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菌袋培养球孢白僵菌孢子粉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2254131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10 09:2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菌袋培养球孢白僵菌孢子粉的方法。首先在液体培养阶段,配制碳源、氮源等营养成分,供白僵菌生长至芽孢子浓度达10

A Method of Bag Culture of Beauveria bassiana Spore Powd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菌袋培养球孢白僵菌孢子粉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微生物培养
,具体涉及一种菌袋培养球孢白僵菌孢子粉的方法。
技术介绍
球孢白僵菌(Beauveriabassiana)属于子囊菌门、肉座菌目、虫草菌科、白僵菌属,是广谱性昆虫病原真菌,主要进行无性繁殖,产生分生孢子;可进行有性生殖并产生子实体,被鉴定为球孢虫草。球孢白僵菌在世界范围被用于害虫生物防治,我国使用球孢白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和玉米螟取得良好的害虫持续控制效果。球孢白僵菌也能感染家蚕等经济昆虫,感染家蚕幼虫干燥后的尸体可作为中药材,称为僵蚕,入药能祛风、镇惊等。球孢白僵菌有三种形式的侵染体,即分生孢子、芽生孢子和菌丝。由于分生孢子更耐储存,杀虫毒力优于液生芽孢子,通常采用液固双相发酵工艺生产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粉。液固两相发酵(liquid-solidbiphasicfermentation)是指首先通过液体发酵快速生产大量菌丝或芽生孢子,再接种到固体营养或惰性基质上进行固体发酵,使其产生最接近自然接种体形态的气生分生孢子。该方法克服了单纯液体发酵生产的芽生孢子环境稳定性差等缺点,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固体表面上产生气生分生孢子的优点,同时缩短了菌丝生长周期,生产方法简便,原料易得,能耗成本低。陶淑霞、薛丹和肖悦公开了黄粉虫虫粉对球孢白僵菌孢子粉产量、质量及其毒力的影响(江苏农业科学,2017,45(22):114-117.),但其从液体培养到固体培养产孢需要17天;李银平、雷仲仁和王海鸿公开了对西花蓟马高效的球孢白僵菌菌株筛选及产孢特性研究(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3,29(2)219-226),其从液体培养到产孢子粉需要13天,液体培养接种2次,操作繁琐,保鲜袋质地柔软,不能形成固体发酵空间,未形成通气,不利于孢子生长,孢子粉培养时间长;专利一种杀虫白僵菌菌粉的工业化生产方法(201811232111.X),其液体发酵时间短,固体发酵时间长,从液体培养到产孢子粉需要15天培养,且开放的浅盘发酵容易被环境微生物污染,通风等控温管理人工成本高。以上文献均未明确液体培养转至固体培养时的菌液浓度。目前球孢白僵菌孢子粉的生产周期长,固体培养过程常遭大量杂菌污染,存在着质量不稳定等问题。人工接种球孢白僵菌生产僵蚕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但在人工僵蚕生产过程中,由于球孢白僵菌孢子粉质量不稳定,杂菌污染严重,存在着细菌性蚕病的发生和僵化不全的风险,造成养殖损失。因而亟需一种操作简便、能控制杂菌污染、保证球孢白僵菌孢子质量和产量、生产周期较短、成本较低的培养方法。由于白僵菌在世界范围广泛地被用于害虫生物防治,培养成孢子粉也能作为原料加工成微生物杀虫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菌袋培养球孢白僵菌孢子粉的方法。具体采用液固双相法生产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粉,从液体培养到固体培养产孢周期为8天~10天。该方法无需大型发酵罐设备,操作简便。在白僵菌液体培养阶段使芽孢子充分生长至浓度108个/mL~109个/mL,达到转至固体培养后菌体快速长满米表面的效果。固体培养阶段,通过菌袋与出菇圈、无菌透气封口膜和橡皮筋组合形成微型的“发酵罐”,达到隔绝污染,调控水分迅速产孢的效果。本方法原料、设备、人工、时间成本低,适合农业合作社小规模作坊式生产。所制得的孢子粉可用于中药材僵蚕生产接种,也可作为原料加工成微生物杀虫剂用于农业害虫的生物防治。本专利技术具体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菌袋培养球孢白僵菌孢子粉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液体培养基配制按配方秤取原料,混合后文火煮沸,装入玻璃三角瓶中密封,进行灭菌处理;2)接种液体培养基在无菌条件下,从球孢白僵菌母种表面刮取孢子粉,接种至配制好的液体培养基;3)固体培养基配制将水注入备用的大米中,搅拌至大米的表面润湿,装入两头开口的食用菌栽培袋并用橡皮筋封口,进行灭菌处理;4)接种固体培养基将液体种接种至菌袋固体培养基,将食用菌栽培袋两头开口分别套上出菇圈并反折,再用无菌透气封口膜和橡皮筋组合封口,整理菌袋成圆柱状,晃动菌袋使菌液在大米表面分布均匀,移入培养箱或培养室内培养;5)筛分孢子粉将生长良好的过程大米培养基倒出烘干,分离米基质,获得孢子粉。进一步的,步骤(1)中所述的液体培养基为SDY培养基:白糖为40g,酵母浸粉10g,蛋白胨10g,水1000mL。