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传递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24605 阅读:2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动力传递机构。在由圆筒型相互构成的磁式正交型动力传递机构中,由于磁性啮合部分为点,所以传递转矩小,限制了使用用途。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增强了驱动转矩、增大了传递转矩的磁式正交型非接触动力传递机构和动力传递装置。所述动力传递机构为一方是圆筒型、另一方是圆盘型的结构的正交型磁性传递机构,通过使磁性啮合的部分形成为线(棱线)啮合,而构成为大幅度地增强了传递转矩,并且使磁性啮合部分连续地产生多次的机构,从而还可以实现平稳的旋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在传递旋转动力的部分使用永久磁铁的磁性啮合以非接 触方式进行动力传递的动力传递机构
技术介绍
10 以往,作为将二根旋转轴中的一方作为驱动轴、将另一方作为从动轴,从驱动轴向从动轴传递动力的方法之一, 一般公知有使用永久磁铁 的磁力以非接触方式来传递动力的非接触动力传递机构。例如,如附图说明图14所示,公知有如下结构的机构以将在圆盘的外周上 交替配置有N极、S极的二根磁性齿轮轴正交的形式来传递动力。根据15附图进行说明。当以图14中的安装有第二磁性齿轮102的旋转轴103为 驱动轴进行驱动时,第二磁性齿轮102的外周上的N极104与交错状地 配置在第一磁性齿轮101的外周上的两个S极108a、 108b中的第一个S 极108a相互吸引,其中第一磁性齿轮101安装在另一个旋转轴106上, 随着由第二磁性齿轮102的旋转所带动的N极104的移动,根据由交错20状地配置在第一磁性齿轮101上的二个S极形成的角度,与下一个S极 108b相互吸引,由此安装有第一磁性齿轮101的旋转轴106成为从动轴 进行旋转,另外配置在驱动轴侧的下一个S极105与从动轴侧的交错状 配置的二个N极107a、 107b相互吸引,从而连续地进行旋转。但是,对 于上述方式,由于磁力的吸引及排斥作用下的磁性啮合部分为点啮合,25因此具有驱动转矩弱、而且传递转矩的脉动也难以避免、无法平稳地进 行动力传递等缺点。另外,公知有如下的驱动装置构成为大致轴形的 驱动磁性轮和构成为大致圆锥形或大致正多棱锥的从动磁性轮的轴心成 直角或者倾斜地相交(参照专利文献3。)。在上述方式中,也无法解决驱 动转矩不足或传递转矩的脉动的问题。至少也能防止电流流到外环3d的侧面。也就是说,在使用导电密封圏 lO或金属屏蔽板ll而不用绝缘涂层涂覆两配合沟14的情况下,因为 密封圏IO或屏蔽板11的表面与壳体15表面之间产生的放电现象,电 流容易流过密封圏lO或屏蔽板ll。不过,在本实例的情况下,由于 内装密封圏lO或屏蔽板ll的两配合沟14被绝缘涂层6c涂覆,就可 防止放电现象,于是就能防止电流流过密封圏lO或屏蔽板ll。不过,如上所述,在将导电密封圏10或金属屏蔽板11装在两配 合沟14中的状态下,密封圏10或屏蔽板11从两配合沟14露出的外 周缘部分与壳体15表面之间的距离变短。即便在此情况下,距离也大 于如图38 (B)所示结构中的壳体15表面与配合沟14表面之间的距 离Ll。因此,难于在壳体15的表面与密封圏10或屏蔽板11之间出 现放电现象。此外,即便在壳体15的表面与密封圏10或屏蔽板11 之间出现放电现象,由于配合沟14被绝缘涂层6c涂覆,电流不会流 到外环3d的侧面。因此,尽管可能在密封圏10或屏蔽板11的内周缘 与内环两端的外周面之间出现放电现象,在外环轨道4或内环轨道与 滚动元件的接触点也不会出现电解侵蚀。此外,通过釆用陶瓷喷镀层以形成含有99重量%以上氧化铝的绝 缘涂层6c,绝缘性可得以确保。也就是说,由于含有99重量%以上 氧化铝的陶资喷镀层具有较高的电阻率(优良的绝缘性),如果确保使 用状态下绝缘涂层6c的厚度为0.25mm以上,就可达到充分防电解侵 蚀的效果,即便电位差大。为了防止在伴随有合成树脂的密封情况下在陶瓷喷镀层上出现不 规则的着色,优选在陶瓷喷镀层中加入0.01-0.2重量%的氧化钛。为 了让表面颜色变成灰色,优选氧化钛的含量为0.02-0.2重量%。此夕卜, 为了维持形成喷镀层时的材料(氧化铝粒料)产量,优选使用颗粒尺 寸为10-50|tim且平均颗粒尺寸为15-25nm的氧化铝。