述的第二密封圈压住所述的密封片,使得所述的第一进气口与所述的第二进气口不连通,当所述的中管向前推动时,所述的第二密封圈滑向所述的活塞上支座,所述的密封片被气体顶开,所述的第一进气口与所述的第二进气口相连通。进一步地,所述的端头的出气口上密封固定连接有气嘴。进一步地,所述的端头的出气口上密封固定连接有出气软管,所述的握管上一体设置有卡扣,所述的出气软管卡入所述的卡扣中。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是该内增压打气筒的结构设计简单合理,其增压效果好,打气时省力又高效,而且由于第一活塞组件中设置有第二密封圈,且第二密封圈与内管的外壁密封配合,可很好地避免中管内的气体从第一活塞组件与内管外壁的配合处漏出,而且在中管向后拉动时,密封片封住第一进气口,第二密封圈压住密封片,对密封片的密封性起到双重保障,使得第一活塞组件的工作可靠,从而也使得内增压打气筒的使用可靠,使用寿命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在握管向后拉动时的状态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在握管向前推动时的状态示意图;图4为图2中Ⅰ处(即第一活塞组件)的放大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所示,一种使用可靠的内增压打气筒,包括握管1、端头2和从内到外依次套设的内管3、中管4和外管5,内管3的前端和外管5的前端分别与端头2密封固定,中管4穿出外管5的后端,中管4的后端与握管1密封固定,中管4的前端与内管3之间设置有用于控制从外管5向中管4进气的第一活塞组件,第一活塞组件包括活塞上支座6、活塞下支座7、第一密封圈8、第二密封圈9和密封片10,中管4的前端与活塞上支座6密封固定,活塞上支座6上设置有密封环槽61,第一密封圈8设置在密封环槽61中,第一密封圈8与外管5的内壁密封配合,密封环槽61的一侧设置有密封圈退让槽62,当中管4向后拉动时,外界的气体可进入外管5中,活塞上支座6和活塞下支座7均同轴套设在内管3上,活塞下支座7与活塞上支座6密封固定,活塞下支座7上设置有第一进气口71,活塞上支座6上设置有容置腔63和第二进气口64,第一进气口71和第二进气口64均与容置腔63相连通,第二进气口64与中管4相连通,第二密封圈9和密封片10设置在容置腔63内且均套设在内管3上,第二密封圈9与内管3的外壁密封配合,当中管4向后拉动时,密封片10封住第一进气口71,第二密封圈9压住密封片10,使得第一进气口71与第二进气口64不连通,当中管4向前推动时,第二密封圈9滑向活塞上支座6,密封片10被气体顶开,第一进气口71与第二进气口64相连通,内管3的后端设置有用于控制从中管4向内管3进气的第二活塞组件11,端头2上设置有出气口21,内管3与出气口21相连通。上述实施例中,可在端头2的出气口21上密封固定连接气嘴;也可在端头2的出气口21上密封固定连接出气软管12,握管1上一体设置有卡扣13,出气软管12卡入卡扣13中,如图1所示;此外,第二活塞组件11采用打气筒内常用的活塞组件。上述实施例中,该内增压打气筒的工作过程为:向后拉动握管1,同时带动中管4向后拉动,外接的气体进入外管5的A腔中,同时,密封片10封住第一进气口71,第二密封圈9压住密封片10,使得第一进气口71与第二进气口64不连通,中管4的B腔内的气体进入C腔中,如图2所示,然后向前推动中管4,第二密封圈9滑向活塞上支座6,密封片10被气体顶开,第一进气口71与第二进气口64相连通,A腔内的气体被压入B腔中,而同时,C腔内的气体被压入内管3的D腔中,即实现气体的增压,同时内管3中的气体通过端头2的出气口21被打入轮胎中,如图3所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使用可靠的内增压打气筒,包括握管、端头和从内到外依次套设的内管、中管和外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管的前端和所述的外管的前端分别与所述的端头密封固定,所述的中管穿出所述的外管的后端,所述的中管的后端与所述的握管密封固定,所述的中管的前端与所述的内管之间设置有用于控制从所述的外管向所述的中管进气的第一活塞组件,所述的内管的后端设置有用于控制从所述的中管向所述的内管进气的第二活塞组件,所述的端头上设置有出气口,所述的内管与所述的出气口相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使用可靠的内增压打气筒,包括握管、端头和从内到外依次套设的内管、中管和外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管的前端和所述的外管的前端分别与所述的端头密封固定,所述的中管穿出所述的外管的后端,所述的中管的后端与所述的握管密封固定,所述的中管的前端与所述的内管之间设置有用于控制从所述的外管向所述的中管进气的第一活塞组件,所述的内管的后端设置有用于控制从所述的中管向所述的内管进气的第二活塞组件,所述的端头上设置有出气口,所述的内管与所述的出气口相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使用可靠的内增压打气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活塞组件包括活塞上支座、活塞下支座、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和密封片,所述的中管的前端与所述的活塞上支座密封固定,所述的活塞上支座上设置有密封环槽,所述的第一密封圈设置在所述的密封环槽中,所述的第一密封圈与所述的外管的内壁密封配合,所述的密封环槽的一侧设置有密封圈退让槽,当所述的中管向后拉动时,外界的气体可进入所述的外管中,所述的活塞上支座和所述的活塞下支座均同轴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岳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市艾柯特工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