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液力变矩器装置(1),该液力变矩器装置具有一个扭转振动减振器(10)、一个由泵轮(20)、涡轮(24)和导轮(22)构成的变矩器循环圆(12)以及一个变矩器跨接偶合器(14)。在此,该扭转振动减振器(10)具有一个第一能量储存装置(38)以及一个第二能量储存装置(40)。该第一能量储存装置(38)的输入件(60)的接片(86)具有一个自由端部(90)和一个非自由端部(88)。根据权利要求1的特征部分,所述非自由端部(88)比所述自由端部(90)设置得在径向上较靠内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用于机动车动力总成系统的液力变矩器装置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液力变矩器装置,用于机动车动力总成系统,该液力 变矩器装置具有一个扭转振动减振器、 一个由泵轮、涡轮和导轮构成的变 矩器循环圆以及一个变矩器跨接偶合器。由DE 103 58 901 Al的图4公知了一种用于机动车动力总成系统的液 力变矩器装置,该液力变矩器装置具有一个扭转振动减振器和一个由泵轮、 涡轮和导轮构成的变矩器循环圆以及一个变矩器跨接偶合器,该扭转振动 减振器具有两个串联连接的能量储存装置、即弹簧装置。关于扭转振动减 振器的转动轴线的径向方向,两个能量储存装置在径向上彼此间隔开,由 此,这些能量储存装置中的一个形成内部能量储存装置,另一个形成外部 能量储存装置。在两个能量储存装置之间的力矩流中设置有一个无相对转 动地与变矩器循环圆的涡轮机壳相连接的中间件,该中间件在该构型中一 方面构成外部能量储存装置的输出件,另一方面构成内部能量储存装置的 输入件。变矩器跨接偶合器具有一个可轴向移位的活塞,该活塞在其朝向 变矩器壳体的侧上设置有摩擦片衬,由此,该活塞为了使变矩器跨接偶合 器闭合而可被朝变矩器壳体压。该活塞在此同时是(径向)外部能量储存 装置的输入件并且为了对外部能量储存装置的能量储存器施加负荷而具有 控制元件。这些控制元件关于扭转振动减振器的由该扭转振动减振器的转 动轴线形成的轴向方向相对于外部能量储存装置的能量储存器首先在轴向 上错位地延伸到这些能量储存器的径向外部区域中,在那里弯曲,并且接 着各倾斜地径向向内延伸到能量储存器端侧的区域中,为了对这些能量储 存器端侧相应施加负荷而设置这些控制元件。因此,就DE 103 58 901 Al 的图4的描述而言,这些控制元件各从径向外部或从上部延伸到外部能量 储存装置的对应的能量储存器的所涉及的端侧。由所述DE 103 58 901 Al 的图5和图6公知了一种液力变矩器装置,在这种液力变矩器装置中,控 制元件构造在外部能量储存装置的输入件上,该输入件与前面所述形式的 活塞通过销钉无相对转动地相连接,并且关于扭转振动减振器的转动轴线在轴向上在外部能量储存装置的对应的能量储存器的径向中间延伸到所述 可由对应控制元件施加负荷的能量储存器的对应端侧。按照上面的措辞,控制元件就DE 103 58 901 Al的图5和图6的描述而言在径向上在中间或 从侧面延伸到对应的外部能量储存器的所涉及的端侧。现在,本专利技术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机动车动力总成系统的液力 变矩器装置,该液力变矩器装置设置有一个扭转振动减振器、 一个由泵轮、 涡轮和导轮构成的变矩器循环圆以及一个变矩器跨接偶合器,该液力变矩 器装置在制造技术上可简单制造并且在组合在机动车动力总成系统中时可 实现内燃机的转动脉冲工作可靠地得到补偿或仅在很小程度上在朝机动车 驱动轴的方向上传递。根据本专利技术,尤其是提出了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或根据权利要求3的 液力变矩器装置。优选的进一步构型是从属权利要求的主题。因此,根据本专利技术,尤其是提出了一种用于机动车动力总成系统的液 力变矩器装置,该液力变矩器装置具有一个扭转振动减振器、 一个由泵轮、 涡轮和导轮构成的变矩器循环圆以及一个变矩器跨接偶合器。在此方面需 要注意的是,在此被称为"变矩器循环圆"的装置在在先公开文献中有时 被称为"(液力)变矩器";但概念"(液力)变矩器"在在先公开文献中有 时也用于这样的装置这种装置具有一个扭转振动减振器、 一个变矩器跨 接偶合器以及一个由泵轮、涡轮和导轮构成的装置或者一个变矩器循环圆 ——用本公开文献的措辞表达。在此背景下,在本公开文献中为了可更好 地区别而使用概念"(液力)变矩器装置"和"变矩器循环圆"。扭转振动 减振器具有一个第一能量储存装置以及一个第二能量储存装置。第一能量 储存装置具有一个或多个第一能量储存器,第二能量储存装置具有一个或 多个第二能量储存器。变矩器跨接偶合器、第一能量储存装置与第二能量 储存装置串联连接。因此尤其是提出,在变矩器跨接偶合器闭合的情况下 第一能量储存装置设置在变矩器跨接偶合器与第二能量储存装置之间的转 矩流中。在第一能量储存装置与第二能量储存装置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与这两 个能量储存装置串联连接的中间件或第一构件。