此外,在绝缘涂层6c涂覆外环3d的外周面7和两轴向端面8的 情况下,为了确保绝缘涂层6c的厚度为0.25mm以上,即便研磨之前 陶瓷喷镀层的厚度为0.4mm以下,也可获得足够大的研磨余量(最大(E )催化剂。7. 结构粘合带在结构固定应用中的用途,所述结构粘合带包括(I) 有机硅泡沫支持体,和(II) 在该有机硅泡沫支持体的正反两侧上施加的可缩合反应固 化的压敏粘合剂组合物,其中该压敏粘合剂组合物包括(A) 稠化MQ树脂,包含 (i )树脂核和(ii)非树脂的聚有机基硅氧烷基团,其中该非树脂的聚有机基 硅氧烷基团用与硅键合的羟基封端;(B) 处理过的MQ树脂,其中(B) / ( A)之比的数值为0. 3-5. 0,和(C) 用可缩合反应的基团封端的聚二有机基硅氧烷; 其中树脂/聚合物之比的值为2. 0-3. 0;(D) 交联剂;和 (E )催化剂。8. 权利要求7的用途,其中该有机硅泡沫支持体是闭孔有机硅泡沫。9. 权利要求7的用途,其中该有机硅泡沫支持体是闭孔有机硅泡 沫挤出物。10. —种方法,包括(1 )施加组合物到有机硅泡沫支持体的正反两侧上,其中该组合 物包括(A) 稠化MQ树脂,包含 (i )树脂核和(ii)非树脂聚有机基硅氧烷基团,其中该非树脂聚有机基硅氧烷基团用与硅键合的羟基封端;(B) 处理过的MQ树脂,其中(B) / ( A)之比的值为0. 3-5. 0,和(C) 用可缩合反应的基团封端的聚二有机基硅氧烷;图1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说明图。图1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说明图。图14是现有的非接触式动力传递机构的结构图。标号说明5 1、 l':磁性圆盘;11:磁轭圆盘;12、 12':永久磁铁筒;12s、 12s':磁性齿;12n、 12n':磁性齿;13:旋转轴;2:磁性圆筒;21:磁轭筒; 22:磁性筒;22S:磁性齿;22n:磁性齿;23:旋转轴;3、 4:磁性圆 筒;31:磁性圆盘;101:第一磁性齿轮;102:第二磁性齿轮;103、 106: 旋转轴;104、 104:第二磁性齿轮的磁铁;107a、 107b、 108a、 108b:10第二磁性齿轮的磁铁。具体实施方式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非接触式正交型动力传递机构的第一实施例,(1)表示其正视图,(2)表示右侧视图,(3)表示立体图。15 在磁性圆盘1的磁铁盘12的磁铁面侧,隔开预定的间隔g配置有磁性圆筒1。磁性圆筒1的轴线方向长度与磁铁盘12的半径方向的宽度为 大致相同长度。磁性圆筒1配置成其轴线与磁铁盘12的磁铁面(第一磁性面)大致平行,所述间隔g在该轴线方向上保持相同的间隔。磁性圆盘1由以下部分构成由磁性材料构成的磁轭圆盘11;紧固 20在磁轭圆盘11单面上的所述永久磁铁盘12;以及通过压入等固定在磁轭圆盘11中央部的孔内的旋转轴13。另外,采用例如后述的方法并通过适 当手段来给该永久磁铁12充磁,使得放射曲线状的形状的磁性齿(磁性带)相对于旋转方向极性交替。另一方面,形成磁传递的一方的磁性圆筒2由以下部分构成磁轭 25筒21,其中心部例如由磁性材料构成;永久磁铁筒22,其紧固在该磁轭 筒的外周部;以及旋转轴23,其通过例如压入等固定在该磁性圆筒2的 中心部的孔内。永久磁铁筒22呈螺旋形的带状地具有使N极和S极交替 充磁的磁性带,并将其作为第二磁性面。下面,对使用所述的磁性圆盘1和磁性圆筒2构成的正交型磁性传递机构进行说明。如图1所述,磁性圆盘1的旋转轴13和磁性圆筒2的 旋转轴23配置成正交关系,并且构成了彼此的永久磁铁的表面设置特定 的空隙而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动力传递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传递机构具有:磁性圆盘,其为可以旋转的圆盘,在其单面侧具有第一磁性面,在该第一磁性面上,通过呈放射曲线状的带状地使N极与S极交替磁化而形成有磁性带;以及磁性圆筒,其为可以旋转的圆筒体,在其外周具有第二磁性面,在该第二磁性面上,通过呈螺旋状的带状地使N极与S极交替磁化而形成有磁性带,所述磁性圆筒设置成:与该磁性圆盘的磁性面隔开预定的空隙,且该圆筒体轴心与所述第一磁性面大致平行。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操谷钦吾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松荣工机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