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密封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耐磨损的碳化硅密封环,包括一体设置的固定环和连接于固定环一侧的抵接环,所述固定环固定嵌入于壳体中,所述抵接环与动环密封圈活动贴合,所述抵接环在贴合动环密封圈的一侧端面开设有若干油槽,且油槽内填充有润滑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减小了碳化硅密封环与动环密封圈之间的摩擦力,减少抵接环的磨损,延长了碳化硅密封环的使用寿命,具有结构简单、加工方便的特点。
A Wear Resistant Silicon Carbide Sealing R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耐磨损的碳化硅密封环
本技术属于密封环
,特别涉及一种耐磨损的碳化硅密封环。
技术介绍
碳化硅是一种高级陶瓷耐火材料,具有优异的高温机械强度、耐火性、热稳定性以及高导热性,已被广泛应用于冶金建材、有色、电力、陶瓷、化工、水泥等各个行业的密封装置中。现有的碳化硅密封环1,如图1所示,其径向的截面呈矩形状。该碳化硅密封环1应用于输送泵中时,碳化硅密封环1的一侧端部通常会固定嵌入于输送泵的壳体2中,其另一侧端部与动环密封圈3贴合并能进行相对转动,以此对动环密封圈3与壳体2之间的缝隙加以密封。然而,动环密封圈3在转动过程中,容易与碳化硅密封环1产生摩擦,进而使得碳化硅密封环1的磨损较为严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耐磨损的碳化硅密封环,能够有效减缓碳化硅密封环与动环密封圈之间的磨损。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耐磨损的碳化硅密封环,包括一体设置的固定环和连接于固定环一侧的抵接环,所述固定环固定嵌入于壳体中,所述抵接环与动环密封圈活动贴合,所述抵接环在贴合动环密封圈的一侧端面开设有若干油槽,且油槽内填充有润滑油。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碳化硅密封环在使用时,固定环固定嵌入于壳体中,以实现碳化硅密封环与壳体的固定连接;动环密封圈与抵接环活动贴合,在动环密封圈转动过程中,抵接环在油槽内的润滑油随之被带出,填充于抵接环与动环密封圈之间的缝隙中,以此减小两者之间的摩擦力,减少抵接环的磨损,延长了碳化硅密封环的使用寿命,具有结构简单、加工方便的特点。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每一所述抵接环在油槽的槽口处周向间隔开设有若干与油槽连通的导油口,且导油口在抵接环径向的长度大于油槽在抵接环径向的长度。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油口的开设便于增加润滑油在槽口处与动环密封圈的接触面积,使得润滑油能够快速的填充于动环密封圈与抵接环之间,起到良好的润滑作用。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油口在油槽的外侧开口大于其在油槽内侧的开口。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油口的开口大小呈由内向外逐渐增大状,以此使得润滑油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倘若抵接环出现磨损,润滑油能够快速进行补充,保证其良好的润滑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油口在抵接环轴线方向的长度小于油槽的槽深。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油口在抵接环轴线方向的长度小于油槽的槽深,以此使得抵接环在导油口处呈阶梯状,便于润滑油快速填充于油槽中,同时有助于减少碳化硅密封环磨损产生的碎屑滞留于油槽中。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油口均匀开设有五个。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五个导油口均匀开设,能够使得润滑均匀快速的分散于动环密封圈与抵接环之间。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环包括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抵接环连接,所述第二固定部连接于第一固定部在远离所述抵接环的一侧,且第一固定部的径向长度大于第二固定部的径向长度。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使得固定环呈阶梯状,以此增加了固定环安装于壳体中时的结构稳定性,同时有助于其快速安装,具有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的特点。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周面上设置有一凸环,且凸环的周面上周向间隔开设有若干凹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凹槽的开设能够使得固定环嵌入于壳体中时存在间隔的缝隙,以此有助于固定环的快速装卸,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碳化硅密封环的重量,降低其生产成本。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周面上沿着其轴向方向开设有若干环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环槽的开设能够使得第二固定部与壳体之间存在一个缓冲空间,以免第二固定部和壳体之间出现毛细现象,进而增加了碳化硅密封环的密封效果。