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作用自控超越离合装置,主要由齿环、星轮、滚柱、内外拨盘、活塞、导阀和压力输入装置所组成。该装置是通过装在齿环和星轮楔面间的滚柱间隙的改变,来实现齿环与星轮的楔合、分离与超越。当自控压力达到所需压力时,齿环与星轮则自动调节为单向超越;当自控压力低于所需压力时,齿环与星轮则自动调节为双向楔合。该装置传动平衡,离合迅速柔和,滑行时分离彻底,既能充分利用车辆运动惯量,达到明显的节油效果,又能确保车辆行驶的安全。(*该技术在200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带有楔合滚柱的超越离合器,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辆节油与安全装置。现有车辆变速箱的常吻齿轮,它直接受发动机输出转速和发动机制动效率控制。这种常吻方式在车辆行驶中发动机转速突降时,由于运动惯量使车轮与地面强制摩擦转换为转矩倒输入变速箱,与发动机转差对抗,限制了运动惯量的利用率,使车辆滑行能力下降,部分机件在此过程中也受到冲击,造成不必要的磨损和噪音,且油耗上升。为使车辆节油,司机常使用加速滑行,可收到明显节油效果。但驾驶员采用滑行节油有两种操作方式一是脱档;二是踏离合器。脱档滑行每完成一次加速滑行循环,要完成松油门,踏离合器、摘档、轰油门、踏离合器、挂档、踏油门七个动作,增加了司机的疲劳,且安全性得不到保障。若踏离合器滑行,又使有关机件产生不必要的磨损,增加了司机的劳累。专利号为CN87208600《汽车节油装置》介绍一种通过装在齿轮内环表面与星轮楔面间的滚柱间隙的改变来实现单向超越。此滑行节油装置虽能达到节油目的,但不能有效利用发动机工作本身所产生的制动效率和保持原车辆设计的安全性。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既能充分利用车辆惯量,又能确保车辆安全行驶的双作用装置。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一种在齿轮的内环面和带有双向楔面的星轮之间设置若干滚柱,并由来自制动系主压力管的气或油动力源的变化,控制齿环与星轮之间的若干受控元件,实现双作用自控超越和离合。本装置由齿环、星轮、轴、滚柱、压簧、双导管套、拨销、限位销、内拨盘,外拨盘、扭簧、活塞、导阀和压力输入装置等组成。滚柱装在齿环与星轮之间,星轮带有多棱楔面和凸肩,凸肩中装有双导管套,双导管套内设有压簧,且能在凸肩中作相对移动和伸缩。星轮上有数个腰形限位通槽和两个扇形槽。滚柱分为两组,并分别安置在星轮凸肩两侧的楔面上,滚柱的限位是通过装在内外拨盘上的拨销和双导管套以及星轮的楔面与齿环内环面的间隙来实现。星轮内还设置有两导阀孔和两活塞室,并分别装有导阀和活塞。齿环和星轮设置在内、外拨盘之间,拨销和限位销分别穿过滚柱间的空隙和星轮的腰形限位通槽,并与内、外拨盘刚性连接,且能相对于齿环和星轮作一定弧度的回转。两回位扭簧装在星轮的两个扇形槽内,扭簧的一端固定在星轮的小孔内,另一端固定在内拨盘的小孔内。内拨盘设有与星轮内的活塞相对应的两园孔。轴上设有导气或油小孔。导阀内设有通气或油小孔,并与星轮内的活塞室和轴内的导气或油小孔相通,并在轴的导气或油的小孔端配置有压力输入装置,使之与轴的导气或油小孔相通,以气和油的压力变化实现自动控制。本技术的双作用自控超越离合装置的优点(1)充分利用车辆的运动惯量,节油效果显著;(2)确保车辆行驶的安全性;(3)减少部分机件的磨损和噪音,延长该部分机件的寿命;(4)大大减轻司机的操作疲劳;(5)该装置传动平稳,离合迅速柔和,滑行时分离彻底。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双作用自控超越离合装置的正视图。图2是本技术双作用自控超越离合装置的侧视图。图3是本技术双作用自控超越离合装置的C-C剖面图。图4是本实用型双作用自控超越离合装置的D-D剖面图。由上述附图可知,本技术的双作用自控超越离合装置,它由3A和3B两组滚柱分别自动完成楔合与分离工作。自控压力由车辆制动系提供。来自制动系的主压力通过压力输入装置14,经轴13内的导气或油小孔、导阀进入星轮2内的活塞室。当制动系主压力达到0.35~0.4Pa时,推动活塞10,并克服扭簧12的扭力,带动内拨盘8和外拨盘9回转,固定在内拨盘8和外拨盘9上的数个拨销6拨动相应的滚柱组3B,推动双导管套4使之向另一滚柱组3A方向移动。此时滚柱组3B与齿环1内环面分离,另一组滚柱3A仍保持与齿环1内环面接触。当齿环1主动转速大于星轮2被动转速时,滚柱组3A楔紧于齿环1内环面与星轮楔面之间而传递扭矩。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当突减油门时,发动机转速下降,此时因车辆运动惯量的作用,齿轮1的转速小于星轮2的转速,滚柱组3A自动移向星轮2楔面与齿环1间的较宽部,齿环1与星轮2分离,即星轮2超越齿环1。