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夜光红外感应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195360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25 08: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照明灯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夜光红外感应灯,包括外壳、照明灯以及在靠近时启动照明灯的红外感应系统,照明灯设于外壳内侧,照明灯与红外感应系统连接;外壳顶部连接有挂环,照明灯发出的光由外壳侧壁和外壳底部向外扩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有人走过或走近时,夜光感应灯会启动发光,在延迟一段时间后,照明将重新关闭,智能控制,节约能源;通过挂环的设置能够将夜光红外感应灯吊挂在不同位置,能够很好地满足消费者的使用习惯,适用于不同的照明场合;且形状为水母状,外表面在夜间会发出接近绿色的荧光,不仅外表新颖美观,给使用者更多的创新想象空间,给予消费者较好的使用体验,而且能够增加红外感应灯的使用安全性。

A Noctilucent Infrared Induction Lam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夜光红外感应灯
本技术涉及照明灯的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夜光红外感应灯。
技术介绍
目前多数照明灯是手动开关控制,或声控制,前者在漆黑情况下难以开启,后者容易出故障且影响他人,对人们生活带来不便利。红外感应灯是一种靠感应人体的红外热辐射,检测光环境状态,通过内置延时开关,对灯具进行开启和关闭的智能型灯具,它包括光感应模块、红外感应模块和延时模块。在红外感应灯三大模块中,光感应模块首先检测光线强度,决定是否将红外感应灯的各模块待命和锁定。然而,现有的红外感应灯在安装后就不能移动,体积较大,不易携带;且外形单一,无法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多样性和装饰性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夜光红外感应灯,在使用者经过时自动亮起,延迟一段时间后自动关闭,智能控制,节约能源;且能够吊挂在不同的位置,满足消费者的使用习惯,适用不同的照明场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夜光红外感应灯,包括外壳、照明灯以及在使用者靠近时启动照明灯的红外感应系统,所述照明灯设于外壳内侧,所述照明灯与红外感应系统连接;所述外壳顶部连接有挂环,照明灯发出的光由外壳侧壁和外壳底部向外扩散。本技术的夜光红外感应灯,当有人走过或走近时,夜光感应灯会启动发光,在延迟一段时间后,照明将重新关闭,智能控制,节约能源;通过挂环的设置能够将夜光红外感应灯吊挂在不同位置,能够很好地满足消费者的使用习惯,适用于不同的照明场合。进一步地,所述红外感应系统包括电源模块以及连接于电源模块的红外线探测模块、红外信号处理模块、信号输出控制开关模块,所述红外线探测模块、红外信号处理模块以及信号输出控制开关模块顺次连接,所述信号输出控制开关模块与照明灯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电源模块为设有充电接口和放电接口的充电锂电池。这样设置便于夜光红外感应灯的随意移动,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使用习惯,适用于不同的照明场合。进一步地,所述外壳为由3D打印得到的半透明结构。采用3D打印得到的外壳外表美观,加工简便;半透明结构便于光从外壳内部透出,既可保证有足够的光线透出,又能防止光线过强对使用者造成的不适。进一步地,所述外壳为侧壁设有若干孔隙的伞状结构。伞状结构的设置便于光线的聚集,保证较多的光线从外壳的底部散出;孔隙的设置既可保证有足够的光线透出,又能防止光线过强对使用者造成的不适。进一步地,所述伞状结构包括若干环绕成伞状体的支撑部以及环绕于支撑部之间的连接部,所述孔隙设于纵向相邻的连接部之间。支撑部的设置能够增加伞状体的力学强度,延长使用期限;连接部的设置能够赋予夜光红外感应灯美观的外表,也能够为光线的散出提供间隙。进一步地,所述伞状结构的顶部设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设有若干均匀环绕分布的通孔,所述挂环的一端连接于若干通孔的中心;底部设有由若干扇形格栅组成的圆形格栅;侧壁外表面粘结有不规则片材,所述不规则片材表面设有PLA荧光材料层。连接板以及圆形格栅的设置在保证有光线透出的同时,防止灰尘杂物的进入;侧壁外侧粘附的不规则片材起到装饰作用,避免红外感应灯的外表过于单一。进一步地,所述外壳外表面设有PLA荧光材料层。PLA荧光材料层的设置在夜间会发出接近绿色的荧光,不仅外表美观,而且能够增加红外感应灯的使用安全性。进一步地,所述外壳底部连接有若干螺旋弯曲的触手。触手和伞状结构组合形成水母的形状,外表新颖美观,给使用者更多的创新想象空间,给予消费者较好的使用体验。进一步地,所述触手由螺旋弯曲的金属结构以及套设于金属结构上的弹簧状结构组成。弹簧状结构结构一方面增加红外感应灯的外表的美感,而且能够增加红外感应灯的安全性,防止使用者不慎操作导致的刮伤,以及能够防止金属结构对伞状结构的损坏。