进一步的,步骤(1)中所述的液体培养基为CMA培养基:玉米粉20g,麦麸10g,蛋白胨5g,KH2PO43g,NH4NO31g,MgSO4.7H2O1g,水为1000mL。进一步的,所述的灭菌处理条件为121℃高压蒸汽灭菌30min。进一步的,步骤(2)中培养条件为:液体种在温度26±1℃,转速120~200rpm的旋转式摇床上振荡培养约3天~5天,芽孢子浓度达到108个/mL~109个/mL悬浮液转入固体培养。进一步的,步骤(3)中按照体积质量比10~15mL/100g注水,菌袋装量占菌袋体积的20%。进一步的,步骤(4)中固体培养基接种液体菌液量按照体积质量比10~12mL/100g。进一步的,步骤(4)中培养条件为26±1℃,培养5天~6天。所制得的孢子粉可用于中药材僵蚕生产接种,也可作为原料加工成微生物杀虫剂用于农业害虫的生物防治。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本专利技术确定了白僵菌液体培养转至固体培养的芽孢子适宜浓度为108个/mL~109个/mL,通过菌体的在液体培养阶段充分生长,达到转至固体培养后菌体快速长满米表面的效果;2)菌袋培养为白僵菌的生长提供了一个洁净空间,隔绝了其它微生物的污染。避免了采用浅盘开放式固体发酵,被环境中杂菌污染,杂菌生长与白僵菌争夺培养基营养,影响白僵菌生长和孢子粉产量;3)培养时间短,从液体培养到固体培养产孢周期为8~10天;4)不需要大型的发酵罐等昂贵的设备,适合农业合作社作坊式生产;5)白僵菌孢子粉产量和质量稳定。用米作为固体培养基计,采用不同来源菌株繁育孢子粉,每克米产孢子15~23mg。筛分后的孢子粉含量均能达到100亿/g。该孢子粉用于僵蚕生产接种,每张蚕种养至5龄接种用量仅需2.0±0.5g。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具体的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1)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菌袋培养球孢白僵菌孢子粉的方法,采用液固双相法生产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粉。首先在液体培养阶段,配制碳源、氮源等营养成分,供白僵菌生长至芽孢子浓度108~109个/mL转接固体培养基,达到转至固体培养后菌体快速长满米表面的效果。在固体培养阶段,采用米为培养基,加入适量水溶解米表面的营养,接种液体菌后,将食用菌栽培袋与出菇圈、无菌透气封口膜用橡皮筋组合,形成一个微型的“发酵罐”。通过菌袋培养能在固体发酵阶段隔绝环境微生物污染,又能良好通气,并且通过菌袋内壁吸附白僵菌生长代谢蒸发的水分,降低培养基发酵湿度,促进白僵菌快速产孢,缩短培养时间。实施例1一种菌袋培养球孢白僵菌孢子粉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液体培养基配制并灭菌液体培养基需要碳源和氮源及少量微量元素。碳水化合物作为其生长能源,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菌袋培养球孢白僵菌孢子粉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液体培养基配制按配方秤取原料,混合后文火煮沸,装入玻璃三角瓶中密封,进行灭菌处理;2)接种液体培养基在无菌条件下,从球孢白僵菌母种表面刮取孢子粉,接种至配制好的液体培养基;3)固体培养基配制将水注入备用的大米中,搅拌至大米的表面润湿,装入两头开口的食用菌栽培袋并用橡皮筋封口,进行灭菌处理;4)接种固体培养基将液体种接种至菌袋固体培养基,将食用菌栽培袋两头开口分别套上出菇圈并反折,再用无菌透气封口膜和橡皮筋组合封口,整理菌袋成圆柱状,晃动菌袋使菌液在大米表面分布均匀,移入培养箱或培养室内培养;5)筛分孢子粉待菌体在大米表面产生孢子粉,将大米培养基倒出烘干,分离米基质,获得孢子粉。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菌袋培养球孢白僵菌孢子粉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液体培养基配制按配方秤取原料,混合后文火煮沸,装入玻璃三角瓶中密封,进行灭菌处理;2)接种液体培养基在无菌条件下,从球孢白僵菌母种表面刮取孢子粉,接种至配制好的液体培养基;3)固体培养基配制将水注入备用的大米中,搅拌至大米的表面润湿,装入两头开口的食用菌栽培袋并用橡皮筋封口,进行灭菌处理;4)接种固体培养基将液体种接种至菌袋固体培养基,将食用菌栽培袋两头开口分别套上出菇圈并反折,再用无菌透气封口膜和橡皮筋组合封口,整理菌袋成圆柱状,晃动菌袋使菌液在大米表面分布均匀,移入培养箱或培养室内培养;5)筛分孢子粉待菌体在大米表面产生孢子粉,将大米培养基倒出烘干,分离米基质,获得孢子粉。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菌袋培养球孢白僵菌孢子粉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的液体培养基为SDY培养基:白糖为40g,酵母浸粉10g,蛋白胨10g,水1000mL。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菌袋培养球孢白僵菌孢子粉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的液体培养基为CMA培养基:玉米粉20g,麦麸10g,蛋白胨5g,KH...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佩童文龙燕梅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