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276441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13 22: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移动机器人,包括壳体,还包括:交互部、第一升降机构和感应器;所述交互部安装于所述第一升降杆机构,所述感应器根据探测到的信号控制所述第一升降机构提升所述交互部至第一预设位置,所述第一升降机构提升所述交互部的过程中使所述交互部向提升方向翻转预设角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移动机器人,实现交互屏根据对用户的感应进行自动升降,提升了用户体验。

mobile robo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移动机器人
本技术涉及机器人
,特别涉及一种移动机器人。
技术介绍
移动机器人在多个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在一些场景中,例如室内办公场景,需要移动机器人具有人机互动功能,这种机器人通常具有用于人机交互的显示屏。然而,为了使机器人能够稳定的移动并执行指令,机器人的高度往往较低。在这种情况下,机器人用于交互的显示屏会与用户之间存在一定距离,导致用户与机器人交互困难,用户体验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有鉴于上述的现有状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机器人,实现交互部根据对用户的感应进行自动升降,提升了用户体验。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一种移动机器人,包括:壳体、交互部、第一升降机构和感应器;所述交互部安装于所述第一升降杆机构,所述感应器根据探测到的信号控制所述第一升降机构提升所述交互部至第一预设位置,所述第一升降机构提升所述交互部的过程中使所述交互部向提升方向翻转预设角度。在这种情况下,移动机器人可根据是否检测到用户或者用户的动作,使交互部抬升的同时实现预设角度转动,使交互部更加靠近用户,从而便于用户进行交互操作。其中,所述壳体包括前壁,所述感应器感应不到物体时,所述第一升降机构降低所述交互部,使所述交互部贴合于所述前壁。由此,交互部可自动收回,便于继续移动。其中,所述前壁具有第一槽道,所述第一升降机构具有第一运动臂,所述第一运动臂从所述壳体内部穿过所述第一槽道伸出至所述壳体外部,所述第一运动臂与所述交互部铰接。在这种情况下,所述交互部可以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外部,并且所述交互部的升降不受所述壳体的限制。其中,所述壳体具有收容舱,所述收容舱具有环绕的内壁,所述收容舱具有开口。由此,可以将物件放置于收容舱内,通过机器人进行配送。其中,还包括第二升降机构和承载部,所述承载部构成所述收容舱的底部,所述承载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升降机构,所述第二升降机构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所述承载部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收容舱的横截面积,所述第二升降机构根据所述交互部收到的指令使所述承载部沿着所述内壁提升至第二预设位置。在这种情况下,收容舱的底部可自动升降,且无需改造内壁结构,而且不与内壁发生碰触,用户向交互部发出指令,第二升降机构提升承载部,从而便于用户拿取物件。其中,所述感应器设置于所述壳体的顶部,所述感应器感应到用户的动作后,使所述第一升降机构提升所述交互部至第一预设位置。由此,方便用户通过动作控制交互部的提升。其中,还包括舱盖和舱盖开闭机构,所述舱盖开闭机构根据所述交互部收到的指令使所述舱盖封闭所述开口或者远离所述开口至所述壳体的外部。在这种情况下,舱盖只有在接收到用户的指令后才能自动打开,并且舱盖打开后,舱盖位于壳体外部,方便用户拿取收容舱内的物件。其中,所述壳体包括外壁,所述内壁和所述外壁之间形成第二槽道,所述舱盖开闭机构具有第二运动臂,所述第二运动臂可从所述壳体内部穿过所述第二槽道伸出至所述壳体外部,所述第二运动臂与所述舱盖铰接。由此,由于第二运动臂可伸出至壳体外部,并且舱盖与第二运动臂铰接,舱盖在打开和关闭过程中,可以翻转以避免与壳体发生干涉。其中,所述舱盖在打开状态下,所述舱盖贴近所述壳体。在这种情况下,舱盖打开后不使移动机器人占用过多的空间,使移动机器人更加具有实用性。其中,所述第二槽道位于所述移动机器人的两侧。由此,可最大限度的提升收容舱的空间。根据本技术所提供的移动机器人,移动机器人可根据是否检测到用户或者用户的动作,使交互部抬升的同时实现预设角度转动,使交互部更加靠近用户,从而便于用户进行交互操作。附图说明图1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机器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机器人处于交互屏提升舱盖打开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机器人处于舱盖打开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考附图,详细地说明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在下面的说明中,对于相同的部件赋予相同的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附图只是示意性的图,部件相互之间的尺寸的比例或者部件的形状等可以与实际的不同。