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1.本技术通过固定环、抵接环、在抵接环上开设油槽的设置,减小了碳化硅密封环与动环密封圈之间的摩擦力,减少抵接环的磨损,延长了碳化硅密封环的使用寿命,具有结构简单、加工方便的特点;2.本技术通过在导油口的开设,使得润滑油能够快速的填充于动环密封圈与抵接环之间,起到良好的润滑作用;3.本技术通过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凹槽和环槽的开设,便于固定环的快速安装,同时增加了碳化硅密封环的密封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的碳化硅密封环安装于输送泵中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碳化硅密封环安装于输送泵中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碳化硅密封环从抵接环一侧往固定环一侧方向视图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碳化硅密封环;11、固定环;111、第一固定部;112、第二固定部;1121、环槽;113、凸环;1131、凹槽;12、抵接环;121、油槽;122、导油口;2、壳体;3、动环密封圈。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照图1,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耐磨损的碳化硅密封环,包括一体设置的固定环11和连接于固定环11一侧的抵接环12。其中,固定环11呈圆筒状,固定嵌入于壳体2中;抵接环12与固定环11共轴设置,其一侧端面与动环密封圈3的一侧端面活动贴合并能发生相对转动。此外,抵接环12在贴合动环密封圈3的一侧端面开设有一个油槽121,以此将抵接环12分割呈两个同圆心的圆环;油槽121内填充有润滑油,动环密封圈3与抵接环12发生相对转动时,润滑油随之从油槽121中被带出并填充于动环密封圈3与抵接环12之间,减少抵接环12的磨损。每一个抵接环12在油槽121的槽口处周向均匀开设有五个与油槽121连通的导油口122,且导油口122在抵接环12径向的长度大于油槽121在抵接环12径向的长度,导油口122在油槽121的外侧开口大于其在油槽121内侧的开口,以此有助于润滑油能迅速对动环密封圈3与抵接环12之间的间隙加以填充。另外,导油口122在抵接环12轴线方向的长度小于油槽121的槽深,进而能够有效减少碎屑在油槽121中的堆积。固定环11包括第一固定部111和第二固定部112,其中,第一固定部111与抵接环12连接,第二固定部112连接于第一固定部111在远离抵接环12的一侧,且第一固定部111的径向长度大于第二固定部112的径向长度,从而使得固定环11的外周面沿着轴向方向呈阶梯状。第一固定部111的周面在朝向第二固定部112的一侧凸起有一个凸环113,且凸环113的周面上周向均匀开设有若干凹槽1131,以便于碳化硅密封环1的快速安装。第二固定部112的周面上还开设有一个环槽1121,以免第二固定环11与壳体2之间发生毛细现象。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碳化硅密封环1在使用时,固定环11固定嵌入于壳体2中,以实现碳化硅密封环1与壳体2的固定连接;动环密封圈3与抵接环12活动贴合,在动环密封圈3转动过程中,抵接环12在油槽121内的润滑油随之被带出,填充于抵接环12与动环密封圈3之间的缝隙中,以此减小两者之间的摩擦力,减少抵接环12的磨损,延长了碳化硅密封环1的使用寿命。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耐磨损的碳化硅密封环,包括一体设置的固定环(11)和连接于固定环(11)一侧的抵接环(12),所述固定环(11)固定嵌入于壳体(2)中,所述抵接环(12)与动环密封圈(3)活动贴合,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环(12)在贴合动环密封圈(3)的一侧端面开设有若干油槽(121),且油槽(121)内填充有润滑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耐磨损的碳化硅密封环,包括一体设置的固定环(11)和连接于固定环(11)一侧的抵接环(12),所述固定环(11)固定嵌入于壳体(2)中,所述抵接环(12)与动环密封圈(3)活动贴合,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环(12)在贴合动环密封圈(3)的一侧端面开设有若干油槽(121),且油槽(121)内填充有润滑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耐磨损的碳化硅密封环,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抵接环(12)在油槽(121)的槽口处周向间隔开设有若干与油槽(121)连通的导油口(122),且导油口(122)在抵接环(12)径向的长度大于油槽(121)在抵接环(12)径向的长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耐磨损的碳化硅密封环,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油口(122)在油槽(121)的外侧开口大于其在油槽(121)内侧的开口。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耐磨损的碳化硅密封环,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油口(122)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军,沙飞海,施永跃,
申请(专利权)人:奉化市飞固凯恒密封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