箱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272052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13 19: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箱包,包括:前箱壳、相对前箱壳设置的后箱壳、以及连接在前箱壳与后箱壳之间的框架;前箱壳、框架、以及后箱壳依次连接并且围设形成用于收纳物品的收纳腔;框架包括:连接在前箱壳与后箱壳之间的框体、滑动连接在框体上的拉杆、以及连接在拉杆上的手把;手把位于收纳腔的外部。上述箱包,框架在作为前箱壳与后箱壳的连接件的同时,还集成了拉杆和把手,其将拉杆和把手与后箱壳分离设置,只要将拉杆和把手预先与框体组装形成框架,然后再将框架、前箱壳和后箱壳连接起来即可,有利于提高组装效率。此外,拉杆与后箱壳分离并且集成在框架上,避免了拉杆对箱体结构的内腔空间的占用,使得箱包的内壁能够做到平整,有利于放置物品。

Luggage and bag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箱包
本技术涉及收纳工具
,特别是涉及一种箱包。
技术介绍
箱包是一种用于收纳物品的工具。为了便于移动,有些箱包会设置拉杆,使用者通过握持拉杆来拉动箱包移动,例如常见的行李箱。目前这类箱包的结构有个弊端:手把安装在拉杆上,而拉杆通过一个固定架安装到箱体的内部,然后通过握持手把可以将拉杆从箱体内抽出,例如,常见的行李箱将拉杆设置于箱体的后部(即后箱壳)。这种设计导致了箱体内必须要提供放置固定架的空间,使得箱体的内壁向内凸出,造成箱体内的表面凹凸不平,不利于放置物品。另外,这种设计还需要先将固定架安装在箱体内,然后拉杆从箱体外穿入到箱体内与固定架对接,再进行细节的组装,组装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箱包,前箱壳与后箱壳之间通过框架连接起来以构成完整的箱体结构。并且,框架在作为前箱壳与后箱壳的连接件的同时,还集成了拉杆和把手,其将拉杆和把手与后箱壳分离设置,只要将拉杆和把手预先与框体组装形成框架,然后再将框架、前箱壳和后箱壳连接起来即可,有利于提高组装效率。此外,拉杆与后箱壳分离并且集成在框架上,避免了拉杆对箱体结构的内腔空间的占用,使得箱包的内壁能够做到平整,有利于放置物品。一种箱包,包括:前箱壳;相对前箱壳设置的后箱壳;以及连接在前箱壳与后箱壳之间的框架;前箱壳、框架、以及后箱壳依次连接并且围设形成用于收纳物品的收纳腔;框架包括:连接在前箱壳与后箱壳之间的框体、滑动连接在框体上的拉杆、以及连接在拉杆上的手把;手把位于收纳腔的外部。上述箱包,前箱壳与后箱壳之间通过框架连接起来以构成完整的箱体结构。并且,框架在作为前箱壳与后箱壳的连接件的同时,还集成了拉杆和把手,其将拉杆和把手与后箱壳分离设置,只要将拉杆和把手预先与框体组装形成框架,然后再将框架、前箱壳和后箱壳连接起来即可,有利于提高组装效率。此外,拉杆与后箱壳分离并且集成在框架上,避免了拉杆对箱体结构的内腔空间的占用,使得箱包的内壁能够做到平整,有利于放置物品。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前箱壳与框架的连接处设有拉链。拉链便于活动地将前箱壳和框架分离,方便使用者取放物品。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拉链与前箱壳、框架之间为粘接、或者缝接、或者铆钉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框架与后箱壳之间为粘接、或者缝接、或者铆钉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框体整体呈口字型结构;拉杆的数量为两根,且分别对应滑动在框体的侧边。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框体包括:位于收纳腔的底端的第一U型件、位于收纳腔的顶端且与第一U型件相对设置的第二U型件、连接在第一U型件的一端与第二U型件的一端之间的第一外管、以及连接在第一U型件的另一端与第二U型件的另一端之间的第二外管;第一外管与第二外管平行;第一外管和第二外管分别用于滑动连接拉杆。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U型件设有用于收纳手把的凹槽。凹槽可以在拉杆回收时将手把收纳起来,提高箱包表面的平整性和美观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拉杆内设有牵引线和连接在牵引线的一端的锁止组件;锁止组件用于锁定拉杆与框体之间的相对位置;锁止组件设有第一弹性件;第一弹性件位于拉杆远离手把的一端与框体之间;第一弹性件用于驱动拉杆从框体中弹出;手把设有连接牵引线的另一端的活动按钮;活动按钮通过牵引线联动锁止组件动作。通过按压手把上的活动按钮联动牵引线动作,拉动锁止组件解锁,并且锁止组件上的第一弹性件会将拉杆从框体中推出,达到将拉杆和把手弹出的目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活动按钮包括:压块、连接压块的第二弹性件、以及滑动连接压块的滑块;滑块连接牵引线;压块用于带动滑块移动以拉动牵引线动作。当按压该压块时,迫使滑块移动以带动牵引线动作,进而控制锁止组件。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框体设有锁孔;锁止组件还包括:连接在框体中的固定件、相对固定件设置的活动件、以及套设在活动件上的定位件;固定件朝向活动件的一端连接第一弹性件的一端,活动件连接第一弹性件的另一端;定位件卡接锁孔;活动件靠近固定件的一端设有导向斜楔块;导向斜楔块用于当活动件远离固定件动作时带动定位件脱离锁孔。当牵引线被活动按钮拉动时,活动件也随之移动,利用活动件上的导向斜楔块带动定位件脱离锁孔,然后第一弹性件释放弹性势能,推动拉杆弹出。