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涉水器进气管管口新型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266343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10 17: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涉水器进气管管口新型结构,包括有进气管主体与涉水器主体,所述进气管主体外部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管口与第二管口,所述第一管口外部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外部均匀分布有开孔,所述开孔内部设置有防水网,所述挡板与第一管口连接处设置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外部固定有蜂窝网,所述进气管主体连接涉水器主体,所述第二管口延伸至涉水器主体内部,所述第二管口外部固定有支架,所述支架连接涉水器主体外部,所述挡板分别通过吸附层与防水层连接构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效的解决了现有的涉水器进气管管口越过较深水域容易进水以及容易造成灰尘堵塞的问题。

A new structure of intake pipe orifice of wad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涉水器进气管管口新型结构
本技术涉及进气管,尤其涉及一种涉水器进气管管口新型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涉水器是一般车的发动机进气管进气开口就在发动机附近,涉水时如果进气口低于水位将把水吸入发动机,会对发动机造成严重的损坏。安装了涉水器极大的抬高了发动机进气口位置,保证了越野车涉入较浅水域时发动机不会吸进水。但当越野车越过较深水面时容易造成进气口进水以及越野车一般处于较为恶劣的环境容易造成灰尘较大从而堵塞进气口影响发动机驱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以上所述的问题,本技术有效的解决了现有的涉水器进气管管口越过较深水域容易进水以及容易造成灰尘堵塞的问题。结合以上所述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涉水器进气管管口新型结构,包括有进气管主体与涉水器主体,所述进气管主体外部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管口与第二管口,所述第一管口外部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外部均匀分布有开孔,所述开孔内部设置有防水网,所述挡板与第一管口连接处设置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外部固定有蜂窝网,所述进气管主体连接涉水器主体,所述第二管口延伸至涉水器主体内部,所述第二管口外部固定有支架,所述支架连接涉水器主体外部,所述挡板分别通过吸附层与防水层连接构成。进一步,所述挡板呈圆环结构,所述挡板外部开设有排水口,所述排水口通过管道连接防水层,所述排水口内部设置有单向阀。进一步,所述支架分别通过第一支杆与第二支杆连接构成,所述第一支杆插接连接第二支杆,所述第一支杆与第二支杆内部均设置有减震簧。进一步,所述蜂窝网均匀分布有蜂窝孔。进一步,所述吸附层内部设置有吸附棉,所述防水层内部设置有吸水层,所述吸水层内部填充有吸水棉。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有效的通过挡板对第一管口进行保护且通过吸附层与防水层对第一管口达到防止灰尘堵塞以及进水的问题,通过支架固定涉水器主体与进气管主体的第二管口连接性,防止进气管主体脱落涉水器主体,有效的解决了现有的涉水器进气管管口越过较深水域容易进水以及容易造成灰尘堵塞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挡板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进气口与蜂窝网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开孔与防水网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支架结构示意图。结合图中的标注所示:进气管主体1、涉水器主体2、挡板3、支架4、第一管口11、第二管口12、吸附层31、防水层32、进气口33、蜂窝网34、排水口35、单向阀36、开孔37、防水网38、第一支杆41、第二支杆42、减震簧43、吸附棉311、吸水层321、吸水棉322、蜂窝孔341。