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接结构、连接器、插头以及插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2241691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09 21:1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电气设备领域,提供了一种插接结构,包括连接器和插头,其中:连接器具有插孔,插孔内具有第一端子和第一导轨结构,第一端子被配置为与第一柔性电路板电连接;插头具有第二端子和第二导轨结构,第二端子被配置为与第二柔性电路板电连接,第二导轨结构被配置为在插头插入连接器的插孔的过程中,与第一导轨结构配合,插头插入连接器的插孔后,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电连接,利用第一导轨结构和第二导轨结构之间的配合,使插头能够更加顺畅地插入连接器的插孔中实现导通,避免了夹持工具对柔性电路板造成损伤。

Plug-in structure, connector, plug and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插接结构、连接器、插头以及插接方法
本公开涉及电气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插接结构、连接器、插头以及插接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通常通过连接器以及插头来连接两个柔性电路板。连接器与一个柔性电路板电连接,插头与另一个柔性电路板电连接。在将连接器与插头连接时,连接器和插头之间的插接一般都是由操作人员用镊子夹住柔性电路板靠近插头的位置,将插头对正连接器的插孔后插入连接器的插孔内,以将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在实现本专利技术的过程中,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上述插接过程中,由镊子将插头推入连接器的插孔较为困难,且镊子有可能对柔性电路板造成损伤。
技术实现思路
本公开提供一种插接结构、连接器、插头以及插接方法。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插接结构,包括连接器和插头,其中:连接器具有插孔,插孔内具有第一端子和第一导轨结构,第一端子被配置为与第一柔性电路板电连接。插头具有第二端子和第二导轨结构,第二端子被配置为与第二柔性电路板电连接,第二导轨结构被配置为在插头插入连接器的插孔的过程中,与第一导轨结构配合,插头插入连接器的插孔后,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电连接。可选地,第一导轨结构包括条状凸起,第二导轨结构为包括状凹槽。或者,第一导轨结构包括条状凹槽,第二导轨结构包括条状凸起。可选地,条状凸起和条状凹槽的每个角均为圆形倒角。可选地,插孔为方孔,方孔由相对的两个侧面以及相对的两个底面构成。可选地,第一导轨结构位于两个侧面上。可选地,插头包括衬底层以及位于衬底层上的第二端子,第二导轨结构位于衬底层的侧面。可选地,第一导轨结构位于两个底面的一个底面上。可选地,插头包括衬底层以及位于衬底层上的第二端子,第二导轨结构位于衬底层与所第二端子所在面相对的一面上。可选地,衬底层的材料包括聚酰亚胺。可选地,当第一导轨结构包括条状凸起时,条状凸起的材料包括聚对苯二甲酸类塑料。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插接方法,用于第一方面的插接结构,方法包括:将插头对准连接器的插孔,并使插头的第二导轨结构与插孔中的第一导轨结构配合。在配合的第一导轨结构以及第二导轨结构的引导下,将插头插入插孔,使插头上的第二端子与插孔内的第一端子电连接。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连接器,连接器包括第一方面插接结构中的连接器。第四方面,一种插头,插头包括第一方面插接结构中的插头。本公开提供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插接结构,包括连接器和插头,其中:连接器具有插孔,插孔内具有第一端子和第一导轨结构,第一端子被配置为与第一柔性电路板电连接;插头具有第二端子和第二导轨结构,第二端子被配置为与第二柔性电路板电连接,第二导轨结构被配置为在插头插入连接器的插孔的过程中,与第一导轨结构配合,插头插入连接器的插孔后,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电连接,从而利用第一导轨结构和第二导轨结构之间的配合,使插头能够更加顺畅地插入连接器的插孔中实现导通,避免了夹持工具(例如镊子)对柔性电路板造成损伤。附图说明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插接结构处于分离状态的示意图;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插接结构处于插接完成状态的示意图;图3和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插接结构的两种不同的导轨结构设置方式的示意图;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插接方法的流程图;图中的附图标记分别为:1-连接器;101-插孔;1011-第一导轨结构;2-插头;201-衬底层;202-第二端子;2011-第二导轨结构。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公开的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如专利技术人所知,为了实现设备的纤薄化,现有的便携设备中通常包括多个柔性电路板,例如在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OLED)显示设备或者液晶显示器(LiquidCrystalDisplay,LCD)显示设备中一般就至少包括触控柔性电路板(TouchFlexiblePrintedCircuitboard,TFPC)和主柔性电路板(MainFlexiblePrintedCircuitboard,MFPC)两种柔性电路板。