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接头罩(16)。在该接头罩中,在大直径筒形部(50)的内周壁上形成有等直径部(70)和厚壁部(74a至74c)。从等直径部(70)延伸的第一锥形部(72)与在厚壁部(74a至74c)处沿周向形成的第二锥形部(76)连续。第一锥形部(72)和第二锥形部(76)的直径减小末端位于相同位置,并且与在等速接头(14)的外构件(20)中形成的环形槽(40)接合的薄壁部(68)与所述直径减小末端连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接头罩,该接头罩的一端紧固至等速万向接头的外构件,而其另一端紧固至轴件的侧周壁。
技术介绍
在机动车辆中,通过诸如内燃机、马达等各种类型的发动机产生的旋转动力(原动力)经由半轴、花键轴等构成的多个传动轴从差动齿轮传动至毂,从而使车辆的轮胎旋转。差动齿轮和花键轴通过所谓的机内侧等速万向接头彼此连接,而花键轴和毂通过所谓的机外侧等速万向接头彼此连接。在这样的等速万向接头中,设置有一端开口的中空外构件,其中由橡胶或树脂形成的接头罩安装成从外构件在不同传动轴上延伸。通常,外构件的外径与传动轴的直径相比较大,因此接头罩配备有紧固至外构件的外周壁的大直径筒形部、以及紧固至传动轴的侧周壁的小直径筒形部,其中在大直径筒形部与小直径筒形部之间插设有波纹管部,该波纹管部的直径沿着从大直径筒形部朝小直径筒形部的方向逐渐变小。大直径筒形部和小直径筒形部经由例如由金属带等形成的固定件紧固至外构件的外周壁和传动轴的侧周壁上。在这些类型的接头罩中,该罩设有密封件,所述密封件用于保持预先封装在接头罩中的油脂,并防止水、污泥和其它异物从外部进入接头罩。近来,为了制造重量更轻的机动车辆,期望构成机动车辆的各个构件和部件制成轻质。从这方面来看,对于等速万向接头的外构件,例如在不同位置处以切除等速万向接头壁的多个部分的形式布置凹槽。在该情况下,在接头罩的大直径筒形部的开口端附近的内周壁上,布置多个厚壁部以插入各个上述凹槽中。然而,当大直径筒形部紧密装配至外构件上时,位于大直径筒形部的各个厚壁部之间的部位(下文称为薄壁部)扩大,因此倾向于在凹槽与厚壁部之间出现间隙。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油脂通过间隙泄漏而损失,并且水或灰尘等通过间隙侵入。为了避免这种故障,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应在厚壁部上布置槽,所述槽沿着外构件的轴向(即,沿着与外构件的大致圆形开口的径向垂直的方向)前进。另外,专利文献2提出应在厚壁部与薄壁部之间的边界处沿着周向设置延伸唇部。除以上之外,在专利文献3和4中,提出为厚壁部设置容积释放孔和释放空隙。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110738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0-196673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3-194093号公报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4-10859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尽管如此,在专利文献1至4公开的任一技术中仍存在不便,所述不便在于用于从原材料形成接头罩的模具结构复杂,并且成型操作本身不容易进行。另外,在设置唇部的情况下,由于这些唇部的存在,难以将外构件插入大直径筒形部。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容易构造和形成的接头罩。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可供外构件容易地插入的大直径筒形部的接头罩。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接头罩,其中该接头罩配备有大直径筒形部,该大直径筒形部紧固到等速万向接头的外构件的外周壁上;小直径筒形部,该小直径筒形部紧固到轴件的侧周壁上;以及波纹管,该波纹管插设在所述大直径筒形部与所述小直径筒形部之间,该波纹管的直径从所述大直径筒形部朝着所述小直径筒形部减小, 其中,所述大直径筒形部具有与开口相比内径较小的薄壁部,其中,从所述开口到所述薄壁部设置有第一锥形部,从而所述大直径筒形部的内径朝着所述小直径筒形部减小,其中,在所述大直径筒形部的内周壁上布置有厚壁部,所述厚壁部插入布置在所述外构件的外周壁上的凹槽中,并且其中,所述厚壁部具有起始于所述开口的端部的第二锥形部,从而所述大直径筒形部的内径朝着所述小直径筒形部减小,所述第二锥形部在所述第一锥形部上沿周向延伸并具有与所述第一锥形部相同的直径减小终点。对于以这种方式构造的接头罩,因为所述第一和第二锥形部存在于所述大直径筒形部内,所以当所述等速万向接头的所述外构件插入所述大直径筒形部中时,所述外构件的角部抵靠所述第一锥形部和所述第二锥形部,从而用于插入所述外构件而施加的力产生沿着使所述大直径筒形部扩大的方向作用的分力。