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气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159677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21 07: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动机气门,涉及发动机零部件,用于解决普通气门磨损后气密性降低的问题,包括气门头和气门杆,所述气门头背对气门杆一侧的表面上开设有向内凹陷的变形槽,所述气门头朝向气门杆一侧的表面上且靠近气门杆的跟脚处开设有向内凹陷的过渡槽,所述变形槽和过渡槽使气门头远离气门杆一侧的边缘部分的厚度大于靠近气门杆部分的厚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气门头与气门杆相连部位的厚度被削薄后使得气门头的弯曲性能有所提高,这样气门头在气门杆拉动下贴堵在发动机的气口上时能够在挤压力的作用下产生变形,使气门头更好地贴合在气口上,加强两者之间的气密性,从而使得发动机在使用过程中不容易产生黑烟。

An Engine Valv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动机气门
本技术涉及发动机零部件,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气门。
技术介绍
气门是用于发动机上负责为发动机内腔输入空气并同时辅助发动机排出内部燃烧后废气的部件。从功能及结构方面区别,气门分为进气门和排气门,进气门的作用是将空气吸入发动机内为燃料供氧,而排气门的作用则是将燃烧后的废气排出并辅助发动机散热。目前,授权公告号为CN201581948U的中国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动机的进气门和排气门,至少包括气门杆、由气门颈部和气门盘部组成的气门头,气门颈部连接气门杆和气门盘部,气门杆长为100~101mm,气门颈部最小处直径为8.7~8.9,过渡锥角为15°~20°。如上所述的发动机气门,其旨在提高进气门和排气门的刚度,使气门在使用的过程中不容易产生疲劳断裂,但是气门安装于在发动机上时,是会随着发动机内燃料的爆炸不停启闭的,在启闭的过程中,气门会与发动机上的气口产生碰撞,随着碰撞次数的增加,气门与发动机上的气口都会产生部分磨损,这也是为什么发动机用久了之后会冒黑烟的原因,黑烟主要是燃料燃烧不充分而产生的碳粉,当发动机内部的气密性下降时,燃料在燃烧的过程中就会发生漏气,导致燃料未来得及充分燃烧就被排出,故而才会出现发动机冒黑烟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动机气门,能够根据磨损情况调节自身与发动机上气口之间的贴合度,减少磨损对气门气密性的影响,从而使得发动机在使用的过程中不容易冒黑烟。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发动机气门,包括气门头和气门杆,所述气门头背对气门杆一侧的表面上开设有向内凹陷的变形槽,所述气门头朝向气门杆一侧的表面上且靠近气门杆的跟脚处开设有向内凹陷的过渡槽,所述变形槽和过渡槽使气门头远离气门杆一侧的边缘部分的厚度大于靠近气门杆部分的厚度。气门在安装于发动机上时通常需要有弹簧座和弹簧进行配合使用,这样发动机的曲轴在旋转时才能够推动气门不停启闭,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由于气门头远离气门杆一侧的边缘部分的厚度大于靠近气门杆部分的厚度,因此气门头靠近气门杆一侧的位置厚度变薄后其弯曲能力会有所提高,这样在发动机上的气口和气门头产生磨损时,气门杆在弹簧的拉动下带动气门头与发动机的气口产生挤压时,气门头能够朝向气口内弯曲,此时气门头与气口之间的间隙会变小,这样气门头与发动机的气口之间就拥有更高的贴合度,故气门头与发动机的气口之间就会有更好的气密性,使得发动机内的燃料在燃烧时不容易从气口处溢出,能够充分进行燃烧,从而使得发动机不容易产生黑烟。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减震组件,所述减震组件包括开设于气门头上且位于变形槽内的插杆槽、穿设于插杆槽内的减震杆、固定于减震杆上且位于变形槽内的吸震块,所述吸震块在弹性组件的驱使下与变形槽的槽底之间相隔有减震气隙。发动机内的燃料要想产生足够的推力,一般都是爆燃,这样产生的瞬间推力才会比较大,而瞬间推力大,则意味着冲击力也大,这样气门头被推动与发动机的气口产生碰撞的激烈程度也会更大,因此两者的磨损就会更加厉害,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当燃料爆燃产生的冲击力传递到气门头上时,会首先与吸震块产生接触,推动吸震块贴堵在变形槽的内壁上,此时吸震块会将插杆槽的开口封堵住,随后吸震块再推着气门头贴堵在发动机的气口上,而在吸震块运动的过程中又会对弹性组件产生挤压,那么燃料爆燃后的冲击力将会有很大一部分会被弹性组件所吸收,削弱气门头与发动机的气口之间接触时产生的碰撞,使得气门头和气口不容易产生磨损,从而使发动机更加不容易产生黑烟。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弹性组件包括设置于气门杆侧壁上的环形抵触块、开设于气门杆的侧壁上且与插杆槽相连通的伸缩槽、固定于减震杆上且端部穿过伸缩槽后位于插杆槽外的抵触柱、套设于气门杆上且位于抵触块和抵触柱之间的减震弹簧,所述抵触柱位于抵触块和气门头之间,且减震弹簧始终处于压缩状态。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由于减震弹簧位于抵触块和抵触柱之间,且抵触柱位于抵触块和气门头之间,因此当燃料爆燃后的冲击力传递到吸震块上时,吸震块会通过减震杆带动抵触柱朝向抵触块运动,对减震弹簧形成挤压,而减震弹簧在受挤压的过程中会逐渐吸收燃料的冲击力,并将其转化为弹性势能储存起来,这样当发动机上的气口需要打开时,减震弹簧也能够推动吸震块脱出变形槽,此时插杆槽与伸缩槽所形成的通道也能够供发动机内、外换气用,并且这个通道在减震弹簧吸收冲击力的同时被吸震块封堵掉,使发动机内的气压不容易产生泄露,使得燃料能够充分燃烧,从而在达到吸收冲击力的同时,还能够提高发动机的燃料利用效率。