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离合器变速箱(1)的传动轴的轴承,所述双离合器变速箱包含:中间的第一输入轴(W1),其在马达侧与双离合器结构的第一离合器(K1)相连;较短的、构成为中空轴的第二输入轴(W2),其同轴地设置在第一输入轴(W1)上,并与双离合器结构的第二离合器(K2)相连;与这两个输入轴(W1、W2)平行设置的主轴(W3),其通过多个分别具有固定轮和浮动轮的齿轮级,并通过从属于各自浮动轮的换挡离合器,选择地可与第一输入轴(W1)和第二输入轴(W2)相连,其通过由两个固定轮构成的输出常数(K)和与主轴(W3)平行设置的从动轴(W4)相连,其中两个输入轴(W1、W2)各自都从属于多个换挡齿轮,其中相邻齿轮级的浮动轮分别成对地设置在共同的传动轴上,并可通过两个组接在切换组件上的换挡离合器进行轮流地切换,其中输出常数(K)在第二输入轴(W2)的变速箱内端部的范围内设置在两对换挡齿轮之间。为优化传动轴(W1、W2、W3)的轴承结构,设置有由变速箱壳体的壳体内壁(23)构成的支承面(27),其轴向地位于输出常数(K)附近,在它上面,主轴(W3)的轴承(L3.3)设置在壳体壁(23)上,第一驱动轴(W1)的轴承(L1.3)设置在第二驱动轴(W2)上,第二驱动轴(W2)的轴承(L2.3)设置在壳体壁(23)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离合器变速箱的传动轴的轴承,所述双离合器 变速箱包含中间的第一输入轴,其在马达侧与双离合器结构的第一 离合器相连;较短的、构成为中空轴的第二输入轴,其同轴地设置在 第一输入轴上,并与双离合器结构的第二离合器相连;与这两个输入 轴平行设置的主轴,其通过多个分别具有固定轮和浮动轮的齿轮级并 通过从属于各自浮动轮的换挡离合器,选择地可与第一输入轴和第二 输入轴相连,其通过由两个固定轮构成的输出常数和与主轴平行设置 的从动轴相连,其中两个输入轴各自都从属于多个换挡齿轮,其中相 邻齿轮级的浮动轮分别成对地设置在共同的传动轴上,并可通过两个 组接在切换组件上的换挡离合器进行轮流地切换,其中输出常数在第 二输入轴的变速箱内端部的范围内设置在两对换挡齿轮之间。
技术介绍
通常已知的是,轴,例如具有固定轮和至少一个浮动轮的传动轴 与以主要端面设置的轴承,可旋转地设置在壳体上。通过固定轮,径 向力和轴向力都可以被接收,并轴向固定在轴上。相反,浮动轮只能 接收径向力,通过轴承可轴向移动的结构或通过轴承在壳体壁上的固 定,来平衡相关轴的长度变化,所述长度变化可能是由于负载力和热 胀泠縮引起的。同样也通常已知的是,在设置在端部上的轴承之间设置有较长轴 的情况下,具有另外的浮动轴承,通过它可避免轴的更大下弯,但特 别在机动车驱动的情况下,原则上尽量安装尽可能少的轴承,并在整 体上构造得尽量简单。因此一方向实现了变速箱的简单安装,另一方 面也保持了较小的变速箱的构造空间和重量。但此构造方案基本由变速器的构造方式,特别是传动轴的数量和结构决定。由DE 35 46 454 C2已知一种双离合器变速箱,其具有中间的第一 输入轴;较短的构成为中空轴的第二输入轴,其同轴地设置在第一输 入轴上;与两个输入轴平行设置的中间轴。中间轴构成为输出轴,在 其马达端部上具有锥形小齿轮,用来对轴差数器的盘形轮进行驱动。 第一输入轴通过一个外锥形滚子轴承和一个内锥形滚子轴承,以所谓 的调整布置安装在变速箱壳体上,这两个轴承都接收了各自朝外的轴 向力。第二输入轴也以相同的方式,通过一个外锥形滚子轴承和一个 内锥形滚子轴承,在调整布置中安装在变速箱壳体上。通过由两个锥形滚子轴承构成的固定轴承,通过一个中间浮动轴 承和设置在对置端部上的浮动轴承,中间轴在其马达端部上安装在变 速器壳体上,其中中间的浮动轴承和第二输入轴的内锥形滚子轴承位 于共同的支承平面上,并设置在单独的变速箱壳体的支承板上。相反,在DE41 23 493 C2中示出了一种双离合器变速箱,其具有 中间的第一输入轴;较短的构成为中空轴的第二输入轴,其同轴地设 置在第一输入轴上;与两个输入轴平行设置的中间轴,输出轴由另外 的传动轴构成,其与两个输入轴同轴地设置。中间的第一输入轴具有 变速箱内部的中空轴部段,第一输入轴借助它通过内浮动轴承和外浮 动轴承安装在输出轴上。输出轴通过固定轴承安装在变速箱壳体的从 动面的壳体壁上。第二输入轴构成得相对更短,并通过固定轴承安装在变速箱壳体 的驱动面的壳体壁上。第一输入轴在驱动面上通过外浮动轴承和内浮 动安装在第二输入轴上,其中内浮动轴承在相同的支承面上,像固定 轴承一样具有第二输入轴。中间轴分别在端部上,在驱动面上通过固定轴承安装在变速箱壳体上,在从动面上通过浮动轴承安装在变速箱 壳体上。从DE 101 53 014 Al已知另一种双离合器变速箱,其具有中间的 第一输入轴,还具有较短的构成为中空轴的第二输入轴,其同轴地设 置在第一输入轴上。此双离合器变速箱具有两个与两个输入轴平行设 置的中间轴,它们与两个输入轴一起设置成V形,并分别通过从动的固 定轮与共同的从动组件相连。第二输入轴通过两个端部设置的轴向轴 承,轴向浮动地安装在第一输入轴上。第一输出轴通过设置在远离马 达的端部上的固定轴承,安装在变速器壳体的壳体壁上,并通过两个 浮动轴承安装在第二输入轴上。