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血液灌流器连接管,包括灌流器连接管、废液袋连接管、透析器动脉端连接管和三通联管,灌流器连接管的下端与三通联管上端连接,在灌流器插接口上密封套装有密封盖。废液袋连接管的上端与三通联管下端一侧连接,在废液袋插接口上密封套装有密封盖。透析器动脉端连接管的上端与三通联管下端另一侧连接,在透析器动脉端插接口上密封套装有密封盖,废液袋连接管和透析器动脉端连接管上分别装设的管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操作程序简单,安装一步到位,减少了护士工作量,各接口均无需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无需反复拆装各接口,连接一步到位,从而大大降低了细菌感染的机会。
A Connecting Tube for Hemoperfus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血液灌流器连接管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血液透析治疗时使用的血液灌流连接管。
技术介绍
血液灌流是指将患者血液引到体外循环系统内,通过灌流器中吸附剂非特异型吸附毒物、药物、代谢产物,达到清除这些物质的一种血液净化治疗方法。是尿毒症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时常用的一种治疗模式。为患者进行血液灌流治疗前需要应用2000~5000ml的0.9%生理盐水按照要求进行规范化预冲才能上机操作。现有的血液灌流器连接管为长约50cm,直径0.8cm的直管,两端分别为红色和蓝色接口,两端接口都只能连接透析器和灌流器的大口径接口,不能与废液袋小口径接口相连接。其连接方法是:将透析管路动脉端与灌流器入液端相连,将传统连接管的蓝色端连接在灌流器的出液端,连接管的红色端在灌流器预冲完毕后与透析器的动脉端相连。血液灌流器传统预冲方法(一):1、透析动脉管路与灌流器入液端连接;2、灌流器出液端与传统连接管的蓝色端(大口径)接口连接;3、传统连接管的红色端(大口径)接口下面接水桶,开泵,使用2000ml~5000ml的0.9%生理盐水按照要求对灌流器进行预冲;4、对灌流器预冲完毕后,传统连接管的红色端接口与透析器动脉端连接,透析器静脉端与静脉管路连接,静脉管路的末端与废液袋连接,再对灌流器和透析器进行联机预冲。血液灌流器传统预冲方法(二):1、透析动脉管路与灌流器入液端连接;灌流器出液端与透析静脉管路连接;透析静脉管路连接废液袋,开泵,使用2000ml~5000ml的0.9%生理盐水按照要求对灌流器进行预冲;2、对灌流器预冲完毕后,将透析静脉管路与灌流器分离;3、将传统连接管蓝色端(大口径)接口与灌流器出液端连接;将传统连接管红色端(大口径)接口与透析器动脉端连接;4、透析器静脉端与透析静脉管路连接,再按照要求对灌流器和透析器进行串联预冲。使用传统连接管在预冲时属于开放式预冲,不符合《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SOP)》中的密闭式预冲要求及院感相关要求。连接管端口暴露在空气中时间过长增加了细菌感染的机会;液体排放时的滴洒造成了环境的污染。预冲灌流器时防止游离的炭粒被冲出堵塞透析器膜孔,预冲后的液体要单独排放,不能直接与透析器连接排放。传统连接管的红色端(大口径)接口不能与废液袋(小口径)接口相连接,所以只能将连接管流出来的废液直接开放式排到废液桶里。另外,使用传统连接管在预冲时操作程序繁琐,增加了护士工作量。透析静脉管路连接端口暴露在空气中时间过长以及需要反复拆装灌流器及管路端口的次数较多,都增加了细菌感染的机会,不符合《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SOP)》中的密闭式预冲要求及院感相关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无需反复拆装各接口,连接一步到位的一种血液灌流器连接管。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血液灌流器连接管,包括灌流器连接管、废液袋连接管、透析器动脉端连接管和三通联管,其要点是所述的灌流器连接管的下端与三通联管上端的灌流器管口密封贯通连接,灌流器连接管的上端密封套装有灌流器插接口,在灌流器插接口上密封套装有密封盖。所述的废液袋连接管的上端与三通联管下端一侧的废液袋管口密封贯通连接,废液袋连接管的下端密封套装有废液袋插接口,在废液袋插接口上密封套装有密封盖。所述的透析器动脉端连接管的上端与三通联管下端另一侧的透析器动脉管口密封贯通连接,透析器动脉端连接管的下端密封套装有透析器动脉端插接口,在透析器动脉端插接口上密封套装有密封盖,废液袋连接管和透析器动脉端连接管上分别装设的管夹。所述的灌流器连接管长度为20cm,废液袋连接管和透析器动脉端连接管分别为50cm。