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生活污水处理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225206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10 07: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领域,针对现有的污水处理方法的净化效率低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市政生活污水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过滤;S2、静置沉淀;S3、投入微生物;S4、向污水中投入絮凝剂,并充分搅拌污水处理池中的污水,静置3‑5min,将漂浮在污水表面的絮凝沉淀物打捞起来,再静置5‑10min,使得在污水中的絮凝沉淀物完全沉淀,将上层液体排出,即得净水。通过采用过滤、静置、微生物以及絮凝剂的协同作用以除去污水中的污染物质,有利于降低水中的氨、氮、磷等营养物质以及重金属含量,有利于提高污水处理的净化效率。

Municipal domestic sewage treatment method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市政生活污水处理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市政生活污水处理方法。
技术介绍
市政生活污水是城市发展中的产物,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其产生量不断加大,污染日益严重,已严重制约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环保问题,特别是市政生活污水处理已成为各国研究的热点。市政生活污水中主要含有悬浮固体污染物、有机污染物、有毒物质等,而现有的处理方法通常是先通过过滤以除去固体杂质,再通过初沉池沉淀以除去污水中的砂、石等不溶性杂质,最后再通入曝气池中,利用曝气风机以及专用的曝气装置向曝气池内供养以除去污水中的污染物,从而实现对污水的处理。但是,利用曝气风机以及专用的曝气装置向曝气池内供养的方法操作复杂麻烦,且污水的净化效率低,因此,仍有改进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市政生活污水处理方法,具有提高污水的净化效率的优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市政生活污水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待处理的污水先通过格栅,滤去固体杂质后,通入初沉池中;S2、静置初沉池中的污水30-50min,取上层液体通入至污水处理池中;S3、向污水处理池中投入微生物,并控制微生物的投入质量为待处理的污水质量的1%-3%;S4、向污水处理池中投入微生物后,静置一周,再向污水中投入絮凝剂,并充分搅拌污水处理池中的污水,静置3-5min,将漂浮在污水表面的絮凝沉淀物打捞起来,再静置5-10min,使得在污水中的絮凝沉淀物完全沉淀,将上层液体排出,即得净水。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采用过滤、静置、微生物以及絮凝剂的协同作用以除去污水中的污染物质,有利于降低水中的氨、氮、磷等营养物质以及重金属含量,从而有利于提高水体的透明度,使得污水处理的净化效率更高;通过先采用格栅将固体杂质滤掉,再静置以除去污水中的小颗粒杂质,最后再采用絮凝剂使得污水中的微粒悬浮物沉降以除去,便于对污水中的不同类型的杂质进行分类处理,甚至还可能使得污水中的泥浆砂石便于重复回收利用,同时,还有利于提高过滤效率,使得颗粒大小大致相同的杂物更容易在其特定的净化操作中被去除得更加完全,从而有利于提高到达需添加絮凝剂这一操作步骤的污水的净化程度,进而有利于提高絮凝剂的利用效率,使得絮凝剂的絮凝作用不容易受到大颗粒杂质的影响,进而有利于污水中的微粒悬浮物被去除得更加完全,有利于提高污水处理的污水净化效率;通过在投入絮凝剂后,对污水进行充分搅拌,有利于絮凝剂与污水中的微粒悬浮物充分接触,从而有利于加快微粒悬浮物的沉淀效率,使得微粒悬浮物更容易被吸附以沉淀,进而有利于加快污水的净化效率,同时,有利于提高污水的净化效果。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步骤S3中,所述微生物包括芽孢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中的一种或多种。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采用芽孢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中的一种或多种的协同配合,有利于增强微生物的水体净化能力,同时,有利于不同微生物间的和谐共生,使得不同微生物之间不容易过度竞争,进而有利于微生物更好地发挥净化污水的作用,进而有利于提高污水处理的污水净化效果。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步骤S4中,在加入絮凝剂后,搅拌的同时采用超声波对污水进行超声波震荡处理。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加入絮凝剂后,同时对污水进行搅拌处理以及超声波处理,有利于絮凝剂更好地与污水中的微粒悬浮物充分接触,从而有利于加快微粒悬浮物的沉淀效率,使得微粒悬浮物更容易被絮凝剂吸附完全,进而有利于加快污水的净化效率。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步骤S4中,超声波震荡处理的超声波频率控制为6MHz-8MHz。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控制超声波的频率,有利于絮凝剂更好地与污水中的微粒悬浮物充分接触,从而有利于絮凝剂更好地吸附污水中的微粒悬浮物,使得微粒悬浮物的沉淀速率加快,进而有利于污水中的微粒悬浮物被絮凝剂吸附得更加完全,进而有利于提高污水的净化效率,使得污水净化效果提高。