第二输入轴通过浮动轴承,径向安装 在变速箱壳体的马达侧的壳体壁上,第一输入轴的外浮动轴承也设置 在此支承面上。与前面所述的变速器相反的是,在申请的未公开的DE 10 2005 005 163.4中,介绍了一种双离合器变速箱,除了中间的第一输入轴,其在 马达侧与双离合器的第一离合器相连;较短的、构成为中空轴的第二 输入轴,其同轴地设置在第一输入轴上,并与双离合器的第二离合器相连;与这两个输入轴平行设置的主轴外,所述双离合器变速箱具有 小齿轮轴,其与主轴平行地设置,并通过输出常数与主轴相连,所述 输出常数由两个固定轮构成,在第二输入轴的变速箱内端部的范围内, 设置在两对换挡齿轮之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由DE 102 005 163.4中已知的双离合器变速 箱,以及为构造相似的双离合器变速箱,创造一种优化的传动轴的轴 承。按权利要求l的特征,本专利技术是指用于双离合器变速箱的传动轴的 轴承,所述双离合器变速箱包含中间的第一输入轴,其在马达侧与 双离合器的第一离合器相连;较短的、构成为中空轴的第二输入轴, 其同轴地设置在第一输入轴上,并与双离合器的第二离合器相连;与这两个输入轴平行设置的主轴,其通过多个分别具有固定轮和浮动轮 的齿轮级并通过从属于浮动轮的换挡离合器,选择地可与第一输入轴 和第二输入轴相连,并且其通过由两个固定轮构成的输出常数和与主 轴平行设置的从动轴相连,其中两个输入轴各自都从属于多个换挡齿 轮,其中相邻齿轮级的浮动轮分别成对地设置在共同的传动轴上,并可通过两个组接在切换组件上的换挡离合器进行切换,其中输出常数 在第二输入轴的变速箱内端部的范围内设置在两对换挡齿轮之间。为实现所提出的目的,还设置有通过变速箱壳体的壳体内壁构成 的支承面,其轴向地与输出常数相邻设置,其中在此支承面上,主轴 的轴承设置在所述壳体壁上,第一驱动轴的轴承设置在第二驱动轴上, 第二驱动轴的轴承设置在壳体壁上。通过这种额外的支承面的轴承,可以节省空间的方式,避免主轴 和第一输入轴的中部下弯,其中第一输入轴通过径向的内轴承、第二 输入轴的中空壁和径向的外轴承支撑在壳体内壁上。因此可避免所有 传动轴、相关轴承和换挡齿轮的齿部的机械负载,减少磨损和运行噪 音。基于这种情况,传动轴也可以设计成更小的直径或更小的壁厚, 并因此减少双离合器的重量。按本专利技术的轴承的有利构造是权利要求2至15的内容。有利的是,壳体内壁由支承板构成,其作为两个壳体部件之间或 法兰轴环上的法兰板,固定在变速条壳体的壳体部径内。因此变速箱 壳体的壳体部件可构成为中空体,无需壳体内壁和壳体接块。因为可取消内部的咬边,因此这种壳体部件能以相对更快、价格更便宜的压 铸方法,以简单的变形由压铸成型而制出。符合目的的是,额外的支承面设置在输出常数的这样的面上,即 小挡、特别是第二挡和倒挡的换挡齿轮位于此面上,因为在给出的传动力矩的情况下,它们可传递更大的切向力,其作为径向力在相关的 传动轴上起作用。但还可能的是,轴承面设置在输出常数的变速箱内 表面上,因此主轴和第一输入轴分别径向支承在外轴承之间的大致中 部上。三个设置在壳体壁内部的轴承优选构成为浮动轴承,因为这可以 大大简化传动轴的安装。在这种情况下符合目的的是,第一输入轴在 外部通过设置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双离合器变速箱(1)的传动轴的轴承,所述双离合器变速箱包含:中间的第一输入轴(W1),其在马达侧与双离合器结构的第一离合器(K1)相连;较短的、构成为中空轴的第二输入轴(W2),其同轴地设置在第一输入轴(W1)上,并与双离合器结构的第二离合器(K2)相连;与这两个输入轴(W1、W2)平行设置的主轴(W3),其通过多个分别具有固定轮和浮动轮的齿轮级并通过从属于各自浮动轮的换挡离合器,而能够选择性地与第一输入轴(W1)和第二输入轴(W2)相连,并且该主轴通过由两个固定轮构成的输出常数(K)和与主轴(W3)平行设置的从动轴(W4)相连,其中两个输入轴(W1、W2)各自都从属于多个换挡齿轮,其中相邻齿轮级的浮动轮分别成对地设置在共同的传动轴上,并能够通过两个组接在切换组件上的换挡离合器而轮流地切换,其中输出常数(K)在第二输入轴(W2)的变速箱内端部的范围内设置在两对换挡齿轮之间,其特征在于,设置由变速箱壳体的壳体内壁(23)构成的支承面(27),其轴向邻近所述输出常数(K),并且在该支承面上,所述主轴(W3)的轴承(L3.3)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壁(23)上,所述第一驱动轴(W1)的轴承(L1.3)设置在所述第二驱动轴(W2)上,所述第二驱动轴(W2)的轴承(L2.3)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壁(23)上。...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延斯帕茨纳,
申请(专利权)人:ZF腓德烈斯哈芬股份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DE[德国]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