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缓冲元件的改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20693 阅读:1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系提供一种复合缓冲元件的改良结构,其包含有:一弹性蕊体,为以聚氨酯树脂或热可塑性塑胶、热可塑性橡胶等为主要材料制成的固态物,并具有适当的形状与良好的弹性;一被覆体,为聚酯等适当材料的固态物,系设于该弹性蕊体外侧,并具有适当的韧性强度;一架桥薄膜,介于该弹性蕊体与该被覆体之间而形成一活性界面层,系以可分别与该弹性蕊体以及该被覆体融合的聚氨酯树脂等为主要材料所制成;至少一气囊,内部中空并设于该弹性蕊体之中。藉此以使该缓冲元件同时具有多重不同弹性系数的缓冲层,而使其避震效果更为优良。(*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系与具有良好弹性的缓冲体有关,特别是指一种具有多层次缓冲结构的复合缓冲元件改良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常见使用于鞋类、运动器材、保健器材及电脑周边配备上,藉由其弹性以形成吸震效果并保护使用者的弹性体,早期结构大体上为以单一材料制成的单一个体型式,例如亚瑟胶(TGEL),此种弹性体使用上的缺点在于,柔软有余但强度不足,因此常会在受到强大压力时破裂。针对前述情况所研发的改良型弹性体,为目前市场上所常见的气囊结构,一般气囊的制造者,都希望藉由设置该气囊使可以同时兼具弹性好且强度亦佳的双重优点。然而,在实际的使用上,该气囊由于必须直接承受相当大的冲击力,尤其是设于鞋底之中时。因此,该气囊的外层即必须设成具备有相当的强度,而通常如此一来又将使其无法在承受压力时充分发挥其弹性。另有一种以适量的油料充填于囊体内部的弹性体,则由于其使用时可能会发生囊体一旦破裂油料即会溢出的情形,而该滑腻的油料极可能对运动中的使用者造成危害,因此目前使用并不普遍。为克服前述传统缓冲体的缺点,本案申请人先前已申请一缓冲功效优良的复合缓冲元件,并已获中国大陆专利第02240360.4号。该专利固然已具有优良的缓冲效果,但其申请人仍认为其间仍有可再予以改良之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缓冲元件的改良结构,其具有较佳的缓冲效果。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缓冲元件的改良结构,其具有多重缓冲材料的多层次结构。为达到前述之目的,本技术所述具有复合层结构的缓冲元件系包含有一弹性蕊体,具有适当的形状与良好的弹性;一被覆体,设于该弹性蕊体外侧,并具有适当的韧性强度;一架桥薄膜,介于该弹性蕊体与该被覆体之间而形成一活性界面层,并具有适当的弹性;一气囊,内部中空并埋设于该弹性蕊体内部。藉由该多层次结构的结合,将使该缓冲元件受到冲击时,可以在有限的高度内产生更为良好吸震与缓冲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一)的剖面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一)中气囊的剖面放大图。图3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二)的剖面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二)中气囊的剖面放大图。图5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一)的剖面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二)的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看图1和图2,本技术的复合缓冲元件10其主要结构系设为包含有一弹性蕊体12,其具有适当的形状与弹性;一被覆体14,设于该弹性蕊体12外侧,并具有适当的韧性强度;一架桥薄膜16,介于该弹性蕊体12与该被覆体14之间,其系以可分别与各该弹性蕊体12以及该被覆体14融合的材料制成;若干中空气囊,埋设于该弹性蕊体12内部。该弹性蕊体12,系以适量的聚酯与聚异氰酸酯化合而成的聚氨酯树脂。该被覆体14是以聚酯为主要材料,并具有适当的展性与韧性。该架桥薄膜16是以聚酯与聚异氰酸酯化合物为主要材料,藉由该成份不但可使其具有良好的韧性,以保护其内部的弹性蕊体12不致直接受到破坏,而且又易于同时与主成份相同的该弹性蕊体12外缘以及该被覆体14内缘结合。被覆体14与架桥薄膜16,除可以完整地包覆于该弹性蕊体12全部表面之外,在实际的运用上,也可以将其设为以各具适当厚度与面积的方式,层叠于该弹性蕊体12的一部份表面,使该区域具有与具他区域不同的缓冲性能。各气囊18,于本实施例中均系呈圆球状,并且各具有一外壳80系以TPU或TPE等具有可挠性的材料制成,一气室82为被该外壳80所包覆的密闭空间,其内部充满空气。该气室82内部的空气压力,依其制造方式以及使用者需求的不同,可以等于一大气压力,也可以略高于一大气压力。各气囊18系事先被置于尚未凝固的弹性蕊体12内部,并于该弹性蕊体12一体成型后,即被包覆于其内部。本实施例中,被包覆于该弹性蕊体12内部的各气囊18系以左右并列的方式排列,且其彼此间相隔一适当的距离。