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絮凝剂包括以下质量份数的组份:聚丙烯酰胺100-120份;硫酸铝10-12份;酪蛋白5-8份;硅酸钠3-5份。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采用硫酸铝与聚丙烯酰胺协同配合以起絮凝作用,有利于增强聚丙烯酰胺的絮凝作用,使得污水中的微粒悬浮物更容易被聚丙烯酰胺吸附,从而有利于增强絮凝剂的絮凝作用,使得污水的净化效果提高;通过加入酪蛋白,有利于酪蛋白与硫酸铝以及硅酸钠中的金属结合以形成复合物,从而有利于分子间的互相联结以形成网状结构,进而有利于提高絮凝剂的稠度,使得污水中的微粒悬浮物更加容易被絮凝剂吸附以形成沉淀,从而有利于增强絮凝剂的絮凝效果,进而使得污水的净化效果更好;同时,酪蛋白还容易与污水中的重金属离子结合以形成沉淀,有利于除去污水中的重金属的同时使得酪蛋白与重金属结合形成的沉淀还容易形成絮凝沉淀的引发剂,从而使得絮凝剂更容易吸附水中的微粒悬浮物以形成沉淀,有利于加快絮凝剂吸附并形成沉淀的速率,进而有利于提高污水的净化效率,同时,使得污水中的微粒悬浮物更加容易被絮凝剂吸附完全,进而有利于提高污水的净化效果;通过加入硅酸钠,有利于增强絮凝剂的黏性,使得污水中的微粒悬浮物更加容易被絮凝剂黏附以形成沉淀,从而有利于加快污水中的微粒悬浮物的沉淀速率,进而使得污水的净化效果提高;同时,硅酸钠还有利于增强絮凝剂中的各组分相容性,使得各组分更加容易互相混合分散均匀,进而有利于提高絮凝剂的稳定性,使得絮凝剂的絮凝效果更好,进而有利于提高污水的净化效果;另外,硅酸钠还容易水解形成具有强吸附性能的硅胶,从而有利于增强絮凝剂的吸附功能,使得污水中的微粒悬浮物更容易被絮凝剂吸附以形成沉淀,进而有利于污水中的微粒悬浮物被去除得更加完全,进而有利于增强絮凝剂的絮凝作用,使得污水的净化效率提高,同时,还有利于对污水中的异味和颜色进行吸附,有利于提高净化后的水的透明度;综上,通过采用聚丙烯酰胺、硫酸铝、酪蛋白与硅酸钠协同配合,有利于增强絮凝剂的絮凝效果,使得污水中的微粒悬浮物更容易被吸附以沉淀,从而有利于提高污水的净化效果。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絮凝剂还包括以下质量份数的组分:硫酸亚铁3-5份;十二烷基磺酸钠1-2份。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采用硫酸亚铁以及十二烷基磺酸钠与聚丙烯酰胺协同配合,有利于增强聚丙烯酰胺的吸附效果,使得污水中的微粒悬浮物更容易被絮凝剂吸附,从而有利于污水中的微粒悬浮物被吸附得更加完全,进而有利于增强污水的净化效率;同时,硫酸亚铁以及十二烷基磺酸钠中的金属离子还容易与酪蛋白结合,从而有利于提高絮凝剂的稠度,使得污水中的微粒悬浮物更容易被絮凝剂吸附,进而有利于提高污水的净化效率;另外,十二烷基磺酸钠还有利于提高硫酸亚铁的渗透性,从而有利于硫酸亚铁均匀分散于絮凝剂中,进而有利于硫酸亚铁更好地发挥絮凝作用,进而使得污水的净化效率提高。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絮凝剂还包括以下质量份数的组分:三氯异氰尿酸0.5-1份。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加入三氯异氰尿酸,三氯异氰尿酸具有强氧化性,容易将污水中的亚铁离子氧化成铁离子,铁离子容易与污水中的磷酸根结合以形成沉淀被除去,使得污水中的磷含量降低,从而有利于提高污水的净化效果;同时,三氯异氰尿酸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市政生活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S1、将待处理的污水先通过格栅,滤去固体杂质后,通入初沉池中;S2、静置初沉池中的污水30‑50min,取上层液体通入至污水处理池中;S3、向污水处理池中投入微生物,并控制微生物的投入质量为待处理的污水质量的1%‑3%;S4、向污水处理池中投入微生物后,静置一周,再向污水中投入絮凝剂,并充分搅拌污水处理池中的污水,静置3‑5min,将漂浮在污水表面的絮凝沉淀物打捞起来,再静置5‑10min,使得在污水中的絮凝沉淀物完全沉淀,将上层液体排出,即得净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市政生活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S1、将待处理的污水先通过格栅,滤去固体杂质后,通入初沉池中;S2、静置初沉池中的污水30-50min,取上层液体通入至污水处理池中;S3、向污水处理池中投入微生物,并控制微生物的投入质量为待处理的污水质量的1%-3%;S4、向污水处理池中投入微生物后,静置一周,再向污水中投入絮凝剂,并充分搅拌污水处理池中的污水,静置3-5min,将漂浮在污水表面的絮凝沉淀物打捞起来,再静置5-10min,使得在污水中的絮凝沉淀物完全沉淀,将上层液体排出,即得净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市政生活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骤S3中,所述微生物包括芽孢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中的一种或多种。3.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所述的市政生活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骤S4中,在加入絮凝剂后,搅拌的同时采用超声波对污水进行超声波震荡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贤鸿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天濠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