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减震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21648 阅读:1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机动车减震器的改进发明专利技术,该种机动车减震器,包括有外筒、定位管、减震弹簧及前叉管,所述外筒与定位管连接,所述前叉管插入外筒和定位管构成的油腔内,且与外筒及定位管相对滑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定位管及前叉管形成第一油腔,所述前叉管与定位管形成第二油腔和第三油腔,所述第一油腔和第二油腔之间设有单向阀,所述第一油腔与第三油腔相通,所述第二油腔与第三油腔之间设有阻尼孔,所述第三油腔连接有一气腔,且两者由浮动活塞分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气腔与油腔分离解决了减震器空行程的问题,提高了机动车的减震效果,给乘客安全、舒适的使用效果,同时还减少了对机动车的损害,延长了机动车的使用寿命。(*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的是一种减震器,特别涉及的是一种机动车前减震器。
技术介绍
为了缓和与衰减机动车在行驶过程中因道路凹凸不平受到的冲击和震动, 保证行车的平顺性与舒适性,有利于提高机动车的使用寿命和操纵的稳定性, 机动车上均设置有减震器。对于中小排量的机动车由于受结构尺寸的限制,不 能象大排量赛车那样做成双筒式,只能做单筒式。单筒式倒置式前减震器的活 塞杆在上方,液压油在下方,由于气体的压縮比大,因而油腔内必须存在一定 量的气体才能进行活塞运动,但是这样减震器运动时就会产生一段空行程,而 这段空行程就没有起到减震的作用,导致减震效果大大降低,使车辆发生跳动, 严重影响乘员的舒适性和行驶的安全性,对于机动车也有--定的损害,缩短了 车子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公知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 一种避免空行程现象的机动车减震器,使机动车的减震效果更完善,保证行车 的平顺性与舒适性。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由如下方式来实现的该种机动车 减震器,包括有外筒、定位管、减震弹簧及前叉管,所述外筒与定位管连接, 所述前叉管插入外筒和定位管构成的油腔内,且与外筒及定位管相对滑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定位管及前叉管形成第一油腔,所述前叉管与定位管形成 第二油腔和第三油腔,所述第一油腔和第二油腔之间设有单向阀,所述第一油 腔与第三油腔相通,所述第二油腔与第三油腔之间设有阻尼孔,所述第三油腔 连接有一气腔,且两者由浮动活塞分隔。所述第三油腔与浮动活塞之间设有第四油腔,所述第四油腔与第三油腔相通。所述第二油腔内设有缓冲弹簧。本技术采用气腔与油腔分离解决减震器空行程的问题,当外筒向下运 动时,第一、第三油腔的容积减小,而第二油腔的容积增大,使得第一油腔的 压力大于第二油腔的压力,此时单向阀打开,第一油腔的油进入第二油腔,同 时还有部分流向第三油腔,而第三油腔压力变大,并大于气腔内的气压时,则会推动浮动活塞移动;外筒向上运动时,第一、第三油腔的容积变大,而第二 油腔的容积减小,使得第一油腔的压力小于第二油腔的压力,此时单向阀关闭, 第二油腔的油只能从阻尼孔流向第三油腔,利用阻尼特性,抑制了外筒的运动, 运动速度减慢,从而达到了减震的效果;同时,第一油腔的容积增大所需要的 油量则由第三油腔中的油来补充,而第三油腔的压力减小使得浮动活塞往回移 动。这样就避免了
技术介绍
中因油腔内存在空气而出现空行程的问题,提高了 机动车的减震效果,在第二油腔内设置缓冲弹簧再次提高机动车的减震效果, 给乘客带来了平稳而舒适的乘坐效果,同时良好的减震功能减少了对机动车损 害,延长了机动车的使用寿命。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描述实施例的有关细节。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附图l,该种机动车减震器,包括有外筒2、定位管4、减震弹簧9及 前叉管ll,所述外筒2与定位管4连接,所述前叉管11插入外筒2和定位管4 构成的油腔内,且前叉管11与外筒2及定位管4相对滑动,所述外筒2、定位 管4及前叉管11形成第一油腔3,所述前叉管11与定位管4形成第二油腔7和 第三油腔10,在第二油腔7内设有缓冲弹簧8,在第三油腔10内设有减震弹簧 9,所述第一油腔3和第二油腔7之间设有单向阀5,所述定位管4上设有回油 孔1和阻尼孔6,所述第一油腔3与第三油腔10通过回油孔1相通,所述第二 油腔7与第三油腔10通过阻尼孔6相通,所述第三油腔10连接有一气腔12, 且两者由浮动活塞13分隔。所述第三油腔10与浮动活塞13之间设有第四油腔 14,所述第四油腔14与第三油腔10相通。