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压机导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232870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09 12:57
材料经挤压机挤压成型后,需在挤压机内的模具出口与挤压导路相连将型材进行输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挤压机导路装置,由导路通道固定连接在支撑架上组成,所述导路通道为一体结构包括外部支撑体和内壁工作面,所述外部支撑体与所述内壁工作面同圆心,所述内壁工作面上设置石墨条,所述石墨条设置在所述内壁工作面的长度方向上,所述外部支撑体通过壁厚的不同分为第一支撑体、第二支撑体和第三支撑体,所述第一支撑体的右下端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撑架上,导路通道连接在挤压机的模具出口和划出台之间,并通过壁厚的不同达到定位的目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输出型材效率高质量好,且节省人力、安全可靠。

Extruder guide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挤压机导路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引导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挤压机导路装置,属于工业加工领域。
技术介绍
挤压机用于材料成型的加工,将挤压机内的模具出口与挤压导路相连,当型材成型后,从挤压机内的模具出口进入挤压导路,挤压导路用于在挤压机出口和划出台之间全程拖住棒材,不让棒材栽头,将型材顺利输出到达划出台上。之前生产棒材时需要人工用撬杠在挤压机出口接料,此方法费时、费力、也不安全,如专利申请号为201620834638.X的一种挤压导路,采用第一导路和第二导路装配对接的方法连接在挤压机的模具出口进行输出型材,第一导路和第二导路可拆卸连接增长导路的长度,起吊时增加配重,需要导路较短时拆卸第二导路,此导路可满足型材的自动输出,但由于此导路没有固定支撑,输出型材时运行不平稳容易冲撞或堵塞,而且两段导路拆卸连接不方便,增加了安装工时,不能保证型材输出后的产品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挤压机导路装置,采用一体结构由不同外部支撑体壁厚来实现导路的定位连接,型材通过导路内部的石墨条可快速平稳的到达划出台上,不会损坏型材表面,提高产品质量、节约人工和时间。本技术为解决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挤压机导路装置,由导路通道固定连接在支撑架上组成,所述导路通道为一体结构包括外部支撑体和内壁工作面,所述外部支撑体与所述内壁工作面同圆心,所述外部支撑体通过壁厚的不同分为第一支撑体、第二支撑体和第三支撑体,所述导路通道的截面为半圆环形,所述第一支撑体的壁厚大于所述第二支撑体的壁厚,且所述第二支撑体的壁厚大于所述第三支撑体的壁厚,所述第一支撑体的右下端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撑架上。所述内壁工作面上设置石墨条,所述石墨条镶嵌在所述内壁工作面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石墨条设置有多个并沿所述内壁工作面的圆周方向均匀布置。所述支撑架由竖直架、横担架和斜撑架焊接成对称结构组成,所述支撑架通过所述竖直架对称焊接在所述第一支撑体的前后两端,所述外部支撑体的前端连接两个所述竖直架,两个所述竖直架之间上下间隔连接两个所述横担架,所述外部支撑体的后端与所述前端对称设置,前后两端对应的两个所述竖直架的下端连接一个所述横担架,所述横担架的两端连接两个所述斜撑架,两个所述斜撑架交叉设置。所述导路通道的上端面上设置有起吊环,所述起吊环位于所述第一支撑体的左上端,所述起吊环设置有两个并对称分布在所述外部支撑体的上端面两端,所述起吊环的上端为圆形吊环、下端为螺柱,所述支撑架的下端设置有垫块。所述第一支撑体的右端连接划出台,所述第二支撑体连接在挤压机前梁出口上,所述第一支撑体端内部的所述内壁工作面的底面高度高于或等于所述划出台的高度,所述第三支撑体的左端连接在模具后垫中心孔的内壁上,所述第三支撑体端内部的所述内壁工作面的底面高度高于所述模具后垫中心孔的内壁高度。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的外部支撑体采用不同的壁厚,不同壁厚不仅可达到定位的目的,又能平滑连接挤压机的模具出口。2)本技术的内壁工作面采用石墨条镶嵌,石墨条具有润滑和保护型材表面受损的作用,使型材成品率更高,提高产品质量,同时提高型材运行速度、提高工作效率。