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蓄热式电暖器及其控制方法,包括蓄热部和散热部,蓄热部包括外壳、保温材料、内胆、相变材料、换热盘管和测温盲管;散热部设置于外壳的上方,散热部包括循环出口、三通、循环入口、循环出管路、循环泵、循环入管路、排气阀、排气软管、散热器、补液罐和补液管路;其中,保温材料填充于外壳和内胆之间,相变材料设置于内胆中;换热盘管和测温盲管设置于相变材料中;循环泵的一端与循环入口连接,循环泵的另一端通过循环入管路与散热器连通;换热盘管的两端分别与循环出口、循环入口连通;循环出口与三通的第一端口连通,三通的第二端口通过循环出管路与散热器连通,三通的第三端口通过补液管路与补液罐连通。
A regenerative electric heater and its control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蓄热式电暖器及其控制方法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涉及电暖器
,具体涉及一种蓄热式电暖器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为解决燃煤污染问题,我国全面实施散煤综合治理,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完成以电代煤、以气代煤,全部淘汰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燃煤小锅炉的政策。同时,由于夜间的用电量少,造成了电力的大量损失。政府通过改变低谷电的电价来吸引用户在谷电时间用电,以达到减少电力损失,降低高峰时段的电力负荷,实现削峰填谷,调峰扩容的目的。蓄热式电暖器就是在上述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产物,它在谷电电价时存储热量,峰平电时散发热量,不仅适应国家的政策,而且拥有较好的经济性。目前市场传统的蓄热式电暖器,蓄热部和散热部采用分体制造,散热部为暖气片,风机盘管,地暖等,都是成熟散热系统,采用单独设计安装,蓄热部也是单独加工,然后组装到一起,不美观,且占地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蓄热式电暖器及其控制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蓄热部和散热部采用分体制造,然后组装到一起导致的不美观且占地较大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蓄热式电暖器,包括蓄热部和散热部,所述蓄热部包括外壳、保温材料、内胆、相变材料、换热盘管和测温盲管;所述散热部设置于所述外壳的上方,所述散热部包括循环出口、三通、循环入口、循环出管路、循环泵、循环入管路、排气阀、排气软管、散热器、补液罐和补液管路;其中,所述保温材料填充于所述外壳和所述内胆之间,所述相变材料设置于所述内胆中;所述换热盘管和所述测温盲管设置于所述相变材料中;所述循环泵的一端与所述循环入口连接,所述循环泵另一端通过所述循环入管路与所述散热器连通;所述换热盘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循环出口、所述循环入口连通;所述循环出口与所述三通的第一端口连通,所述三通的第二端口通过所述循环出管路与所述散热器连通,所述三通的第三端口通过所述补液管路与所述补液罐连通;所述循环入管路上设置有所述排气阀,所述排气阀通过所述排气软管将气体补充到所述补液罐的上方。进一步地,还包括速热加热管,所述速热加热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换热盘管的一端和所述循环出口连接。进一步地,所述速热加热管外包裹有速热加热管壳。进一步地,还包括蓄热加热管,所述蓄热加热管的两端与所述分别换热盘管的另一端和所述循环入口连接。进一步地,所述蓄热加热管外包裹有蓄热加热管壳。进一步地,所述换热盘管包括多个蛇形管,多个所述蛇形管采用并联同程式连接。进一步地,所述补液罐内导热介质的高度高于所述排气阀的高度。进一步地,所述换热盘管的材质为耐腐蚀材料。进一步地,所述耐腐蚀材料为金属或者塑料。进一步地,所述相变材料为相变温度为50-80度的相变材料。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蓄热式电暖器的控制方法,方法包括:方法包括:获取峰平电阶段的室内环境温度;当所述室内环境温度低于第一设定值时,开启三档放热循环;当所述室内环境温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一设定值,且小于第二设定值时,开启二档放热循环;当所述室内环境温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二设定值,且小于第三设定值时,开启一档放热循环;当所述室内环境温度大于等于第三设定值时,关闭所述蓄热式电暖器。进一步地,方法还包括:获取谷电阶段的室内环境温度;当所述室内环境温度大于所述第二设定值时,开启蓄热循环;当所述室内环境温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一设定值且小于所述第二设定值时,开启蓄热供热循环;当所述室内环境温度小于所述第一设定值时,开启三档放热循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通过将蓄热部和散热部集成在一起,其中,散热部位于外壳的上方,可使得蓄热式电暖器更加美观,且可节省地方,减少蓄热式电暖器的占地面积。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专利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专利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图1为根据一示范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蓄热式电暖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根据一示范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蓄热式电暖器的左视图;图3为根据一示范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蓄热式电暖器的右视图;图4为根据一示范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蓄热式电暖器的蓄热循环工况的控制流程示意图;图5为根据一示范