在此尤其是提出,在变矩 器跨接偶合器闭合的情况下从该变矩器跨接偶合器可传递或所传递的转矩可借助于第一能量储存装置传递给所述至少一个中间件或第一构件,并且 可从该中间件或第一构件通过第二能量储存装置在朝液力变矩器装置的输 出侧的方向上传递。变矩器循环圆的涡轮具有一个外部的涡轮机壳。该外部的涡轮机壳例 如借助于多个无相对转动地彼此相耦合的携动件或借助于一个携动件与中 间件或与第一构件无相对转动地相耦合。但也可提出,这种携动件或外部的涡轮机壳的一个区段或延续部构成中间件或第一构件或多个中间件或第 一构件中的一个,转矩可通过它或借助于它至少在变矩器跨接偶合器闭合 的情况下从第一能量储存装置传递到第二能量储存装置。另外可提出,外 部的涡轮机壳或外部的涡轮机壳的延续部构成该或一个中间件或第一构 件,转矩可通过它或借助于它至少在变矩器跨接偶合器闭合的情况下从第 一能量储存装置传递到第二能量储存装置。另外,设置有第一能量储存装置的输入件,在变矩器跨接偶合器闭合 的情况下可由该变矩器跨接偶合器传递的转矩可借助于第一能量储存装置 的所述输入件或通过第一能量储存装置的所述输入件传递——尤其是给该 第一能量储存装置——来对该第一能量储存装置施加负荷。第一能量储存 装置的所述输入件为了对对应的第一能量储存器的对应端侧施加负荷而各 具有至少一个形成一个自由端部和一个非自由端部的接片。因此尤其是提 出,输入件对于第一能量储存装置的每个第一能量储存器具有一个或至少 一个接片,对应的能量储存器可通过所述接片尤其是在第一能量储存装置 的输入侧或输入侧上施加负荷。对应的接片的对应非自由端部关于扭转振动减振器的转动轴线的径向 方向布置在所述对应的接片的自由端部的径向内部。在可优选的构型中,这样布置第一能量储存装置的输入件的被设置用 于对第一能量储存装置的第一能量储存器施加负荷的接片的自由端部和非 自由端部,使得延伸通过所述自由端部、尤其是所述自由端部的任意点或 中点和所述非自由端部、尤其是所述非自由端部的任意点或中点的连接直 线与相对于扭转振动减振器的转动轴线在径向上取向的直线夹有一个角度,该角度尤其是在数值上小于70°,优选小于60°,优选小于50°,优选 小于40°,优选小于30。,优选小于20。,优选小于10。。这特别优选适用于第一能量储存装置的输入件的设置有自由端部和非自由端部并且被设置用 于对第一能量储存装置的对应的第一能量储存器的对应端面或端侧加载的 每个接片。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尤其是提出了一种根据权利要求3的液力变矩器 装置。在此尤其是提出,第一能量储存装置的输入件的至少一个被设置用 于对第一能量储存装置的第一能量储存器的尤其是输入侧的端面或端侧施 加负荷的接片这样延伸,使得所述接片在由该端侧展开的投影平面中的投 影与该端侧的投影在该投影平面中的外圆周相交至少一次。在此可提出, 该端侧的所述外圆周本来就位于投影平面中,由此,所述被投影的外圆周 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液力变矩器装置,用于机动车动力总成系统(2),该液力变矩器装置具有一个扭转振动减振器(10)、一个由泵轮(20)、涡轮(24)和导轮(22)构成的变矩器循环圆(12)以及一个变矩器跨接偶合器(14),其中,该扭转振动减振器(10)具有一个第一能量储存装置(38)以及一个第二能量储存装置(40),该第一能量储存装置具有一个或多个第一能量储存器(42),该第二能量储存装置具有一个或多个第二能量储存器(44),其中,该变矩器跨接偶合器(14)、该第一能量储存装置(38)与该第二能量储存装置(40)串联连接,其中,在该第一能量储存装置(38)与该第二能量储存装置(40)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与这两个能量储存装置(38,40)串联连接的中间件(46),其中,该涡轮(24)还具有一个外部的涡轮机壳(26),该外部的涡轮机壳与该中间件(46)无相对转动地相连接或构成该中间件,其中,设置有该第一能量储存装置(38)的输入件(60),在变矩器跨接偶合器(14)闭合的情况下可通过该变矩器跨接偶合器(14)传递的转矩可通过该输入件来传递以对该第一能量储存装置(38)施加负荷,其中,该第一能量储存装置(38)的所述输入件(60)为了对对应的第一能量储存器(42)的对应端侧(150)施加负荷而各具有至少一个形成一个自由端部(90)和一个非自由端部(88)的接片,其特征在于:对应的接片(86)的对应非自由端部(88)关于该扭转振动减振器(10)的转动轴线(36)的径向方向布置在所述对应的接片(86)的自由端部(90)的径向内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M德格勒,S马伊恩沙因,J罗克斯特曼,T克劳泽,
申请(专利权)人:卢克摩擦片和离合器两合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DE[]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