换言之,因为所述大直径筒形部可容易地扩大,所以可容易地将所述外构件插入其中。另外,当所述接头罩相对于所述外构件相对旋转从而利用所述厚壁部正确定位所述外构件的所述凹槽时,所述外构件容易沿着所述第一锥形部和所述第二锥形部相对旋转。另外指出的是,该定位可容易地进行。本质上,根据本专利技术,改进了组装性能的容易性。此外,因为具有这种结构的所述接头罩可利用一模具形成,该模具在其中包括用于提供所述第一锥形部和所述第二锥形部的锥形部,所以不需要制造形状复杂的模具。因此,这样形成的接头罩在成本方面是有利的。另外,当成型体从所述模具取出时,所述第一锥形部和所述第二锥形部不会成为阻碍,因此成型操作不会变得复杂。在所述接头罩中,优选的是,从所述第一锥形部和所述第二锥形部延伸的假想线与所述大直径筒形部的直径之间的交叉角在35°到55°的范围内。在该情况下,所述外构件的插入明显变容易,而且在安装了诸如安装带等的紧固件之后,所述接头罩的密封性能非常良好。此外,在所述大直径筒形部中,优选的是设置一等直径部,该等直径部从所述大直径筒形部的所述开口延伸并沿着与周向垂直的方向延续至所述第一锥形部。当将薄壁部插入在所述大直径筒形部的外壁表面上布置的环形槽中时,所述等直径部与所述第一锥形部之间的边界抵靠所述外构件的外壁表面与所述环形槽之间的边界。由于该抵靠,限制了所述外构件的进一步插入,从而容易定位所述接头罩。此外,优选的是,使所述第一锥形部和所述第二锥形部的直径减小终点位于用于所述紧固件的所述安装槽的宽度尺寸范围内,该安装槽布置在所述大直径筒形部的外周壁上。在该情况下,在所述接头罩中,与其中所述直径减小终点定位在比用于所述紧固件的所述安装槽的所述大直径筒形部的开口侧端更靠近所述开口的侧上的情况相比,所述紧固件的紧固力作用的有效区域变小。因此,因为在所述薄壁部上作用较大的紧固力,所以所述大直径筒形部可被坚实地紧固。另外指出的是,可进一步改进所述接头罩的密封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其上安装有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接头罩的原动力传动机构的主要特征的示意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区域的局部剖切的侧视图。图3是表示图2所示的等速万向接头的主要特征的示意剖视图,其中省略了接头罩的特征。图4是图2的等速万向接头的主要特征的放大正端视图。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接头罩的整体示意立体图。图6是表示在图5的接头罩的大直径筒形部的开口附近的主要部件的放大剖视图。图7A至图7C是局部剖视说明图,示出了管状构件插入大直径筒形部的状态。图8A和图8B是正视说明图,示出了厚壁部和凹槽插入成彼此对准的状态。图9是表示交叉角θ与接头罩的组装容易性以及密封性能之间的关系的图表。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将给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接头罩的优选实施例并参照附图详细说明。首先,图1是表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接头罩的主要特征的示意立体图,该接头罩安装在用于将驱动力从发动机传动至车辆轮胎的原动力传动机构上。图2中示出了图1的局部剖切侧面图。在图1和图2中,附图标记10表示连接到未示出的毂的花键轴,其中花键轴10通过三叉式(tripod type)等速万向接头14连接到未示出的半轴,三叉式等速万向接头14是滑动式等速万向接头。此外,根据本实施例的接头罩16安装在其上,从而从三叉式等速万向接头14在花键轴10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接头罩(16),该接头罩包括:大直径筒形部(50),该大直径筒形部紧固到等速万向接头(14)的外构件(20)的外周壁上;小直径筒形部(52),该小直径筒形部紧固到轴件的侧周壁上;以及波纹管(66),该波纹管插设在所述大直径筒形部(50)与所述小直径筒形部(52)之间,该波纹管(66)的直径从所述大直径筒形部(50)朝着所述小直径筒形部(52)减小,其中,所述大直径筒形部(50)具有与开口相比内径较小的薄壁部(68),其中,从所述开口到所述薄壁部(68)设置 有第一锥形部(72),从而所述大直径筒形部(50)的内径朝着所述小直径筒形部(52)减小,其中,在所述大直径筒形部(50)的内周壁上布置有厚壁部(74a至74c),所述厚壁部插入布置在所述外构件(20)的外周壁上的凹槽(38a至38 c)中,并且其中,所述厚壁部(74a至74c)具有起始于所述开口的端部的第二锥形部(76),从而所述大直径筒形部(50)的内径朝着所述小直径筒形部(52)减小,所述第二锥形部(76)在所述第一锥形部(72)上沿周向延伸并具有与所述第 一锥形部(72)相同的直径减小终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本雅史,关户诚一,小林秀树,宫下雄树,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