从而充分利用车辆的运动惯量在道路上滑行,以获得明显的节油效果。当车辆制动压力低于0.35Pa时,尤其是车辆下坡滑行,制动次数增多,导致制动系内压力下降,或因制动系其它突发故障引起的制动系压力下降,在双导管套4内的压簧5和扭簧12控制机件的作用下瞬时双向楔合,超越终止,齿环1与星轮2楔紧为一体成为常吻齿轮。此时齿环1、星轮2不论是正转或反转,均直接受发动机转差对抗,滑行受控。从而达到充分利用发动机本身制动效率,确保车辆行驶的安全性。本技术的双作用自控超越离合装置,既可用于东风EQ140汽车变速箱来取代二轴常吻齿轮,也可广泛用于具备气或油压制动系的各类运输机械变速系统,可控压力范围可根据制动需要选择回位扭簧12的许用应力。权利要求1.一种双作用自控超越离合装置,由齿环、星轮、滚柱和轴所组成,其特征在于星轮2为多棱楔面,楔面中部有凸肩,凸肩中设有能伸缩且内装压簧5的双导管套4;星轮2开有数个腰形限位通槽;在星轮2的凸肩两侧的楔面上设置了3A和3B两组滚柱,滚柱的限位是通过装在内拨盘8和外拨盘9上的拨销6和双导管套4以及星轮2的楔面与齿环1的内环面的间隙来实现;齿环1和星轮2设置在内拨盘8和外拨盘9之间,拨销6和限位销7分别穿过滚柱3A与3B间的空隙和星轮2的腰形限位通槽并与内拨盘8和外拨盘9刚性连接,且能相对于齿环1和星轮2作一定弧度的回转;回位扭簧12安装在星轮2的扇形槽内,扭簧脚的一端固定在星轮2的小孔内,另一端固定在内拨盘8的小孔内;星轮2设有两导阀孔和两活塞室,并分别装有导阀11和活塞10;内拨盘8设有与星轮2的活塞10相对应的园孔;轴13设有与导阀相通的导气或油小孔,并配置压力输入装置14,以实现自控;该装置为压力控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作用自控超越离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星轮2的腰形限位通槽为4个对称腰形限位通槽。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作用自控超越离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星轮2的两导阀孔和两活塞室为对称分布。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作用自控超越离合装置,其特征在于两回位扭簧为对称分布。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作用自控超越离合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为气或油压控制。专利摘要一种双作用自控超越离合装置,主要由齿环、星轮、滚柱、内外拨盘、活塞、导阀和压力输入装置所组成。该装置是通过装在齿环和星轮楔面间的滚柱间隙的改变,来实现齿环与星轮的楔合、分离与超越。当自控压力达到所需压力时,齿环与星轮则自动调节为单向超越;当自控压力低于所需压力时,齿环与星轮则自动调节为双向楔合。该装置传动平衡,离合迅速柔和,滑行时分离彻底,既能充分利用车辆运动惯量,达到明显的节油效果,又能确保车辆行驶的安全。文档编号F16D41/00GK2089546SQ9120618公开日1991年11月27日 申请日期1991年4月13日 优先权日1991年4月13日专利技术者王建东 申请人:王建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作用自控超越离合装置,由齿环、星轮、滚柱和轴所组成,其特征在于:星轮2为多棱楔面,楔面中部有凸肩,凸肩中设有能伸缩且内装压簧5的双导管套4;星轮2开有数个腰形限位通槽;在星轮2的凸肩两侧的楔面上设置了3A和3B两组滚柱,滚柱的限位是通过装在内拨盘8和外拨盘9上的拨销6和双导管套4以及星轮2的楔面与齿环1的内环面的间隙来实现;齿环1和星轮2设置在内拨盘8和外拨盘9之间,拨销6和限位销7分别穿过滚柱3A与3B间的空隙和星轮2的腰形限位通槽并与内拨盘8和外拨盘9刚性连接,且能相对于齿环1和星轮2作一定弧度的回转;回位扭簧12安装在星轮2的扇形槽内,扭簧脚的一端固定在星轮2的小孔内,另一端固定在内拨盘8的小孔内;星轮2设有两导阀孔和两活塞室,并分别装有导阀11和活塞10;内拨盘8设有与星轮2的活塞10相对应的园孔;轴13设有与导阀相通的导气或油小孔,并配置压力输入装置14,以实现自控;该装置为压力控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建东,
申请(专利权)人:王建东,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2[中国|湖北]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