当机动车的车轮遇凸起的路面时,外筒2连同定位管4向下移动,致使第 一油腔3和第三油腔10的容积变小,而第二油腔7的容积变大,使得第一油腔 3的压力大于第二油腔7的压力,此时第一油腔3内的液压油打开单向阀5流向 第二油腔7,而第一油腔3内多余的液压油则由回油孔l进入第三、第四油腔, 由于第三油腔10的容积也变小,再加上第一油腔3的液压油进入,使得第三、 第四油腔的压力变大,当该压力大于气腔12内的压力时,则推动浮动活塞13 向上运动;而当车轮越过凸起地面往下落时,外筒2向上运动,使得第二油腔7 的容积变小,第一、第三油腔的容积变大,这样第一油腔3的压力就小于第二 油腔7的压力,此时单向阀5就会关闭,而第二油腔7的液压油就只能通过阻 流体阻力,从而抑制了外筒2运动,减慢了运动的速度,也就达到了减震的效果,由于第二油腔7流出的液压油并不能填充第一、第三油腔所增大的容积, 从而使得第一、第三、第四油腔压力小于气腔12内的压力,浮动活塞13就会 受气腔12的压力向下运动,使第四油腔14内的液压油进入第一、第三油腔。 本技术结构设计科学、合理,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空行程的难题, 使机动车在遇凹凸路面时,其减震作用时刻保持,给乘客安全、舒适的使用效 果,同时还减少了对机动车的损害,延长了机动车的使用寿命,本技术与 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权利要求1、一种机动车减震器,包括有外筒(2)、定位管(4)、减震弹簧(9)及前叉管(11),所述外筒(2)与定位管(4)连接,所述前叉管(11)插入外筒(2)和定位管(4)构成的油腔内,且与外筒(2)及定位管(4)相对滑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2)、定位管(4)及前叉管(11)形成第一油腔(3),所述前叉管(11)与定位管(4)形成第二油腔(7)和第三油腔(10),所述第一油腔(3)和第二油腔(7)之间设有单向阀(5),所述第一油腔(3)与第三油腔(10)相通,所述第二油腔(7)与第三油腔(10)之间设有阻尼孔(6),所述第三油腔(10)连接有一气腔(12),且两者由浮动活塞(13)分隔。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机动车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油腔(10) 与浮动活塞(13)之间设有第四油腔(14),所述第四油腔(14)与第三油腔(10) 相通。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机动车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油腔(7) 内设有缓冲弹簧(8)。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机动车减震器的改进专利技术,该种机动车减震器,包括有外筒、定位管、减震弹簧及前叉管,所述外筒与定位管连接,所述前叉管插入外筒和定位管构成的油腔内,且与外筒及定位管相对滑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定位管及前叉管形成第一油腔,所述前叉管与定位管形成第二油腔和第三油腔,所述第一油腔和第二油腔之间设有单向阀,所述第一油腔与第三油腔相通,所述第二油腔与第三油腔之间设有阻尼孔,所述第三油腔连接有一气腔,且两者由浮动活塞分隔。本技术采用气腔与油腔分离解决了减震器空行程的问题,提高了机动车的减震效果,给乘客安全、舒适的使用效果,同时还减少了对机动车的损害,延长了机动车的使用寿命。文档编号F16F9/06GK201258937SQ200820162780公开日2009年6月17日 申请日期2008年8月13日 优先权日2008年8月13日专利技术者舒式火 申请人:浙江三本车业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机动车减震器,包括有外筒(2)、定位管(4)、减震弹簧(9)及前叉管(11),所述外筒(2)与定位管(4)连接,所述前叉管(11)插入外筒(2)和定位管(4)构成的油腔内,且与外筒(2)及定位管(4)相对滑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2)、定位管(4)及前叉管(11)形成第一油腔(3),所述前叉管(11)与定位管(4)形成第二油腔(7)和第三油腔(10),所述第一油腔(3)和第二油腔(7)之间设有单向阀(5),所述第一油腔(3)与第三油腔(10)相通,所述第二油腔(7)与第三油腔(10)之间设有阻尼孔(6),所述第三油腔(10)连接有一气腔(12),且两者由浮动活塞(13)分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舒式火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三本车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