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转子电机压装转子组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270725 阅读: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10 19:02
一种内转子电机压装转子组件装置,包括下支撑板、设于下支撑板上表面中心的固定座以及设于固定座上的定子组件,所述下支撑板四周边角位置皆设有立柱;所述立柱上端通过上支撑板相连接;所述上支撑板上表面中心固定有一有杆气缸;所述有杆气缸的活塞杆下端向下穿过上支撑板并连接有一压板;所述压板下表面中心设有一上轴套;所述下支撑板左部下表面固定有一支架;所述支架右侧侧壁上设有一滑座;所述滑座上设有一与其相匹配的无杆气缸;所述无杆气缸上表面设有一下轴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内转子电机压装转子组件装置能够在压装转子组件时,有效避免转子组件与定子组件发生碰撞的情况,保证总装合格率。

A Pressed Rotor Assembly Device for Internal Rotor Mo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内转子电机压装转子组件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内转子电机压装转子组件装置。
技术介绍
内转子电机是电机的一种,通过电机内部的转子转动的方式输出扭矩或收入能量,而转子组件一般都是通过人工的方式装配至电机的定子内,负责转动的转子组件保证转轴,而转轴上的某个部位则嵌有磁钢,这些磁钢则具有超强磁力,工作人员在拿取转子组件将其装入定子内时难以对抗这股磁力,易出现转子组件撞到定子组件的情况,当两者发生撞击时,易造成磁钢破裂或转子组件扫膛的情况,从而致使电机总装不良率偏高,变相增加了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内转子电机压装转子组件装置,它能够在压装转子组件时,有效避免转子组件与定子组件发生碰撞的情况,保证总装合格率。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本技术公开一种内转子电机压装转子组件装置,包括下支撑板、设于下支撑板上表面中心的固定座以及设于固定座上的定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支撑板四周边角位置皆设有立柱;所述立柱上端通过上支撑板相连接;所述上支撑板上表面中心固定有一有杆气缸;所述有杆气缸的活塞杆下端向下穿过上支撑板并连接有一压板;所述压板下表面中心设有一上轴套;所述下支撑板左部下表面固定有一支架;所述支架右侧侧壁上设有一滑座;所述滑座上设有一与其相匹配的无杆气缸;所述无杆气缸上表面设有一下轴套;所述下支撑板中心设有与固定座相贯通的活动孔;所述活动孔、上轴套、下轴套以及定子组件同轴。所述上支撑板左右两侧设有互为对称的直线轴承,有杆气缸位于直线轴承之间;所述压板上表面左右两侧设有与直线轴承位置相对应的导向柱;所述导向柱上端穿入位于其正上方的直线轴承的内孔内。所述支架呈直角三角形。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本技术结构的内转子电机压装转子组件装置能够通过上轴套与下轴套固定转子组件的转轴的上下两端,在压装转子组件时,有杆气缸的活塞杆则会通过压板控制上轴套下移,无杆气缸控制下轴套下移,有杆气缸与无杆气缸的同步运行,能够实现上轴套与下轴套的同步下移,使转子组件在压装过程中始终被转轴两端的压力限制住,最大程度上保证转子组件在压装过程中不会由于磁钢的超强磁力出现侧倾的情况,有效避免转子组件的磁钢与定子组件发生碰撞,杜绝磁钢破裂或转子组件扫膛的情况,最大程度上保证转子组件压装时的稳定性,从而使总装合格率得到保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内转子电机压装转子组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A部的放大图;图3是本技术内转子电机压装转子组件装置的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请参阅图1至图3,本技术提供一种内转子电机压装转子组件装置,包括下支撑板1、设于下支撑板1上表面中心的固定座2以及设于固定座2上的定子组件3,所述下支撑板1四周边角位置皆设有立柱4;所述立柱4上端通过上支撑板5相连接;所述上支撑板5上表面中心固定有一有杆气缸6;所述有杆气缸6的活塞杆601下端向下穿过上支撑板5并连接有一压板7;所述压板7下表面中心设有一上轴套8;所述下支撑板1左部下表面固定有一支架9;所述支架9右侧侧壁上设有一滑座10;所述滑座10上设有一与其相匹配的无杆气缸11;所述无杆气缸11上表面设有一下轴套12;所述下支撑板1中心设有与固定座2相贯通的活动孔13;所述活动孔13、上轴套8、下轴套12以及定子组件3同轴。