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蓄热式电暖器的一档低功率放热循环工况的控制流程示意图;图6为根据一示范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蓄热式电暖器的二档中功率放热循环工况的控制流程示意图图;图7为根据一示范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蓄热式电暖器的三档高功率放热循环工况的控制流程示意图;图8为根据一示范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蓄热式电暖器的边供热边蓄热循环工况的控制流程示意图;图中:1、外壳;2、保温材料;3、内胆;4、相变材料;5、换热盘管;501、蛇形管;6、速热加热管;601、速热加热管壳;7、循环出口;8、蓄热加热管;801、蓄热加热管壳;9、三通;10、循环入口;11、循环出管路;12、循环泵;13、循环入管路;14、排气阀;15、排气软管;16、散热器;17、补液罐;18、补液管路;19、测温盲管。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蓄热式电暖器,如图1所示,包括蓄热部和散热部,所述蓄热部包括外壳1、保温材料2、内胆3、相变材料4、换热盘管5和测温盲管19;所述散热部设置于所述外壳1的上方,所述散热部包括循环出口7、三通9、循环入口10、循环出管路11、循环泵12、循环入管路13、排气阀14、排气软管15、散热器16、补液罐17和补液管路18;其中,所述保温材料2填充于所述外壳1和所述内胆3之间,所述相变材料4设置于所述内胆3中;所述换热盘管5和所述测温盲管19设置于所述相变材料4中;所述循环泵12的一端与所述循环入口10连接,所述循环泵12另一端通过所述循环入管路13与所述散热器16连通;所述换热盘管5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循环出口7、所述循环入口10连通;所述循环出口7与所述三通9的第一端口连通,所述三通9的第二端口通过所述循环出管路11与所述散热器16连通,所述三通9的第三端口通过所述补液管路18与所述补液罐17连通;所述循环入管路13上设置有所述排气阀14,所述排气阀14通过所述排气软管15将气体补充到所述补液罐17的上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通过将蓄热部和散热部集成在一起,其中,散热部位于外壳1的上方,可使得蓄热式电暖器更加美观,且可节省地方,减少蓄热式电暖器的占地面积。在一些可选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蓄热式电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蓄热部和散热部,所述蓄热部包括外壳(1)、保温材料(2)、内胆(3)、相变材料(4)、换热盘管(5)和测温盲管(19);所述散热部设置于所述外壳(1)的上方,所述散热部包括循环出口(7)、三通(9)、循环入口(10)、循环出管路(11)、循环泵(12)、循环入管路(13)、排气阀(14)、排气软管(15)、散热器(16)、补液罐(17)和补液管路(18);其中,所述保温材料(2)填充于所述外壳(1)和所述内胆(3)之间,所述相变材料(4)设置于所述内胆(3)中;所述换热盘管(5)和所述测温盲管(19)设置于所述相变材料(4)中;所述循环泵(12)的一端与所述循环入口(10)连接,所述循环泵(12)的另一端通过所述循环入管路(13)与所述散热器(16)连通;所述换热盘管(5)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循环出口(7)、所述循环入口(10)连通;所述循环出口(7)与所述三通(9)的第一端口连通,所述三通(9)的第二端口通过所述循环出管路(11)与所述散热器(16)连通,所述三通(9)的第三端口通过所述补液管路(18)与所述补液罐(17)连通;所述循环入管路(13)上设置有所述排气阀(14),所述排气阀(14)通过所述排气软管(15)将气体补充到所述补液罐(17)的上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蓄热式电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蓄热部和散热部,所述蓄热部包括外壳(1)、保温材料(2)、内胆(3)、相变材料(4)、换热盘管(5)和测温盲管(19);所述散热部设置于所述外壳(1)的上方,所述散热部包括循环出口(7)、三通(9)、循环入口(10)、循环出管路(11)、循环泵(12)、循环入管路(13)、排气阀(14)、排气软管(15)、散热器(16)、补液罐(17)和补液管路(18);其中,所述保温材料(2)填充于所述外壳(1)和所述内胆(3)之间,所述相变材料(4)设置于所述内胆(3)中;所述换热盘管(5)和所述测温盲管(19)设置于所述相变材料(4)中;所述循环泵(12)的一端与所述循环入口(10)连接,所述循环泵(12)的另一端通过所述循环入管路(13)与所述散热器(16)连通;所述换热盘管(5)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循环出口(7)、所述循环入口(10)连通;所述循环出口(7)与所述三通(9)的第一端口连通,所述三通(9)的第二端口通过所述循环出管路(11)与所述散热器(16)连通,所述三通(9)的第三端口通过所述补液管路(18)与所述补液罐(17)连通;所述循环入管路(13)上设置有所述排气阀(14),所述排气阀(14)通过所述排气软管(15)将气体补充到所述补液罐(17)的上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蓄热式电暖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速热加热管(6),所述速热加热管(6)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换热盘管(5)的一端和所述循环出口(7)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蓄热式电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速热加热管(6)外包裹有速热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强,杜兔平,张英超,李姜贤,李建,赵志鹏,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宇田相变储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