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幼苗起苗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178080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25 01: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幼苗起苗器,其属于农林工具技术领域。现有的幼苗起苗器包括两根相互铰接的支杆(1),其还包括用于起苗的起苗部(2),起苗部(2)设置于两根所述支杆(1)的底部。所述幼苗起苗器还包括驱动电机(4),驱动电机(4)的输出端连接有主锥齿轮(51),主锥齿轮(51)转动连接有副锥齿轮(52),副锥齿轮(52)固接于传动杆(53)上,传动杆(53)的底部连接有转盘(54),转盘(54)的外沿上设置有起苗铲(6)。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益效果是,能够一次性切断根系,规则分离土球,提升了工作效率,提高了二次栽种幼苗的存活率;同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适用性强,易于推广。

A Seedling Ris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幼苗起苗器
本技术属于农林工具
,尤其是涉及一种幼苗起苗器。
技术介绍
在苗木繁殖时,一般是在苗圃地先培育合格的实生苗或嫁接苗,再起苗、装袋进行炼苗,以备出圃苗木。由于苗木生长不一致,不能一次性全部起苗,以及作业场地狭小等原因,目前仍无法采用一般的起苗机械完成起苗作业,所以大多起苗工作还是采用人工进行。人工起苗劳动强度大,每年数十万株苗木的起苗是一项十分繁重工作。由于起苗人员能力限制或土壤板结等原因,人工起苗的速度慢、成本较高;并且,苗圃内的土质较松散,在起苗过程中不易带土,影响苗再次栽种时的存活率,因此现在多使用起苗器进行起苗作业。而对于起幼苗,多使用幼苗起苗器。栽树工程中影响树苗成活与成长的关键工序包含起苗与包装,起苗的好坏影响后期苗木的生长,起苗的标准为了在尽可能小的发掘规模内保存尽可能多的根系,以利成活,但是由于苗木根系发达,从而传统的人工起苗非常的慢,而且浪费了很多的人力资源。现有的常规起苗器虽然能够提供一定的便利,但是仍然需要人力使用起苗器切割根系和土球,工作效率仍比较低下,因为人力有尽时,许多时候根系不能够一次性切断,反复切割反而使得起苗器额切割部在根系上滑动,伤害波及更多的根系范围,造成起苗质量偏低,影响后期苗木栽种的存活率。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幼苗起苗器,解决现有的幼苗起苗器效率低下、费时费力和后期苗木存活率低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幼苗起苗器,其包括两根相互铰接的支杆,所述幼苗起苗器还包括用于起苗的起苗部,起苗部设置于两根所述支杆的底部。所述幼苗起苗器还包括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有主锥齿轮,主锥齿轮转动连接有副锥齿轮,副锥齿轮固接于传动杆上,传动杆的底部连接有转盘,转盘的外沿上设置有起苗铲。本技术通过传动可以实现起苗铲的转动,从而起苗铲可在土壤中分离土球,一次性切断根系,方便起苗。具体地,将起苗铲插入幼苗周侧的土壤中,启动驱动电极后,驱动电机的输出端带动主锥齿轮旋转,主锥齿轮联动副锥齿轮,副锥齿轮联动传动杆,传动杆联动转盘,转盘带动起苗铲绕幼苗呈圆周旋转,在幼苗周侧的土壤中铲出用于起苗的间隙,土球初步成型。然后,起苗部可以插入间隙中,并加紧土球,从而起出幼苗。进一步地,两根所述支杆的铰接处套设有防护部。更进一步地,所述驱动电机外部设置有安置框,安置框通过连杆固接于所述防护部。进一步地,所述起苗铲本体呈弧形状。进一步地,所述起苗铲本体的两侧设置有刃口。进一步地,所述起苗铲的底部设置有铲刀。进一步地,所述起苗部为半圆筒状。进一步地,所述起苗部上开设有缺口。进一步地,两个所述支杆的顶部设置有把手。进一步地,所述把手周侧设置有橡胶层。(三)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相较于现有的幼苗起苗器,对于根系较发达的苗木,起苗困难,费时费力,而且起出的土球不规则,不便于二次栽种,存活率低下,本技术通过设置起苗铲,并由机械动力驱动,一次性切断根系,规则分离土球,对幼苗根系起到保护作用,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再次栽种幼苗后的存活率提高。