当该缓冲元件10承受到由下向上的一正向压力时,该缓冲元件10系先以位于各气囊18下方的各层被覆体14、架桥薄膜16、弹性蕊体12所共同形成的一下层缓冲区A1,吸收并扩散一部分的冲击力;接着,由各气囊18所组成的一中层缓冲区A2,将以略为变形的方式再吸收一部份的压力。然后,使持续向上传递的剩余压力,再由位于各气囊18上方,并由各弹性蕊体12、架桥薄膜16、被覆体14所共同形成的一上层缓冲区A3,以承受并缓冲该最后的冲击力。在前述的吸震状态下,各气囊18除具有吸收一部份冲击力的作用外,藉由其外壳80的形状,将使其具有向四周分散该压力的作用(如图1箭头方向所示)。同时,由于伴随该冲击力而产生的振动波,藉由各气囊18的各中空气室82,又具有略为予以阻断的减振以及保护使用者的效果。请再参阅图3、图4,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缓冲元件18系于其内部置入二个体积较大的气囊18。各气囊18系呈环状,而使其外观略似救生圈,其与前述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该二气囊18系以上下重叠方式排列,并使各该外壳80一上一下相互抵接,此一排列方式同样可以供该缓冲元件18于使用时具有良好的减缓冲击力的效果。另外,本实施例中固然系将该二气囊18设为上下重叠且相互抵接,而在实际的运用上,将该二气囊18设为上下相隔适当距离(图中未示),使该二气囊18的上方、下方以及二者之间,都具有一部份的弹性蕊体12材料,藉此而可以使其整体结构具有更为明显且多重的层次。或者是将该二气囊18外缘之一部份设为与该被覆体14的内缘相邻等,亦应属本技术所述相同技术范畴中的可行方式之一。请配合参阅图5、图6,此二实施例中系于该缓冲元件18内部置入大量的气囊18。各该气囊18具有多种不同尺寸或外形;由于各该气囊18数量较多,因此,既可将具整齐地设为上下、左右交错排列(如图5所示),也可以使其于该弹性蕊体12之内以间隔距离不等的方式随机排列(如图6所示)。就整体而言,多数个各气囊18所共同发挥的减震与缓冲效果,与前述各实施例中所揭露者并无太大的差异。权利要求1.一种复合缓冲元件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弹性蕊体;一被覆体,系设于该弹性蕊体外侧;一架桥薄膜,为介于该弹性蕊体与该被覆体之间的活性界面层,其系以可分别与该弹性蕊体以及该被覆体融合的材料制成,并可用以稳固结合该弹性蕊体与该被覆体;至少一气囊,设于该弹性蕊体内部,并具有一外壳以及为该外壳所包覆的一密闭气室。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缓冲元件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囊系呈球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缓冲元件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囊系呈环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缓冲元件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囊以其外缘与被覆体的内缘相邻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缓冲元件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二个以上的气囊,各气囊系以上下重叠的方式排列。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缓冲元件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二个以上的气囊,相邻的各气囊间上下相隔。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缓冲元件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二个以上的气囊,相邻的各气囊间左右相隔。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缓冲元件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有多个气囊,各气囊系以交错排列的方式设于该弹性蕊体内部。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缓冲元件的改良结构,其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复合缓冲元件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有:    一弹性蕊体;    一被覆体,系设于该弹性蕊体外侧;    一架桥薄膜,为介于该弹性蕊体与该被覆体之间的活性界面层,其系以可分别与该弹性蕊体以及该被覆体融合的材料制成,并可用以稳固结合该弹性蕊体与该被覆体;    至少一气囊,设于该弹性蕊体内部,并具有一外壳以及为该外壳所包覆的一密闭气室。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洧铭
申请(专利权)人:宝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