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成排三并筋连接的可自挤压固定式灌浆套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213576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29 23:0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成排三并筋连接的可自挤压固定式灌浆套筒,包括具有灌浆腔体且上下两端开口的套筒体;其中,该套筒体的横向剖面呈糖葫芦形,其由同一平面并列设置的三个圆形套筒,相邻两个圆形套筒交叉连接形成的;套筒体内的中部沿着垂直于其轴线的平面上设置有限位挡块,限位挡块与套筒体内壁连接,使得灌浆腔体分为上下两部分,套筒体的一端侧壁上开设有注浆孔,另一端开设有排浆孔;套筒体内壁上自上而下间隔均匀布置有若干斜肋和剪力槽;使用状态时,上端三并筋和下端三并筋分别自套筒体的上下两端伸入至套筒体内,三并筋的端面与限位挡块接触,周向与斜肋接触,进而通过注浆孔和排浆孔实现向灌浆腔体内灌注灌浆料。

A Self-extrusion Fixed Grouting Sleeve for Row Three Parallel Bars Conne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成排三并筋连接的可自挤压固定式灌浆套筒
本专利技术属于建筑结构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成排三并筋连接的可自挤压固定式灌浆套筒。
技术介绍
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通常是单根钢筋成排布置。对于一些高层及超高层结构或需要承受较重设备的结构,其自身配筋量较大,导致所配钢筋直径粗、间距小。尤其在节点区,各种钢筋及锚固弯钩交错布置,更会造成钢筋绑扎放置困难、现浇混凝土难以振捣甚至钢筋偏离设计位置一系列问题,这无疑会严重影响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质量。又根据《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18的要求,将荷载的分项系数调大,经结构专业人士测算,普通住宅钢筋含量将增加近5%,钢筋密集的问题将会更加突出。有时为解决配筋密集引起设计、施工的困难,可采用并筋(钢筋束)的方式。并筋又分为双并筋和三并筋,双并筋可纵向或横向布置,三并筋可成排或品字形的方式布置。在钢筋混凝土结构纵筋的连接中,目前主要有灌浆套筒、机械套筒、浆锚搭接三种连接形式。灌浆套筒连接分为全灌浆套筒和半灌浆套筒连接,灌浆套筒连接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最常用的连接;机械套筒连接分为螺纹连接和挤压连接,其中最常见的为螺纹连接;浆锚搭接分为金属波纹管浆锚搭接和螺旋箍筋浆锚搭接,连接技术成本较低,但受力性能较套筒灌浆连接差。以上这些纵筋的连接方式主要是针对单筋而言的,目前对于并筋连接的研究还比较少,其可用的连接方式也较少。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三并筋连接方式的不足。针对这个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成排三并筋连接的可自挤压固定式灌浆套筒,其设计合理,既可大大压缩施工时间,又能实现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对钢筋连接构件的要求。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成排三并筋连接的可自挤压固定式灌浆套筒,包括具有灌浆腔体且上下两端开口的套筒体;其中,该套筒体的横向剖面呈糖葫芦形,其由同一平面并列设置的三个圆形套筒,相邻两个圆形套筒交叉连接形成的;套筒体内的中部沿着垂直于其轴线的平面上设置有限位挡块,限位挡块与套筒体内壁连接,使得灌浆腔体分为上下两部分,套筒体的一端侧壁上开设有注浆孔,另一端开设有排浆孔;套筒体内壁上自上而下间隔均匀布置有若干斜肋和剪力槽;使用状态时,上端三并筋和下端三并筋分别自套筒体的上下两端伸入至套筒体内,三并筋的端面与限位挡块接触,周向与斜肋接触,进而通过注浆孔和排浆孔实现向灌浆腔体内灌注灌浆料。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改进在于,还包括两个密封圈,其分别套装在套筒体上下两端开口处的三并筋上。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排浆孔和注浆孔分别开设在套筒体的上端和下端。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改进在于,使用状态时,三并筋中每个钢筋与对应的圆形套筒共圆心。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改进在于,三并筋的钢筋接头连接部分为直螺纹钢筋。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斜肋为30°的扇环形肋板,分别由套筒体上下端的内壁向内倾斜,与套筒体内壁成60°夹角。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改进在于,同一高度同一侧的套筒体的内壁上设置有三个斜肋,斜肋端部圆弧的直径小于三并筋的钢筋的直径,设该差值为n,且有n<5mm,斜肋长度L为:其中R为套筒体内壁半径,r为三并筋的钢筋半径。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改进在于,剪力槽厚2mm,长4mm。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改进在于,限位挡块位于套筒体正中间,沿套筒体的轴线和直径垂直布置有四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成排三并筋连接的可自挤压固定式灌浆套筒,具有以下优点:1、克服了成排三并筋插入套筒体时可能存在的分叉问题,能准确控制三并筋插入位置。