同时,本技术结构简单,适用性强,易于推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恻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支杆;11-把手;12-橡胶层;2-起苗部;21-缺口;3-防护部;4-驱动电机;41-安置框;42-连杆;51-主锥齿轮;52-副锥齿轮;53-传动杆;54-转盘;6-起苗铲;61-铲刀。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参照图1、图2,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幼苗起苗器的优选实施方式。一种幼苗起苗器,其包括两根相互铰接的支杆1。幼苗起苗器还包括用于起苗的起苗部2,起苗部2设置于两根支杆1的底部。幼苗起苗器还包括驱动电机4,驱动电机4的输出端连接有主锥齿轮51,主锥齿轮51转动连接有副锥齿轮52,副锥齿轮52固接于传动杆53上,传动杆53的底部连接有转盘54,转盘54的外沿上设置有起苗铲6。本实施例中,优选地,起苗铲6与转盘54呈钝角连接,在其下部预留出幼苗的占位空间。参照图1、图2,本实施例中,进一步地改进,两根支杆1的铰接处套设有防护部3。防护套3对两根支杆1的铰接联系起到保护作用,防止支杆1间落入砂粒等杂志,引起卡死或转动受阻等问题。参照图1、图2,本实施例中,更进一步地改进,驱动电机4外部设置有安置框41,安置框41通过连杆42固接于防护部3。如此设置,即驱动电机4与整个起苗器装置构成整体,一体成型,携带方便。但是本技术亦保护驱动电机4与起苗器为分离式连接关系的实施方式。参照图图2,本实施例中,进一步地改进,起苗铲6本体呈弧形状。起苗铲6为弧形,在起苗操作中,有利于土球的塑形;相较于长条状的起苗铲6,起出的土球体积过大,而弧形的起苗铲6起出的土球更接近于圆球状,达到了规则起球,即可以保护到幼苗的根系,又可以减轻土球的重量,减轻转移的工作量,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本实施例中,进一步地改进,起苗铲6本体的两侧设置有刃口。使用时,起苗铲6会在土壤中转动,刃口可以提高起苗铲6在土壤中的转动效率,同时更有利于切断根系,实现一次性切断,避免反复切割根系对根系带来的破坏。参照图1、图2,本实施例中,进一步地改进,起苗铲6的底部设置有铲刀61。起苗器在起苗之前,起苗铲6需要插入土壤中,铲刀61有利于起苗铲6方便且深入地插入土中,提高了工作效率。参照图1,本实施例中,进一步地改进,起苗部2为半圆筒状。半圆筒状对土球起到包覆作用,避免土球在起出过程中出现散掉的问题,保护土球成形。参照图1,本实施例中,进一步地改进,起苗部2上开设有缺口21。当起苗器在使用时,起苗部2需要合拢,往往幼苗的叶片容易被夹住,而缺口21可以露出叶片,起到保护幼苗的作用。参照图1、图2,本实施例中,进一步地改进,两根支杆1的顶部设置有把手11。把手11有利于操作人员握持起苗器,方便使用。参照图1,本实施例中,更进一步地改进,把手11周侧设置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幼苗起苗器,其包括两根相互铰接的支杆(1),其特征在于:所述幼苗起苗器还包括用于起苗的起苗部(2),起苗部(2)设置于两根所述支杆(1)的底部;所述幼苗起苗器还包括驱动电机(4),驱动电机(4)的输出端连接有主锥齿轮(51),主锥齿轮(51)转动连接有副锥齿轮(52),副锥齿轮(52)固接于传动杆(53)上,传动杆(53)的底部连接有转盘(54),转盘(54)的外沿上设置有起苗铲(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幼苗起苗器,其包括两根相互铰接的支杆(1),其特征在于:所述幼苗起苗器还包括用于起苗的起苗部(2),起苗部(2)设置于两根所述支杆(1)的底部;所述幼苗起苗器还包括驱动电机(4),驱动电机(4)的输出端连接有主锥齿轮(51),主锥齿轮(51)转动连接有副锥齿轮(52),副锥齿轮(52)固接于传动杆(53)上,传动杆(53)的底部连接有转盘(54),转盘(54)的外沿上设置有起苗铲(6)。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幼苗起苗器,其特征在于:两根所述支杆(1)的铰接处套设有防护部(3)。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幼苗起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机(4)外部设置有安置框(41),安置框(41)通过连杆(42)固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琳羚曹丹高汉君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