3)本技术采用左轻右重的布置方式,将右端重心用支撑架支撑,保证了装置的动态平稳性,使型材运动过程中不晃动冲撞,提高工作安全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参见图1-2,其中,1-导路通道,11-第一支撑体,12-第二支撑体,13-第三支撑体,2-石墨条,3-支撑架,31-竖直架,32-横担架,33-斜撑架,4-起吊装置。实施例:一种挤压机导路装置,由导路通道1固定连接在支撑架3上组成,导路通道1为一体结构包括外部支撑体和内壁工作面,外部支撑体与内壁工作面同圆心,外部支撑体通过壁厚的不同分为第一支撑体11、第二支撑体12和第三支撑体13,导路通道1的截面为半圆环形,第一支撑体11的壁厚大于第二支撑体12的壁厚,且第二支撑体12的壁厚大于第三支撑体13的壁厚,第一支撑体11的右下端固定连接在支撑架3上。内壁工作面上设置石墨条2,石墨条2镶嵌在内壁工作面的长度方向上,石墨条2镶嵌有多个并沿内壁工作面的圆周方向均匀布置。支撑架3由竖直架31、横担架32和斜撑架33焊接成对称结构组成,支撑架3通过竖直架31对称焊接在第一支撑体11的前后两端,外部支撑体的前端连接两个竖直架31,两个竖直架31之间上下间隔连接两个横担架32,外部支撑体的后端与前端对称,前后两端对应的两个竖直架31的下端连接一个横担架32,横担架32的两端连接两个斜撑架33,两个斜撑架33交叉焊接。导路通道1的上端面上连接起吊环4,起吊环4位于第一支撑体11的左上端,起吊环4安装有两个并对称分布在外部支撑体的上端面两端,起吊环4的上端为圆形吊环、下端为螺柱,支撑架3的下端连接有垫块。第一支撑体11的右端连接划出台,第二支撑体12连接在挤压机前梁出口上,第一支撑体11端内部的内壁工作面的底面高度高于或等于划出台的高度,第三支撑体13的左端连接在模具后垫中心孔的内壁上,第三支撑体13端内部的内壁工作面的底面高度高于模具后垫中心孔的内壁高度。挤压机内部模具出口的型材通过导路通道1,在内壁工作面上石墨条2的上端滑动输出,输出后到达划出台上。本技术在使用过程中,可避免棒材输出中栽头出现死弯的情况,提高了型材产品的成品率,提高产品质量、节约人工和时间、提高作业安全可靠性。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挤压机导路装置,其特征在于:由导路通道(1)固定连接在支撑架(3)上组成,所述导路通道(1)为一体结构包括外部支撑体和内壁工作面,所述外部支撑体与所述内壁工作面同圆心,所述内壁工作面上设置石墨条(2),所述石墨条(2)设置在所述内壁工作面的长度方向上,所述外部支撑体通过壁厚的不同分为第一支撑体(11)、第二支撑体(12)和第三支撑体(13),所述第一支撑体(11)的右下端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撑架(3)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挤压机导路装置,其特征在于:由导路通道(1)固定连接在支撑架(3)上组成,所述导路通道(1)为一体结构包括外部支撑体和内壁工作面,所述外部支撑体与所述内壁工作面同圆心,所述内壁工作面上设置石墨条(2),所述石墨条(2)设置在所述内壁工作面的长度方向上,所述外部支撑体通过壁厚的不同分为第一支撑体(11)、第二支撑体(12)和第三支撑体(13),所述第一支撑体(11)的右下端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撑架(3)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挤压机导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路通道(1)的截面为半圆环形,所述第一支撑体(11)的壁厚大于所述第二支撑体(12)的壁厚,且所述第二支撑体(12)的壁厚大于所述第三支撑体(13)的壁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挤压机导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石墨条(2)镶嵌在所述内壁工作面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石墨条(2)设置有多个并沿所述内壁工作面的圆周方向均匀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挤压机导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3)由竖直架(31)、横担架(32)和斜撑架(33)焊接成对称结构组成,所述支撑架(3)通过所述竖直架(31)对称焊接在所述第一支撑体(11)的前后两端。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挤压机导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芳王红良吴亚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明泰交通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