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减震杆上开设有与伸缩槽相连通的穿柱孔,所述抵触柱穿设于穿柱孔内,抵触柱的两端分别位于气门杆的两侧,且抵触柱与气门杆通过焊接进行固定。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由于抵触柱的两端是要位于插柱槽外的,因此抵触柱的长度是大于气门杆的直径的,如果直接将抵触柱与减震杆一体制造,那么减震杆显然就无法装入插杆槽内,在将减震杆与抵触柱分体设置后,在安装减震杆的过程中能够先将减震杆插入插杆槽内,再将抵触柱穿过穿柱孔的方式来安装减震杆,从而达到减小安装难度的目的。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气门杆的侧壁上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多个围绕气门杆分布的导气槽。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在气门杆的侧壁上开设导气槽后,一方面导气槽能够用于引导外部空气流入发动机内时的走向,另一方面,导气槽也能够改变气门杆的截面形状,一般情况下,杆类零件横截面的棱边越多,那么其抗弯曲的能力越强,因此导气槽还能够提升气门杆的抗弯曲能力,从而使气门在使用的过程中不容易产生变形。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气门杆远离气门头的一端上开设有围绕气门杆分布的环形锁定槽。气门在与发动机配合时通常还需要借助弹簧座,这样气门才能够在发动机内燃料爆燃的推力消失后打开发动机的气口,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环形锁定槽能够在气门杆与弹簧座相连时,方便弹簧座上的卡块嵌入,对气门杆和弹簧座进行定位,从而方便气门杆与弹簧座之间的连接。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气门杆上且位于环形锁定槽内的位置开设有贯穿的定位销孔。前面虽然有了环形锁定槽能够对弹簧座与气门杆的相对伸缩进行限定,但是气门杆与弹簧座还是有可能产生相对转动的,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在设置定位销孔后,在气门杆和弹簧座套接后,可以在通过外部的定位销横向穿过弹簧座和气门杆,将气门杆与弹簧座的相对转动进行限定,从而使得气门杆与弹簧座之间的连接更加牢固。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气门头与气门杆相连部位的厚度被削薄后使得气门头的弯曲性能有所提高,这样气门头在气门杆拉动下贴堵在发动机的气口上时能够在挤压力的作用下产生变形,使气门头更好地贴合在气口上,加强两者之间的气密性,从而使得发动机在使用过程中不容易产生黑烟;2.减震组件能够吸收一部分燃料爆燃过程中所产生冲击力,削弱气门头与发动机的气口之间所产生的碰撞,使得气门头和发动机的气口不容易产生磨损,从而在根源上减缓发动机气密性的损耗速度;3.因减震组件的存在而产生的插杆槽和伸缩槽能够在气门上形成供发动机内、外进行换气的通道,提升发动机的换气效率,并且在燃料燃烧的过程中,燃料爆燃时产生的冲击力又会推挤吸震块封堵掉这个通道,使发动机内部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动机气门,包括气门头(1)和气门杆(2),其特征在于:所述气门头(1)背对气门杆(2)一侧的表面上开设有向内凹陷的变形槽(11),所述气门头(1)朝向气门杆(2)一侧的表面上且靠近气门杆(2)的跟脚处开设有向内凹陷的过渡槽(12),所述变形槽(11)和过渡槽(12)使气门头(1)远离气门杆(2)一侧的边缘部分的厚度大于靠近气门杆(2)部分的厚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气门,包括气门头(1)和气门杆(2),其特征在于:所述气门头(1)背对气门杆(2)一侧的表面上开设有向内凹陷的变形槽(11),所述气门头(1)朝向气门杆(2)一侧的表面上且靠近气门杆(2)的跟脚处开设有向内凹陷的过渡槽(12),所述变形槽(11)和过渡槽(12)使气门头(1)远离气门杆(2)一侧的边缘部分的厚度大于靠近气门杆(2)部分的厚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动机气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减震组件(3),所述减震组件(3)包括开设于气门头(1)上且位于变形槽(11)内的插杆槽(31)、穿设于插杆槽(31)内的减震杆(32)、固定于减震杆(32)上且位于变形槽(11)内的吸震块(33),所述吸震块(33)在弹性组件(4)的驱使下与变形槽(11)的槽底之间相隔有减震气隙(3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发动机气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组件(4)包括设置于气门杆(2)侧壁上的环形抵触块(41)、开设于气门杆(2)的侧壁上且与插杆槽(31)相连通的伸缩槽(42)、固定于减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金睿万琳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华埃电子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