在二次组装工艺中,经常需要在两个柔性电路板之间建立电连接。现有的柔性电路板之间一般利用连接器和插头来进行连接。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可以是零插入力(ZeroInsertForce,ZIF)连接器也可以是非零插入力(non-ZeroInsertForce,non-ZIF)连接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插头可以指的是金手指(ConnectingFinger)。本公开实施例中,插接方向是指将插头2插入连接器1的插孔101内部的过程中,插头2相对于连接器1的运动的方向第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插接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连接器1和插头2,其中:连接器1具有插孔101,插孔101内具有第一端子和第一导轨结构1011,第一端子被配置为与第一柔性电路板电连接。插头2具有第二端子202和第二导轨结构2011,第二端子202被配置为与第二柔性电路板电连接,第二导轨结构2011被配置为在插头2插入连接器1的插孔101的过程中,与第一导轨结构1011配合,插头2插入连接器1的插孔101后,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202电连接。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插接结构,包括连接器1和插头2,其中:包括连接器1和插头2,其中:连接器1具有插孔101,插孔101内具有第一端子和第一导轨结构1011,第一端子被配置为与第一柔性电路板电连接。插头2具有第二端子202和第二导轨结构2011,第二端子202被配置为与第二柔性电路板电连接,第二导轨结构2011被配置为在插头2插入连接器1的插孔101的过程中,与第一导轨结构1011配合,插头2插入连接器1的插孔101后,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202电连接,从而利用第一导轨结构1011和第二导轨2011结构之间的配合,使插头2能够更加顺畅地插入连接器1的插孔101中实现导通,避免了夹持工具(例如镊子)对柔性电路板造成损伤。第二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插接结构,如图1所示。图1示出的插接结构处于未完成插入导通时的分离状态,包括连接器1和插头2,其中:连接器1具有插孔101,插孔101内具有第一端子(图中未示出)和第一导轨结构1011,第一端子被配置为与第一柔性电路板电连接,其中第一端子可以为单排端子或双排端子。插头2包括衬底层201、位于衬底层201上的第二端子202以及第二导轨结构2011,其中第二端子202为单排端子或双排端子。作为一种可选的方式,衬底层201的材料包括聚酰亚胺,衬底层201与第二端子202叠置,衬底层201用于增加插头2的厚度和强度,便于插接。第二端子202被配置为与第二柔性电路板电连接,第二导轨结构2011被配置为在插头2插入连接器1的插孔101的过程中,与第一导轨结构1011配合,插头2插入连接器1的插孔101后,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202电连接。如图2所示,其示出的是图1所示的插接结构中,插头2插入连接器1中时的结构示意图。由于第一端子与第一柔性电路板电连接,第二端子202与第二柔性电路板电连接,因此当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202电连接时,第一柔性电路板与第二柔性电路板电连接,即成功建立第一柔性电路板与第二柔性电路板之间的电连接。下面对连接器1和插头2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插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器和插头,其中:所述连接器具有插孔,所述插孔内具有第一端子和第一导轨结构,所述第一端子被配置为与第一柔性电路板电连接;所述插头具有第二端子和第二导轨结构,所述第二端子被配置为与第二柔性电路板电连接,所述第二导轨结构被配置为在所述插头插入所述连接器的插孔的过程中,与所述第一导轨结构配合,所述插头插入所述连接器的插孔后,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插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器和插头,其中:所述连接器具有插孔,所述插孔内具有第一端子和第一导轨结构,所述第一端子被配置为与第一柔性电路板电连接;所述插头具有第二端子和第二导轨结构,所述第二端子被配置为与第二柔性电路板电连接,所述第二导轨结构被配置为在所述插头插入所述连接器的插孔的过程中,与所述第一导轨结构配合,所述插头插入所述连接器的插孔后,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轨结构包括条状凸起,所述第二导轨结构包括条状凹槽;或者,所述第一导轨结构包括条状凹槽,所述第二导轨结构包括条状凸起。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条状凸起和所述条状凹槽的每个角均为圆形倒角。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孔为方孔,所述方孔由相对的两个侧面以及相对的两个底面构成。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插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轨结构位于所述两个侧面上。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插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包括衬底层以及位于所述衬底层上的所述第二端子,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康张家祥杨俊辉杨皓天刘晓霞谢扶政
申请(专利权)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都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