所述上支撑板5左右两侧设有互为对称的直线轴承14,有杆气缸6位于直线轴承14之间;所述压板7上表面左右两侧设有与直线轴承14位置相对应的导向柱15;所述导向柱15上端穿入位于其正上方的直线轴承14的内孔1401内。所述支架9呈直角三角形。本技术的使用方法如下:在压装转子组件前,先将定子组件3固定在固定座2上,然后通过有杆气缸6的活塞杆601带动压板7上移,上轴套8则会随着压板7上移,同时通过无杆气缸11带动下轴套12下移,使上轴套8与下轴套12之间的间距远远大于转子组件16的转轴1601的长度,使转轴1601具有足够的活动空间。需要压装转子组件16时,工作人员可握着转轴1601的上端,然后将转轴1601插入至定子组件3内,由于转轴1601的下部不存在磁钢1602,因此不会产生超强吸力,工作人员仅通过自身力量便能控制转轴1601下部不会与定子组件3发生碰触,随着转轴1601下端依次穿过定子组件3、固定座2、活动孔13,转轴1601下端则位于下支撑板1下方,此时无杆气缸11则会顺着滑座10的轨迹带动下轴套12上移,最终转子组件16的转轴1601下端则会插入至下轴套12内,此时转轴1601下端的位置得到固定,紧接着有杆气缸6的活塞杆601则会带动压板下移,在压板7下移的过程中,设于压板下表面中心的上轴套与转轴上端之间的间距越来越小,最终转轴1601上端插入至上轴套8内,此时转轴1601上端的位置得到固定,当转轴1601的上下两端得到固定后,转子组件16的位置也会得到固定,在有杆气缸6以及无杆气缸11的压力作用下,即使转子组件16的磁钢1602产生超强磁力,转子组件16只能进行进行垂直的上下移动,不会出现侧偏的情况,磁钢1602能够稳稳的下移进入到定子组件3内完成压装工作,从而有效避免转子组件16的磁钢1602与定子组件3发生碰撞,杜绝磁钢1602破裂或转子组件16扫膛的情况。当转子组件16位置得到固定后,有杆气缸6的活塞杆601通过压板7控制上轴套8下移,无杆气缸11控制下轴套12下移,有杆气缸6与无杆气缸11的同步运行,能够实现上轴套8与下轴套12的同步下移,使转子组件16在压装过程中始终被转轴1601两端的压力限制住,最大程度上保证转子组件16在压装过程中不会由于磁钢1602的超强磁力出现侧倾的情况,最大程度上保证转子组件16压装时的稳定性,从而使总装合格率得到保障。上支撑板5左右两侧设有互为对称的直线轴承14,有杆气缸6位置直线轴承14之间,压板7上表面左右两侧设有与直线轴承14位置相对应的导向柱15,导向柱15上端穿入位于其正上方的直线轴承14的内孔1401内,导向柱15的存在能够对压板7起到导向的作用,同时能够平衡压板7左右两侧压力,最大程度上避免压板7在有杆气缸6的活塞杆601的压力作用下出现侧倾的情况,从而保证上轴套8与转子组件16的转轴1601的同轴度,有效避免转子组件16在压装时出现偏心的情况,进一步保证总装合格率。支架9呈直角三角形,三角形结构最为稳定,在保证支架9强度的同时,保证无杆气缸11能够稳定进行上下移动,不会出现由于支架9不稳导致上轴套8与转子组件16的转轴1601的同轴度受到影响的情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转子电机压装转子组件装置,包括下支撑板、设于下支撑板上表面中心的固定座以及设于固定座上的定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支撑板四周边角位置皆设有立柱;所述立柱上端通过上支撑板相连接;所述上支撑板上表面中心固定有一有杆气缸;所述有杆气缸的活塞杆下端向下穿过上支撑板并连接有一压板;所述压板下表面中心设有一上轴套;所述下支撑板左部下表面固定有一支架;所述支架右侧侧壁上设有一滑座;所述滑座上设有一与其相匹配的无杆气缸;所述无杆气缸上表面设有一下轴套;所述下支撑板中心设有与固定座相贯通的活动孔;所述活动孔、上轴套、下轴套以及定子组件同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转子电机压装转子组件装置,包括下支撑板、设于下支撑板上表面中心的固定座以及设于固定座上的定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支撑板四周边角位置皆设有立柱;所述立柱上端通过上支撑板相连接;所述上支撑板上表面中心固定有一有杆气缸;所述有杆气缸的活塞杆下端向下穿过上支撑板并连接有一压板;所述压板下表面中心设有一上轴套;所述下支撑板左部下表面固定有一支架;所述支架右侧侧壁上设有一滑座;所述滑座上设有一与其相匹配的无杆气缸;所述无杆气缸上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景洲杨文霞黄坤河何海江林贤冲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亿利达风机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