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振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19586 阅读:1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减振器,包括:一壳体以及一隔振元件,所述隔振元件包括一柱形的外套件、一柱形的内套件及一橡胶体,所述外套件与内套件安装于所述壳体内,并且内套件置于外套件内且与外套件之间形成一间隙,所述橡胶体填充于所述外套件与内套件之间的间隙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件的一端具有一圈承载部,所述橡胶体的一端具有一圈延伸至所述承载部的凸台。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减振器具有较低的动静比和较好的抗颠簸性能。(*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减振降噪抗冲击产品,尤其涉及一种减振器
技术介绍
橡胶材料是减振器中应用最广泛的减振材料。橡胶减振器具有使用寿命 长,综合性能优良,价格适中等一系列优点,其性能得到广泛的认可。目前橡胶减振器产品的动静比(动态刚度与静态刚度之比)偏大, 一般为 1.7以上。当要求减振器具有较高的减振效果时,其动刚度必然较小;而由于 动静比大,其静刚度必然将会很小,从而使得静态形变很大,影响了动力装置 的正常安全运行。反之,如果动刚度较大,则降低了其减振效果。很难实现具 有安全可靠运行和高减振效果的指标。此外,若这种减振器使用于车辆,当路面不平整或受到外界撞击时,由于 动力装置是通过减振器弹性安装的,因此,会导致行进中的车辆产生较大的摇 晃或颠簸。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较低动静比的减振器。本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减振器,包括-一壳体以及一隔振元件,所述隔振元件包括一柱形的外套件、 一柱形的内套件 及一橡胶体,所述外套件与内套件安装于所述壳体内,并且内套件置于外套件 内且与外套件之间形成一间隙,所述橡胶体填充于所述外套件与内套件之间的 间隙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件的一端具有一圈承载部,所述橡胶体的一端 具有一圈延伸至所述承载部的凸台。在上述的减振器中,橡胶体至少具有一不均匀段,该不均匀段在靠近橡胶体一端的直径小于远离该端的直径。在上述的减振器中,外套件的另一端可以通过螺栓固定于壳体上,使减振 元件与壳体固定联接。在上述的减振器中,还可包括一缓冲件,相对于橡胶体的一端设置,且与 橡胶体相距一间隙。在上述的减振器中,外套件和内套件的材料例如是铁。本技术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使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显著 优点通过结构上的改变和缓冲件的设置,可以使减振器的动静比达到1.2以 下,同时具有较好的抗颠簸性能,可以应用在具有较高隔振和抗颠簸性能要求 的隔振装置中,如车辆的动力减振装置中,以解决车辆动力装置的振动噪声和 颠簸过大的问题,提高驾驶员的舒适性、车载设备的工作环境和动力装置的工 作寿命。另外,本技术的减振器所使用的外部接口可以与目前车辆上采用 的橡胶减振器一致,而仅对产品的外形和在空余的空间进行适当改进,同时也 保持了静刚度的一致性。附图说明为让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以下结合附图对 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其中-图1A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减振器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1B是图1A的A-A向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A和图1B所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减振器包括一个壳体 100以及一隔振元件110。壳体100大致上呈圆柱形的结构,其内部具有一圆 柱空腔101,隔振元件110设置在壳体100内的空腔101中。另外,空腔101 具有一开口 102。隔振元件110进一步包括一个柱形的外套件112、 一个柱形的内套件114 以及一橡胶体116,外套件112具有比内套件114更大的外径。内套件114设 置在外套件112内,且与外套件112之间具有一圈间隙,橡胶体填充入内、外套件U2、 114中间,并通过硫化以与内、外套件U4、 112形成整体的隔振元 件。外套件112可通过螺栓118来与壳体100联接固定,也使整个隔振元件安 装于壳体100内。此外,内、外套件114、 112的材料例如是铁。