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充电保护控制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198696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25 11: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锂电池充电保护控制电路,其包括依次连接的AC输入模块、锂电池充电模块、充电保护模块及DC输出模块、锂电池,充电保护模块包括场效应管Q31、第一充电保护芯及侦测电阻R33、LED指示灯,场效应管Q31的D极与锂电池正极之间设有二极管D21;还包括LED指示灯优化模块,其包括电阻R14B、电容C12A、电阻R14C、场效应管Q4、场效应管Q3,场效应管Q4的G极连接第一充电保护芯片,场效应管Q4的S极连接锂电池负极,场效应管Q4的D极连接电阻R14C后连接场效应管Q3的G极,场效应管Q3的S极和D极分别连接场效应管Q31的S极和G极,场效应管Q31的D极连接锂电池正极,场效应管Q3的G极连接电容C12A接地,场效应管Q3的G极连接电阻R14B后连接其S极。

Charging Protection Control Circuit for Lithium Batteri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锂电池充电保护控制电路
:本技术涉及电子电力
,特指一种锂电池充电保护控制电路。
技术介绍
:锂电池和电池保护板连接,确保电池不会被过充电,所以大部分在锂电池家用设备里面都有一块保护板。或者有的把电池保护板功能移到充电器上,可以节省设备空间进而小型化的外观设计。锂电池的家用设备移除了电池保护板,同时此电池保护功能移到充电器上面,具节约家用设备空间、缩小体积及组装性简单化,然而电池保护功能移到电源端的充电器上面所产生的问题如下:原本电池保护功能是接在离电池最近的地方,现在要把电池保护功能移到充电器上,在此保护功能侦测电压是充电器上的电压,充电时有电流会经过一条输出DC线,电流流过DC线会产生一定压降,存在电流回流而导致锂电池充不饱的问题,还有在对锂电池充电时拔除DC接头,电池保护芯片会一直重启,导致LED指示灯发生一直闪烁的现象,以上问题会对使用者造成不必要麻烦,为此,本专利技术人提出以下技术方案,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锂电池充电保护控制电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了下述技术方案:该锂电池充电保护控制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AC输入模块、锂电池充电模块、充电保护模块以及DC输出模块,该DC输出模块连接锂电池,所述充电保护模块包括有锂电池充电模块与DC输出模块之间的场效应管Q31、第一充电保护芯片以及用于检测锂电池电压的侦测电阻R33,该侦测电阻R33连接锂电池的正极及第一充电保护芯片,该侦测电阻R33还连接有电容C31和电容C41,该场效应管Q31的G极连接该第一充电保护芯片,该场效应管Q31与锂电池负极之间连接有LED指示灯,所述场效应管Q31的D极与锂电池正极之间还设置有二极管D21,该二极管D21的阳极连接该场效应管Q31的D极,该二极管D21的阴极连接该锂电池正极;所述第一充电保护芯片与场效应管Q31之间还连接有用于防止LED指示灯在第一充电保护芯片启动保护动作时一直闪烁的LED指示灯优化模块,该LED指示灯优化模块包括有电阻R14B、电容C12A、电阻R14C、场效应管Q4、场效应管Q3,该场效应管Q4的G极连接该第一充电保护芯片,该场效应管Q4的S极连接锂电池负极,该场效应管Q4的D极连接电阻R14C后连接场效应管Q3的G极,该场效应管Q3的S极和D极分别连接场效应管Q31的S极和G极,该场效应管Q31的D极连接锂电池正极,场效应管Q3的G极连接电容C12A接地,场效应管Q3的G极还连接电阻R14B后连接其S极。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场效应管Q31的G极连接电阻R32后连接锂电池负极。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充电保护模块还包括有锂电池充电模块与场效应管Q31之间的场效应管Q21、第二充电保护芯片以及用于检测锂电池电压的侦测电阻R23,该侦测电阻R23连接锂电池的正极及第二充电保护芯片,该场效应管Q21的G极连接该第二充电保护芯片。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充电保护芯片的型号为S-8206AAE,所述第二充电保护芯片的型号为S-8206AAF。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锂电池充电模块包括有连接的整流桥堆、滤波模块、变压器以及与该变压器连接的充电回路,该整流桥堆连接所述AC输入模块,该变压器连接二极管D11连接所述充电保护模块。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充电回路包括有控制芯片以及与控制芯片连接的场效应管Q1,该场效应管Q1连接所述变压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不仅具有锂电池充电保护功能,还增设LED指示灯优化模块以用于防止LED指示灯在第一充电保护芯片启动保护动作时一直闪烁,还通过增设二极管D21以防止电流回流,达到防止漏电到前端造成锂电池充不饱的功效,令本技术具有极强的市场竞争力。另外,本技术还对锂电池充电保护进行了第二次保护,达到双重保护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见图1所示,为一种锂电池充电保护控制电路,其包括依次连接的AC输入模块1、锂电池充电模块2、充电保护模块3以及DC输出模块4,该DC输出模块4连接锂电池5,AC输入模块1相对于充电器的金属插片,该DC输出模块4相对于DC接头。