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的当有人走过或走近时,夜光感应灯会启动发光,在延迟一段时间后,照明将重新关闭,智能控制,节约能源;(2)本技术通过挂环的设置能够将夜光红外感应灯吊挂在不同位置,能够很好地满足消费者的使用习惯,适用于不同的照明场合;(3)本技术的形状为水母状,外表面在夜间会发出接近绿色的荧光,不仅外表新颖美观,给使用者更多的创新想象空间,给予消费者较好的使用体验,而且能够增加红外感应灯的使用安全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夜光红外感应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红外感应系统的电气原理图。图3为夜光红外感应灯顶面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夜光红外感应灯底面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1-外壳;11-孔隙;12-支撑部;13-连接部;2-照明灯;3-红外感应系统;31-电源模块;32-红外线探测模块;33-红外信号处理模块;34-信号输出控制开关模块;4-挂环;5-连接板;51-通孔;6-圆形格栅;7-不规则片材;8-触手;81-金属结构;82-弹簧状结构。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技术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本技术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实施例一如图1至图4所示为本技术的夜光红外感应灯的第一实施例,包括外壳1、照明灯2以及在使用者靠近时启动照明灯的红外感应系统3,照明灯2设于外壳1内侧,照明灯2与红外感应系统3连接;外壳1顶部连接有挂环4,照明灯2发出的光由外壳侧壁和外壳底部向外扩散。本实施例在有人走过或走近时,夜光感应灯会启动发光,在延迟一段时间后,照明将重新关闭,智能控制,节约能源;通过挂环的设置能够将夜光红外感应灯吊挂在不同位置,能够很好地满足消费者的使用习惯,适用于不同的照明场合。如图2所示,红外感应系统3包括电源模块31以及连接于电源模块31的红外线探测模块32、红外信号处理模块33、信号输出控制开关模块34,红外线探测模块32、红外信号处理模块33以及信号输出控制开关模块34顺次连接,信号输出控制开关模块34与照明灯2连接。其中,电源模块31为设有充电接口和放电接口的充电锂电池,便于夜光红外感应灯的随意移动,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使用习惯,适用于不同的照明场合。如图1所示,外壳1为侧壁设有若干孔隙11的伞状结构,便于光线的聚集,保证较多的光线从外壳1的底部散出;孔隙11的设置既可保证有足够的光线透出,又能防止光线过强对使用者造成的不适。其中,伞状结构包括若干环绕成伞状体的支撑部12以及环绕于支撑部12之间的连接部13,孔隙11设于纵向相邻的连接部13之间,支撑部12增加伞状体的力学强度,延长使用期限;连接部13赋予夜光红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夜光红外感应灯,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照明灯以及在使用者靠近时启动照明灯的红外感应系统,所述照明灯设于外壳内侧,所述照明灯与红外感应系统连接;所述外壳顶部连接有挂环,照明灯发出的光由外壳侧壁和外壳底部向外扩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夜光红外感应灯,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照明灯以及在使用者靠近时启动照明灯的红外感应系统,所述照明灯设于外壳内侧,所述照明灯与红外感应系统连接;所述外壳顶部连接有挂环,照明灯发出的光由外壳侧壁和外壳底部向外扩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夜光红外感应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感应系统包括电源模块以及连接于电源模块的红外线探测模块、红外信号处理模块、信号输出控制开关模块,所述红外线探测模块、红外信号处理模块以及信号输出控制开关模块顺次连接,所述信号输出控制开关模块与照明灯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夜光红外感应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模块为设有充电接口和放电接口的充电锂电池。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夜光红外感应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为由3D打印得到的半透明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夜光红外感应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为侧壁设有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蓉饶颖竹陈华絮张惠王文意邱梓雪李伟强
申请(专利权)人:岭南师范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