较佳地,橡胶体U6外轮廓大致为圆台形状,如图1B所示,其有一不均 匀段,靠近其中一端(如图1B中的下端)的直径小于远离该端的直径,以提 供较好的减振作用。相应地,内、外套件112、 114也呈此相似的形状。在本实施例中,在橡胶体116的一端向外延伸一圈凸台1160,而外套件 112相应地具有一圈承载部1120,凸台1160延伸至承载部1120,以受到承载 部1120的支撑。在减振器受到载荷时,凸台1160先接触并向内压缩,承受部 分载荷。同时,由于凸台1160很薄,它在加载时会曲挠而失稳,这时凸台1160 的刚度为软特性,这也使整个隔振元件的动静比大大减小,从而改进了产品的 隔振性能。在本实施例中,还可在减振器中设置缓冲件120,此缓冲件120是相对于 隔振元件110的橡胶体116的一端设置,且与橡胶体116之间留有一定的间隙。 缓冲件120通过一连接部122与隔振元件110连接。此实施例中的缓冲件120典型地用于车辆动力减振装置中,当路面平整时, 减振元件IIO正常减振,此时缓冲件120不起作用;而当车体出现较大颠簸时, 缓冲件120与减振元件IIO共同作用,控制动力装置的变形,有效提高了装置 的抗颠簸性能。因此,本技术的减振器通过结构上的改变和缓冲件的设置,可以使减振器的动静比达到1.2以下,同时具有较好的抗颠簸性能,可以应用在具有较高隔振和抗颠簸性能要求的隔振装置中,如车辆的动力减振装置中,以解决车辆动力装置的振动噪声和颠簸过大的问题,提高驾驶员的舒适性、车载设备的 工作环境和动力装置的工作寿命。值得一提的是,本技术的减振器所使用的外部接口可以与目前车辆上 采用的橡胶减振器一致,而仅对产品的外形和在空余的空间进行适当改进,同 时也保持了静刚度的一致性。在现有车辆上的隔振装置中使用时可以提高其隔 振效果和抗颠簸性能,而且不需对现有的隔振装置作大的改动。虽然本技术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 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 的修改和完善,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当以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为准。权利要求1.一种减振器,包括一壳体以及一隔振元件,所述隔振元件包括一柱形的外套件、一柱形的内套件及一橡胶体,所述外套件与内套件安装于所述壳体内,并且内套件置于外套件内且与外套件之间形成一间隙,所述橡胶体填充于所述外套件与内套件之间的间隙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件的一端具有一圈承载部,所述橡胶体的一端具有一圈延伸至所述承载部的凸台。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体至少具有一不均匀 段,其靠近所述一端的直径小于远离所述一端的直径。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件的另一端通过螺栓 固定于所述壳体。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缓冲件,相对于所述橡胶体的所述一端设置,且与所述橡胶体相距一间隙。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件和所述内套件的材 料是铁。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减振器,包括一壳体以及一隔振元件,所述隔振元件包括一柱形的外套件、一柱形的内套件及一橡胶体,所述外套件与内套件安装于所述壳体内,并且内套件置于外套件内且与外套件之间形成一间隙,所述橡胶体填充于所述外套件与内套件之间的间隙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件的一端具有一圈承载部,所述橡胶体的一端具有一圈延伸至所述承载部的凸台。本技术的减振器具有较低的动静比和较好的抗颠簸性能。文档编号F16F15/08GK201190763SQ20082005798公开日2009年2月4日 申请日期2008年5月4日 优先权日2008年5月4日专利技术者代会军, 炎 周, 张小华, 梁启明, 菲 石, 华 谢 申请人: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减振器,包括:一壳体以及一隔振元件,所述隔振元件包括一柱形的外套件、一柱形的内套件及一橡胶体,所述外套件与内套件安装于所述壳体内,并且内套件置于外套件内且与外套件之间形成一间隙,所述橡胶体填充于所述外套件与内套件之间的间隙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件的一端具有一圈承载部,所述橡胶体的一端具有一圈延伸至所述承载部的凸台。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小华代会军梁启明周炎石菲谢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