具体实施方式参考图1至图5,一种涉水器进气管管口新型结构,包括有进气管主体1与涉水器主体2,进气管主体1外部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管口11与第二管口12,第一管口11外部设置有挡板3,挡板3外部均匀分布有开孔37,开孔37内部设置有防水网38,挡板3与第一管口11连接处设置有进气口33,进气口33外部固定有蜂窝网34,进气管主体1连接涉水器主体2,第二管口12延伸至涉水器主体2内部,第二管口12外部固定有支架4,支架4连接涉水器主体2外部,挡板3分别通过吸附层31与防水层32连接构成;如上所述,有效的根据进气管主体1外部的第一管口11与第二管口12相互连通达到进气作用且进气管主体1连接涉水器主体2,第二管口12延伸至涉水器主体2内部从而达到进气管主体1对涉水器主体1进气的作用,通过第一管口11外部设置有的挡板3对第一管道11达到保护作用,有效的通过挡板3外部均匀分布有开孔37且开孔37内部设置有的防水网38达到防水作用,有效的通过挡板3与第一管口11连接处设置有的进气口33且进气口33外部设置有的蜂窝网34达到过滤灰尘作用,通过挡板3的吸附层31与防水层32达到多层吸附灰尘与防水的作用,有效的解决了灰尘堵塞进气管主体1与水位较深时容易进水的问题。挡板3呈圆环结构,挡板3外部开设有排水口35,排水口35通过管道连接防水层32,排水口35内部设置有单向阀36;如上所述,有效的根据挡板3呈圆环结构包裹于第一管口11外部对第一管口11进行保护,有效的通过挡板3外部开设有的排水口35对防水层32内部进行排水作用,通过单向阀36防止进水。支架4分别通过第一支杆41与第二支杆42连接构成,第一支杆41插接连接第二支杆42,第一支杆41与第二支杆42内部均设置有减震簧43;如上所述,有效的根据支架4固定第二管口12与涉水器主体2从而固定进气管主体1与涉水器主体2的固定连接性,通过第一支杆41插接第二支杆42且第一支杆41与第二支杆42内部均设置有的减震簧43防止涉水器主体2与第二管口12在汽车驱动过程中长期抖动脱落。蜂窝网34均匀分布有蜂窝孔341,如上所述,有效的根据蜂窝孔341隔绝部分灰尘,从而通过蜂窝网34对进气口33进行灰尘阻挡的作用,防止堵塞进气口33。吸附层31内部设置有吸附棉311,防水层32内部设置有吸水层321,吸水层321内部填充有吸水棉322;如上所述,有效的根据吸附层31内部的吸附棉311达到吸附灰尘作用且通过防水层32内部填充有吸水棉322吸收水分,从而便于通过排水口35排出吸收的水分,防止第一管口11进水。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有效的根据进气管主体1外部的第一管口11与第二管口12相互连通达到进气作用且进气管主体1连接涉水器主体2,第二管口12延伸至涉水器主体2内部从而达到进气管主体1对涉水器主体1进气的作用,通过第一管口11外部设置有的挡板3对第一管道11达到保护作用,有效的通过挡板3外部均匀分布有开孔37且开孔37内部设置有的防水网38达到防水作用,有效的通过挡板3与第一管口11连接处设置有的进气口33且进气口33外部设置有的蜂窝网34达到过滤灰尘作用,通过挡板3的吸附层31与防水层32达到多层吸附灰尘与防水的作用,有效的解决了灰尘堵塞进气管主体1与水位较深时容易进水的问题;有效的通过挡板3对第一管口11进行保护且通过吸附层31与防水层32对第一管口11达到防止灰尘堵塞以及进水的问题,通过支架4固定涉水器主体2与进气管主体1的第二管口12连接性,防止进气管主体1脱落涉水器主体2,有效的解决了现有的涉水器进气管管口越过较深水域容易进水以及容易造成灰尘堵塞的问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涉水器进气管管口新型结构,包括有进气管主体(1)与涉水器主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主体(1)外部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管口(11)与第二管口(12),所述第一管口(11)外部设置有挡板(3),所述挡板(3)外部均匀分布有开孔(37),所述开孔(37)内部设置有防水网(38),所述挡板(3)与第一管口(11)连接处设置有进气口(33),所述进气口(33)外部固定有蜂窝网(34),所述进气管主体(1)连接涉水器主体(2),所述第二管口(12)延伸至涉水器主体(2)内部,所述第二管口(12)外部固定有支架(4),所述支架(4)连接涉水器主体(2)外部,所述挡板(3)分别通过吸附层(31)与防水层(32)连接构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涉水器进气管管口新型结构,包括有进气管主体(1)与涉水器主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主体(1)外部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管口(11)与第二管口(12),所述第一管口(11)外部设置有挡板(3),所述挡板(3)外部均匀分布有开孔(37),所述开孔(37)内部设置有防水网(38),所述挡板(3)与第一管口(11)连接处设置有进气口(33),所述进气口(33)外部固定有蜂窝网(34),所述进气管主体(1)连接涉水器主体(2),所述第二管口(12)延伸至涉水器主体(2)内部,所述第二管口(12)外部固定有支架(4),所述支架(4)连接涉水器主体(2)外部,所述挡板(3)分别通过吸附层(31)与防水层(32)连接构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涉水器进气管管口新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连兵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南海搏冠塑料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