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移动机器人1包括交互部10、第一升降机构(图未标)、感应器30以及壳体50。移动机器人1可以具有移动底盘60。在这种情况下,机器人具有自主定位导航功能并执行移动指令。为了提升移动稳定性,移动机器人1高度可以较低。在一些示例中,移动机器人1的高度大致可以达到笔直站立的成年人的膝盖位置或者大腿位置。这样的机器人平衡性好,更便于移动。可以理解的是,移动机器人1也可以是其它高度。在一些示例中,移动机器人1可以大体呈竖直站立的箱体状。移动机器人1的正面的横截面积可以大于侧面的横截面积。交互部10可以设置于移动机器人1靠近顶部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感应器30设置于壳体50的顶部。在本实施方式中,感应器30靠近交互部10设置。感应器30感应到用户的动作后,使第一升降机构提升交互部10至第一预设位置。由此,方便用户通过动作控制交互部10的提升。在一些示例中,用户的动作可以是手势。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示例中感应器30也可以设置于交互部10。在本实施方式中,感应器30为红外传感器。在一些示例中,感应器30也可以是人脸识别装置。或者是指纹识别装置。或者虹膜识别装置。或者触摸屏。在本实施方式中,交互部10安装于第一升降杆机构20。感应器30根据探测到的信号控制第一升降机构提升交互部10至第一预设位置。具体而言,探测到的信号可以是人脸识别信号;可以是触摸屏幕的信号;也可以是虹膜识别的信号;或者红外识别的信号,例如红外传感器探测到的用户的手势信号。第一升降机构提升交互部10的过程中使交互部10向提升方向翻转预设角度。具体而言,第一预设位置可以是交互部10提升一定高度并且翻转预设角度后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机器人运动至用户面前时,可根据是否检测到用户或者用户的动作,使交互部抬升的同时实现预设角度转动,使交互部更加靠近用户,从而便于用户进行交互操作。在一些示例中,交互部10可以提升10cm,翻转45°。在一些示例中,预设角度可以是0至90°。交互部10可以提升2cm至30cm。在一些示例中,交互部10可以包括靠近机器人底部的第一端13和与第一端13相对的第二端14。第一升降机构提升交互部10至第一预设位置,第一端13提升的高度大于第二端14提升的高度。在这种情况下,交互部10可以实现向其提升方向翻转预设角度。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壳体50包括前壁51。感应器30感应不到物体时,第一升降机构降低交互部10,使交互部10贴合于前壁51。由此,交互部10可自动收回,以便机器人继续移动。具体而言,在预设时间内感应器30内未感应到物体,则使交互部10收回。在一些示例中,预设时间可以是连续30s,换而言之,在连续30s内感应器未感应到物体,则交互部10收回。在一些示例中,预设时间可以是0至60s。在本实施方式中,前壁51可以为平坦的平面。交互部10可以具有正面11和背面12。背面12可以为平坦的面。在这种情况下,交互部10收回状态下,背面12可以与前壁51贴合。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移动机器人1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移动机器人,包括壳体,其特征在于,包括:交互部、第一升降机构和感应器;所述交互部安装于所述第一升降机构,所述感应器根据探测到的信号控制所述第一升降机构提升所述交互部至第一预设位置,所述第一升降机构提升所述交互部的过程中使所述交互部向提升方向翻转预设角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动机器人,包括壳体,其特征在于,包括:交互部、第一升降机构和感应器;所述交互部安装于所述第一升降机构,所述感应器根据探测到的信号控制所述第一升降机构提升所述交互部至第一预设位置,所述第一升降机构提升所述交互部的过程中使所述交互部向提升方向翻转预设角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前壁,所述感应器感应不到物体时,所述第一升降机构降低所述交互部,使所述交互部贴合于所述前壁。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壁具有第一槽道,所述第一升降机构具有第一运动臂,所述第一运动臂从所述壳体内部穿过所述第一槽道伸出至所述壳体外部,所述第一运动臂与所述交互部铰接。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有收容舱,所述收容舱具有环绕的内壁,所述收容舱具有开口。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机器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升降机构和承载部,所述承载部构成所述收容舱的底部,所述承载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升降机构,所述第二升降机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涛蔡阳春王远志马子洋郭同腾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普渡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