所述充电保护模块3包括有锂电池充电模块2与DC输出模块4之间的场效应管Q31、第一充电保护芯片31以及用于检测锂电池5电压的侦测电阻R33,该侦测电阻R33连接锂电池5的正极及第一充电保护芯片31,该侦测电阻R33还连接有电容C31和电容C41,该场效应管Q31的G极连接该第一充电保护芯片31,该场效应管Q31与锂电池5负极之间连接有LED指示灯6,所述第一充电保护芯片31与场效应管Q31之间还连接有用于防止LED指示灯6在第一充电保护芯片31启动保护动作时一直闪烁的LED指示灯优化模块7,该LED指示灯优化模块7包括有电阻R14B、电容C12A、电阻R14C、场效应管Q4、场效应管Q3,该场效应管Q4的G极连接该第一充电保护芯片31,该场效应管Q4的S极连接锂电池5负极,该场效应管Q4的D极连接电阻R14C后连接场效应管Q3的G极,该场效应管Q3的S极和D极分别连接场效应管Q31的S极和G极,该场效应管Q31的D极连接锂电池5正极,场效应管Q3的G极连接电容C12A接地,场效应管Q3的G极还连接电阻R14B后连接其S极。所述场效应管Q31的D极与锂电池5正极之间还设置有二极管D21,该二极管D21的阳极连接该场效应管Q31的D极,该二极管D21的阴极连接该锂电池5正极。本技术工作时,AC输入模块1连接市电,并由该锂电池充电模块2将电压转换为合适的电压,并通过DC输出模块4对锂电池5进行充电,其中,充电保护模块3时刻检测锂电池5电压,具体而言,充电保护模块3中的检测锂电池5电压,当锂电池5电压小于充满电压设定值时,该第一充电保护芯片31控制场效应管Q31导通,使锂电池充电模块2能够对锂电池5进行充电,同时,该LED指示灯6被点亮;当检测到锂电池5电压达到充满电压设定值时,该第一充电保护芯片31控制场效应管Q31关断,使锂电池充电模块2停止对锂电池5充电,同时,该LED指示灯6熄灭,表示锂电池已经充饱,同时,该二极管D21防止电流回流,达到防止漏电到前端造成锂电池充不饱的功效;当充电中时拔除DC接头(断开DC输出模块4)时,对第一充电保护芯片31来说侦测到过电压,第一充电保护芯片31会延迟2秒才会改变输出讯号,则是第一充电保护芯片31一直重启,因为第一充电保护芯片31停止后,电容C31和电容C41还有剩于电压,导致第一充电保护芯片31认为已经接到锂电池而驱动场效应管Q31动作,场效应管Q31动作后输出马上就进入过电压保护,所以一直在重启和保护动作导致LED指示灯一直进入闪烁状态。为此,本技术增设了LED指示灯优化模块7解决该问题,具体而言,当DC接头一拔,电容C11回路上面会有压差,此时场效应管Q31的S-G两脚上有差压使场效应管Q3动作,同时电容C31、电容C41电容放电,这会对电池造成微小的放电回路,时间一长电池就没电了,同时在电容C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锂电池充电保护控制电路,其包括依次连接的AC输入模块(1)、锂电池充电模块(2)、充电保护模块(3)以及DC输出模块(4),该DC输出模块(4)连接锂电池(5),所述充电保护模块(3)包括有锂电池充电模块(2)与DC输出模块(4)之间的场效应管Q31、第一充电保护芯片(31)以及用于检测锂电池(5)电压的侦测电阻R33,该侦测电阻R33连接锂电池(5)的正极及第一充电保护芯片(31),该侦测电阻R33还连接有电容C31和电容C41,该场效应管Q31的G极连接该第一充电保护芯片(31),该场效应管Q31与锂电池(5)负极之间连接有LED指示灯(6),其特征在于:所述场效应管Q31的D极与锂电池(5)正极之间还设置有二极管D21,该二极管D21的阳极连接该场效应管Q31的D极,该二极管D21的阴极连接该锂电池(5)正极;所述第一充电保护芯片(31)与场效应管Q31之间还连接有用于防止LED指示灯(6)在第一充电保护芯片(31)启动保护动作时一直闪烁的LED指示灯优化模块(7),该LED指示灯优化模块(7)包括有电阻R14B、电容C12A、电阻R14C、场效应管Q4、场效应管Q3,该场效应管Q4的G极连接该第一充电保护芯片(31),该场效应管Q4的S极连接锂电池(5)负极,该场效应管Q4的D极连接电阻R14C后连接场效应管Q3的G极,该场效应管Q3的S极和D极分别连接场效应管Q31的S极和G极,该场效应管Q31的D极连接锂电池(5)正极,场效应管Q3的G极连接电容C12A接地,场效应管Q3的G极还连接电阻R14B后连接其S极。...

【技术特征摘要】
1.锂电池充电保护控制电路,其包括依次连接的AC输入模块(1)、锂电池充电模块(2)、充电保护模块(3)以及DC输出模块(4),该DC输出模块(4)连接锂电池(5),所述充电保护模块(3)包括有锂电池充电模块(2)与DC输出模块(4)之间的场效应管Q31、第一充电保护芯片(31)以及用于检测锂电池(5)电压的侦测电阻R33,该侦测电阻R33连接锂电池(5)的正极及第一充电保护芯片(31),该侦测电阻R33还连接有电容C31和电容C41,该场效应管Q31的G极连接该第一充电保护芯片(31),该场效应管Q31与锂电池(5)负极之间连接有LED指示灯(6),其特征在于:所述场效应管Q31的D极与锂电池(5)正极之间还设置有二极管D21,该二极管D21的阳极连接该场效应管Q31的D极,该二极管D21的阴极连接该锂电池(5)正极;所述第一充电保护芯片(31)与场效应管Q31之间还连接有用于防止LED指示灯(6)在第一充电保护芯片(31)启动保护动作时一直闪烁的LED指示灯优化模块(7),该LED指示灯优化模块(7)包括有电阻R14B、电容C12A、电阻R14C、场效应管Q4、场效应管Q3,该场效应管Q4的G极连接该第一充电保护芯片(31),该场效应管Q4的S极连接锂电池(5)负极,该场效应管Q4的D极连接电阻R14C后连接场效应管Q3的G极,该场效应管Q3的S极和D极分别连接场效应管Q31的S极和G极,该场效应管Q31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定国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启益电器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