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的箱包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箱包的另一种状态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箱包的分解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的箱包中的框架的分解示意图;图5为图4所示的框架中的手把的局部示意图;图6为图5所示的手把中的活动按钮的示意图;图7为图5所示的手把中的锁止组件的示意图;图8为图7所示的锁止组件的局部示意图。附图中各标号的含义为:100-箱包;10-前箱壳;20-后箱壳;30-框架,31-框体,311-第一U型件,312-第二U型件,3121-凹槽,313-第一外管,314-第二外管,315-锁孔,32-拉杆,321-锁止组件,3211-第一弹性件,3212-固定件,3213-活动件,32131-导向斜楔块,3214-定位件,33-手把,331-活动按钮,3311-压块,3312-滑块。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如图1至图8所示,其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的箱包100。如图1至图3所示,该箱包100包括:前箱壳10、相对前箱壳10设置的后箱壳20、以及连接在前箱壳10与后箱壳20之间的框架30。前箱壳10、框架30、以及后箱壳20依次连接并且围设形成用于收纳物品的收纳腔。对于前箱壳10、框架30、以及后箱壳20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有多种设计。例如,在本实施例中,前箱壳10与框架30的连接处设有拉链(图未示)。拉链便于活动地将前箱壳10和框架30分离,方便使用者取放物品。进一步地,拉链与前箱壳10、框架30之间可以为粘接、或者缝接、或者铆钉连接。又例如,在本实施例中,框架30与后箱壳20之间为粘接,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为缝接、或者铆钉连接。此外,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上述拉链设置在后箱壳20与框架30的连接处,又或者是前箱壳10与框架30、后箱壳20与框架30之间分别设置拉链。补充说明的是,在框架30上还可以设置分别对接前箱壳10和后箱壳20的槽位,便于快速组装的对接和提高连接的稳固性。如图4所示,框架30包括:连接在前箱壳10与后箱壳20之间的框体31、滑动连接在框体31上的拉杆32、以及连接在拉杆32上的手把33。手把33位于收纳腔的外部。此处,可以结合图2所示,其展示了手把33和拉杆32被拉起来的状态。在本实施中,如图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箱包,其特征在于:包括:前箱壳;相对所述前箱壳设置的后箱壳;以及连接在所述前箱壳与所述后箱壳之间的框架;所述前箱壳、所述框架、以及所述后箱壳依次连接并且围设形成用于收纳物品的收纳腔;所述框架包括:连接在所述前箱壳与所述后箱壳之间的框体、滑动连接在所述框体上的拉杆、以及连接在所述拉杆上的手把;所述手把位于所述收纳腔的外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箱包,其特征在于:包括:前箱壳;相对所述前箱壳设置的后箱壳;以及连接在所述前箱壳与所述后箱壳之间的框架;所述前箱壳、所述框架、以及所述后箱壳依次连接并且围设形成用于收纳物品的收纳腔;所述框架包括:连接在所述前箱壳与所述后箱壳之间的框体、滑动连接在所述框体上的拉杆、以及连接在所述拉杆上的手把;所述手把位于所述收纳腔的外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箱包,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箱壳与所述框架的连接处设有拉链。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箱包,其特征在于,所述拉链与所述前箱壳、所述框架之间为粘接、或者缝接、或者铆钉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箱包,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与所述后箱壳之间为粘接、或者缝接、或者铆钉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箱包,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整体呈口字型结构;所述拉杆的数量为两根,且分别对应滑动在所述框体的侧边。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箱包,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包括:位于所述收纳腔的底端的第一U型件、位于所述收纳腔的顶端且与所述第一U型件相对设置的第二U型件、连接在所述第一U型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U型件的一端之间的第一外管、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U型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U型件的另一端之间的第二外管;所述第一外管与所述第二外管平行;所述第一外管和所述第二外管分别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祥钦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宾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