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条的链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23109 阅读:1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用于变速自行车链条上的内、外链板,其在链板中央形成上、下内弧的腰部二侧各有圆弧端部,于每一端部上分别设置穿孔。关键在于其腰部的内侧面左上角及右下角各形成倾斜的内倒角,于腰部外侧面的左下角及右上角则分别形成倾斜的外倒角,在同一上侧及同一下侧的内、外倒角间中央则形成为垫脚部。该设置使链条变速顺畅、降低传动噪音。(*该技术在200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链条的链板,特别是一种改善组装链条变速延迟状态的链条链板。常见的多段变速自行车如附图说明图1所示,其是于二踏板11间组装由多个同轴齿盘15所构成的前链轮组12,而于后轮轴13上同样组装由多个齿盘15所组成的后链轮组14,于前、后链轮组12、14中的一个齿盘15间再跨设链条2,藉上述链条2跨设在不同直径、齿数的前、后齿盘15间,便可达到改变自行车速度的目的;因此,当链条2使用在多段变速自行车上时,除了必须具有稳定传动的功用外,还须在适当时机拨动拨链器16或变速器17,而转换到前、后链轮组12、14上不同的齿轮盘15上,所说的转换是指链条2的变速动作;本技术便针对此种用于多段变速自行车上链条2的内、外链板加以改良。如图2所示,是一种以往变速链条的立体示意图,其是由内、外链板21、22、链滚23及链轴24等组成。内链板21的二圆弧端部分别形成直向的穿孔211,穿孔211周缘向内抽制而成突柱212,以取代以往链条的衬套;于二对应突柱212外面再组装链滚23,而其对应穿孔211内穿链轴24;上述链轴24突伸二端部处分别组装外链板22;为了达到变速顺畅的目的,会在以往链条2内链板21内侧面腰部213上、下侧缘中央处分别形成倾斜的倒角214,倒角214最大倾斜部位于板体的中央垂线215上;而外链板22同样也在腰部221上、下两侧各形成倾斜的倒角222,前述倒角222的最大倾斜面同样位于板体的中央垂线223处。链条2在正常运转状态下,两两内、外链板21、22相对应所形成的空隙25正可卡入齿盘15的卡齿151上,藉前述链条2的连接来达到传动后轮轴13转动的目的;由以往链条2的内、外链板21、22设计可知,倒角214、222虽可使板体内侧厚度缩小而扩大两两对应链板21、22间的间隙25,以便利变速动作,但就实际使用状态而言,倒角214、222的位置并不理想,导致链条2在变速过程容易因变速的延迟而不顺,其原因大致可由链条2变速过程所产生的三种现象加以说明第一如图2、3所示,其中图3为以往链条的变速仰视图,一般链条2在设计上为了使两两内、外链板21、22间的空隙25得以平衡的卡入齿盘15上的每一相同规格的卡齿151内,所以两两链轴24间具有一定的距离;但当链条2在进行变速动作时,链条2必须以斜向卡抵方式而同时跨设在二相邻的齿盘15、15′上,前述斜向卡抵由于链条2是由一片片(支)硬质金属板体所组成,自然无法立即藉单一链目偏摆而更换卡抵轨道,此时,其动作方式便会如图3所示,先藉一定点部位作垫脚,再使其后链目以此为支点斜向拖引至欲变速的齿盘15′上;而由图3可知,以往链条2在变速时,作为垫脚机率最高者为外链板22的腰部221中央,但是链条2的外链板22位于板体腰部221上、下缘各形成倒角222,此倒角222的最大斜面正好位于腰部221中央,也就是以外链板22的实际厚度而言,其板体最薄的部位便是腰部221的上、下端中央处,且偏在板体的外侧面;腰部221中央上、下端在变速时虽然正好是链条2呈斜向卡抵时最容易形成垫脚的部位,但以其偏置一侧且厚度缩小的构造,当然不利于板体靠抵在欲变速的卡齿151′上,由于链条2在变速时其垫脚部位不理想,便容易产生站立不稳与打滑的现象,致使链条2重新落回原先的齿盘15上,而须重新进行变速动作,如此导致变速时间的延迟与不顺。第二假设链条2在变速时已具有良好的垫脚部位,则由图3可了解,其外链板22最容易与卡齿152′对应卡合的位置是靠近枢设链滚23的部位,也就是在实际变速过程中,链条2最容易与卡齿152′对应卡合的部位会偏在外链板22的腰部221靠近组装链滚23的部位,而非腰部221正中央;而外链板22的倒角222倾斜面最大的部位是在外链板22的腰部221中央,但实际易与卡齿152′对应的部位反而因位于倒角222末缘而仅形成极小的斜面,导致实际变速、滑移的困难,因此,当链条2变速时,前述具有倒角214、222设计的内、外链板21、22虽可较无倒角的链板产生较佳的滑移效果,但因设计位置不理想,仍会造成链条2变速时间的延迟,而影响其变速的顺畅程度,并产生噪音。