2、将钢筋插入套筒体后,斜肋可将钢筋先固定住,方便后续操作。3、针对三并筋连接存在的粘结锚固性能较差的问题,本专利技术一方面通过斜肋对钢筋的自挤压固定,另一方面通过钢筋与灌浆浆料的粘结,用两种方式保证了双并筋连接部位的粘结锚固强度。4、操作方便,可直接将三并筋插入,再进行灌浆,无需担心钢筋贴壁和偏心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对斜肋的横向剖面图;图2为对剪力槽的横向剖面图;图3为对限位挡块的横向剖面图;图4为插入钢筋后对斜肋的横向剖面图;图5为对有肋部位的纵向剖视图;图6为插入钢筋后对有肋部位的纵向剖视图;图7为插入钢筋后对无肋部位的纵向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套筒体,2、灌浆腔体,3、密封圈,4、排浆孔,5、注浆孔,6、斜肋,7、剪力槽,8、限位挡块,9、上端三并筋,10、下端三并筋。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参考图1至图7,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成排三并筋连接的可自挤压固定式灌浆套筒,包括套筒体1、灌浆腔体2、密封圈3、排浆孔4、注浆孔5、斜肋6、剪力槽7和限位挡块8。套筒体1为糖葫芦形,套筒体1上下两端对称布置两个密封圈3,且每个密封圈3上均开有供三并筋(包括上端三并筋9和下端三并筋10)穿过的通孔;排浆孔4和注浆孔5布置在套筒体1上下两端的侧壁位置处,排浆孔4和注浆孔5与灌浆腔体2连通,以保证灌浆浆体能顺利流通;限位挡块8布置于套筒体1内垂直轴线的中面,沿轴线和直径垂直布置共四道。斜肋6和剪力槽7间隔均匀布置在套筒体1的内壁上。剪力槽7的数量根据所连接钢筋直径来确定,直径在20mm以下的,每一端剪力槽数量不少于3组;直径在22mm~32mm范围内时,每一端的剪力槽数量不少于4组;直径大于32mm时,每一端的剪力槽数量不少于5组(在同一高度的剪力槽为一组)。剪力槽7具体位置见图3,厚度为2mm,长度为4mm。斜肋6与套筒体1材质一致,与其内壁成60°角,角度太小难以保证斜肋与钢筋直螺纹的有效挤压深度。斜肋6为扇环形肋板,其角度为30°。斜肋6数量与剪力槽7数量保持一致,间隔均匀布置。斜肋6端部的直径小于待插入钢筋的直径,设该差值为n,且有n<5mm,斜肋长度L为:其中R为套筒体内壁半径,r为待插入钢筋半径。其他参数参照《钢筋连接用灌浆套筒》JG.T398-2012。在使用本专利技术时,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灌浆套筒体1在制造完毕后,应该在尽快的时间内安装上密封圈3,以免套筒体1内进入杂物,造成污染,影响施工质量。步骤二:在装配现场,将两侧的三并筋穿过密封圈3的通孔,进而插入套筒体体内。此步骤完成后,斜肋已经对所连接三并筋施加上了挤压的作用力。步骤三:灌注浆料,通过套筒体1预留的注浆孔5和排浆孔4,向灌浆腔体2内灌注灌浆料,灌浆料应该满足规范要求,且应保证灌浆料的填充密实。步骤四:养护,对浇筑过灌浆料的灌浆结构按照要求进行养护,养护结束后,即完成两段成排三并筋的连接过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成排三并筋连接的可自挤压固定式灌浆套筒,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灌浆腔体(2)且上下两端开口的套筒体(1);其中,该套筒体(1)的横向剖面呈糖葫芦形,其由同一平面并列设置的三个圆形套筒,相邻两个圆形套筒交叉连接形成的;套筒体(1)内的中部沿着垂直于其轴线的平面上设置有限位挡块(8),限位挡块(8)与套筒体(1)内壁连接,使得灌浆腔体(2)分为上下两部分,套筒体(1)的一端侧壁上开设有注浆孔(5),另一端开设有排浆孔(4);套筒体(1)内壁上自上而下间隔均匀布置有若干斜肋(6)和剪力槽(7);使用状态时,上端三并筋(9)和下端三并筋(10)分别自套筒体(1)的上下两端伸入至套筒体(1)内,三并筋的端面与限位挡块(8)接触,周向与斜肋(6)接触,进而通过注浆孔(5)和排浆孔(4)实现向灌浆腔体(2)内灌注灌浆料。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成排三并筋连接的可自挤压固定式灌浆套筒,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灌浆腔体(2)且上下两端开口的套筒体(1);其中,该套筒体(1)的横向剖面呈糖葫芦形,其由同一平面并列设置的三个圆形套筒,相邻两个圆形套筒交叉连接形成的;套筒体(1)内的中部沿着垂直于其轴线的平面上设置有限位挡块(8),限位挡块(8)与套筒体(1)内壁连接,使得灌浆腔体(2)分为上下两部分,套筒体(1)的一端侧壁上开设有注浆孔(5),另一端开设有排浆孔(4);套筒体(1)内壁上自上而下间隔均匀布置有若干斜肋(6)和剪力槽(7);使用状态时,上端三并筋(9)和下端三并筋(10)分别自套筒体(1)的上下两端伸入至套筒体(1)内,三并筋的端面与限位挡块(8)接触,周向与斜肋(6)接触,进而通过注浆孔(5)和排浆孔(4)实现向灌浆腔体(2)内灌注灌浆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成排三并筋连接的可自挤压固定式灌浆套筒,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个密封圈(3),其分别套装在套筒体(1)上下两端开口处的三并筋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成排三并筋连接的可自挤压固定式灌浆套筒,其特征在于,排浆孔(4)和注浆孔(5)分别开设在套筒体(1)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丽华郭鹏宇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