所述的三通联管的灌流器管口与透析器动脉管口为垂直管路,三通联管下端的废液袋管口与透析器动脉管口的管路为60º夹角。所述的灌流器插接口、废液袋插接口、透析器动脉端插接口分别为市售使用的标准插接口。本技术在使用时,步骤一:先将两个管夹分别关闭,将灌流器插接口和废液袋插接口分别与灌流器出液口、废液袋相连接。打开废液袋连接管路上的管夹,开泵对灌流器按照要求进行预冲;步骤二:灌流器预冲完毕后,关闭废液袋连接管路上的管夹(注意夹子的位置要尽量靠近三通联管分叉处,防止引血后残留血液),将透析器动脉端插接口与透析器动脉端连接,透析器静脉端与静脉管路连接,静脉管路的末端与废液袋连接(密封盖扣设在废液袋插接口上),打开透析器动脉端连接管路上的管夹,再对灌流器和透析器按照要求进行联机预冲。本技术优点在于:1、本技术操作程序简单,安装一步到位,减少了护士工作量;2、本技术各接口均无需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无需反复拆装各接口,连接一步到位,从而大大降低了细菌感染的机会;3、本技术既满足了灌流器本身材质及生产厂家对灌流器的预冲要求,又符合了《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SOP)》中的密闭式预冲要求及院感相关方面的要求。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一种血液灌流器连接管,包括灌流器连接管1、废液袋连接管2、透析器动脉端连接管3和三通联管4,其要点是所述的灌流器连接管1长度为20cm,废液袋连接管2和透析器动脉端连接管3分别为50cm,废液袋连接管2和透析器动脉端连接管3上分别装设的管夹12。所述的灌流器连接管1的下端与三通联管4上端的灌流器管口5密封贯通连接,灌流器连接管1的上端密封套装有灌流器插接口6,在灌流器插接口6上密封套装有密封盖7。所述的废液袋连接管2的上端与三通联管4下端一侧的废液袋管口8密封贯通连接,废液袋连接管2的下端密封套装有废液袋插接口9,在废液袋插接口9上密封套装有密封盖7。所述的透析器动脉端连接管3的上端与三通联管4下端另一侧的透析器动脉管口10密封贯通连接,透析器动脉端连接管3的下端密封套装有透析器动脉端插接口11,在透析器动脉端插接口11上密封套装有密封盖7。所述的三通联管4的灌流器管口5与透析器动脉管口10为垂直管路,三通联管4下端的废液袋管口8与透析器动脉管口10的管路为60º夹角。本技术在使用时,步骤一:先将两个管夹12分别关闭,将灌流器插接口6和废液袋插接口8分别与灌流器出液口、废液袋相连接。打开废液袋连接管2上的管夹12,开泵对灌流器按照要求进行预冲;步骤二:灌流器预冲完毕后,关闭废液袋连接管2上的管夹12(注意夹子的位置要尽量靠近三通联管分叉处,防止引血后残留血液),将透析器动脉端插接口11与透析器动脉端连接,透析器静脉端与静脉管路连接,静脉管路的末端与废液袋连接(密封盖7扣设在废液袋插接口8上),打开透析器动脉端连接管3上的管夹12,再对灌流器和透析器按照要求进行联机预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血液灌流器连接管,包括灌流器连接管(1)、废液袋连接管(2)、透析器动脉端连接管(3)和三通联管(4),其特征是所述的灌流器连接管(1)的下端与三通联管(4)上端的灌流器管口(5)密封贯通连接,灌流器连接管(1)的上端密封套装有灌流器插接口(6),在灌流器插接口(6)上密封套装有密封盖(7);所述的废液袋连接管(2)的上端与三通联管(4)下端一侧的废液袋管口(8)密封贯通连接,废液袋连接管(2)的下端密封套装有废液袋插接口(9),在废液袋插接口(9)上密封套装有密封盖(7);所述的透析器动脉端连接管(3)的上端与三通联管(4)下端另一侧的透析器动脉管口(10)密封贯通连接,透析器动脉端连接管(3)的下端密封套装有透析器动脉端插接口(11),在透析器动脉端插接口(11)上密封套装有密封盖(7),废液袋连接管(2)和透析器动脉端连接管(3)上分别装设的管夹(1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血液灌流器连接管,包括灌流器连接管(1)、废液袋连接管(2)、透析器动脉端连接管(3)和三通联管(4),其特征是所述的灌流器连接管(1)的下端与三通联管(4)上端的灌流器管口(5)密封贯通连接,灌流器连接管(1)的上端密封套装有灌流器插接口(6),在灌流器插接口(6)上密封套装有密封盖(7);所述的废液袋连接管(2)的上端与三通联管(4)下端一侧的废液袋管口(8)密封贯通连接,废液袋连接管(2)的下端密封套装有废液袋插接口(9),在废液袋插接口(9)上密封套装有密封盖(7);所述的透析器动脉端连接管(3)的上端与三通联管(4)下端另一侧的透析器动脉管口(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关萍,
申请(专利权)人:关萍,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