第三由图3可知,一般链条2在变速时,除了右侧外链板22靠近链滚23处会与齿盘15′上的卡齿152′对应外,于链条2上的左侧外链板22′则仍会靠抵在原先齿盘15的卡齿151外侧面(图3为例),上述外链板22′与卡齿151靠抵部位成平板状,因此,整条链条2的偏摆弧度会因外链板22′的限制而更加无法顺畅偏摆,导致变速不顺;另一方面,外链板22′与靠抵卡齿151间的平板状靠抵,也会造成外链板22′外侧面无法顺畅滑离卡齿151的外侧面,而产生变速噪音。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降低组装链条变速延迟现象,以提高链条变速顺畅度及降低变速噪声的链条链板。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如下本技术的关键在于链条内外链板的内侧面腰部左上角与右下角处分别设置斜向对应的内倒角,而于板体外侧面腰部左下角与右上角处分别形成二斜向对应的外倒角,于同一上侧及同一下侧的内、外倒角间则形成一位于中央且宽度缩小极微的垫脚部;藉此使组装链条在变速时因前述垫脚部而易于变换传动的轨道,而前述内倒角的形成则有利于链板滑移至变速的卡齿上,其外倒角的形成则使链条更易于滑离原有轨道上的卡齿,而使得组装链条在变速时更加顺畅、噪声降低、且不易产生延迟的现象。由以上说明可知,本技术的效果在于,因其内、外倒角设置位置适当,以及垫脚部位设在板体中央且缩小的宽度极微,所以使得链条在变速时不易延迟、变速顺畅、噪音低,产生这些效果的原因如下第一一般链条在变速时经常发生垫脚部位移动到板体腰部中央部位的现象,而本技术在链板腰部中央所形成的垫脚部位是设在板体的正中央,且其宽度缩小的程度非常小,因此,当链条在变速时,前述垫脚部便可发挥其应有的垫脚作用,以利于链条变速,所以有助于解决变速延迟现象。第二本技术使链板上内倒角的位置向二端部位移,此位置正是链条变速时,内、外链板与变速卡齿间最有机会对应、卡合的位置,显然在变速时,便可因此藉由与卡齿对应的内倒角而滑入卡齿旁。第三本技术在链板的外侧面上所设置的外倒角,可缩小链板外侧的厚度而利于链条斜向卡抵,这使链板在靠抵于卡齿外侧面时更易于滑移,所以变速也会更加顺畅,并且可降低其传动的噪音。现在举出较佳可行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述如下,其中附图分别为图1是一种多段变速自行车的链条传动示意图;图2是一种以往链条的组装立体图;图3是一种以往链条的变速仰视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外链板立体图;图5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外链板侧视图;图6是图5中线6-6的剖视图;图7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内链板立体图;图8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组装在链条上的变速示意立体图;如图4、5所示,本技术的外链板3在二端部上也分别形成直向的穿孔31、于二穿孔31间具有上、下端呈内凹弧状的腰部32;本实施例的关键在于外链板3内侧面33(组装后靠向链滚的那一面)腰部32的上、下端分别形成一偏设于板体一侧的倾斜状内倒角34,上述内倒角34分别位于外链板3的腰部32的左上角与右下角上,而形成对角斜向对应状态,于外链板3的外侧面35上的左下角及右上角处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链条的链板,其是在链板的板体二端部分别形成穿孔,二穿孔间的板体形成腰部,于板体内侧面的腰部上、下端分别形成倾斜的内倒角;其特征在于:二内倒角分别位于链板板体腰部的左上角及右下角部位,而于板体的外侧面腰部左下角及右上角部位分别形成外倒角。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能家
申请(专利权)人:岳盟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