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便携式移车装置,便携式移车装置的第一框架、第二框架、第三框架、第四框架分别与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第三支撑板、第四支撑板铰接,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第三支撑板、第四支撑板能够旋转至与第一框架、第二框架、第三框架、第四框架的前后两边贴合;第二框架通过第一安装板与第一主动轮组相连,第三框架通过第二安装板与第二主动轮组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体积小,使用便捷的优点。
A Portable Car Mov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携式移车装置
本技术涉及移车装置,特别涉及一种便携式移车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的数量与日俱增。汽车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有时候,由于违停,或者车位紧张等各种原因,会造成停车状况堪忧的局面。甚至有时候会出现有些车长期占用他人的车位的状况。总之在汽车给人们带来便捷生活的同时,有时候也会出现乱停车的状况,需要采用强硬的措施,对车轮抱死的汽车进行拖到。为了提高移车的效率,这就需要自备体积小的移车装置,这样才能便于收放,同时还需要移车装置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目的: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体积小,使用灵活、方便的一种便携式移车装置。技术方案:本技术一种便携式移车装置,从右向左依次包括第一框架、第二框架、第三框架、第四框架;第一框架、第二框架、第三框架、第四框架分别与一对第一支撑板、一对第二支撑板、一对第三支撑板、一对第四支撑板铰接;一对第一支撑板、一对第二支撑板、一对第三支撑板、一对第四支撑板分别设于第一框架、第二框架、第三框架、第四框架的前后两端,并且能够相对于第一框架、第二框架、第三框架、第四框架的前后两边旋转,第一支撑板、一对第二支撑板、一对第三支撑板、一对第四支撑板能够旋转至与第一框架、第二框架、第三框架、第四框架的前后两边贴合;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第三支撑板、第四支撑板的两端底部均设有辅助轮,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第三支撑板、第四支撑板下方辅助轮之间设有夹紧装置,夹紧装置的两端与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第三支撑板、第四支撑板的底部的固定板固定连接,夹紧装置用于托起轮胎;第一框架包括第一活动副框架、第一主框架,第一活动副框架能够通过导向机构在第二框架、第一主框架之间移动,第一支撑板与第一框架的第一活动副框架相连;第三框架包括第三主框架、第三活动副框架,第三活动副框架能够通过导向机构在第三框架、第四框架之间移动,第三支撑板与第三框架的第三活动副框架相连;第二框架通过第一安装板与第一主动轮组相连,第三框架通过第二安装板与第二主动轮组相连。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与第一支撑板相连的第一电缸主体固定在第一框架上;与第二支撑板相连的第二电缸主体固定在第二框架上;与第三支撑板相连的第三电缸主体固定在第三框架上;与第四支撑板相连的第四电缸主体固定在第四框架上。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第一支撑板设于靠近第二框架侧的第一框架的前后端部,第一支撑板能够向右旋转与第一框架贴合;第二支撑板设于靠近第一框架侧的第二框架的前后端部,第二支撑板能够向右旋转与第一支撑板在同一条直线上,且与第一支撑板首尾相接。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第四支撑板设于靠近第三框架侧的第四框架的前后端部,第四支撑板能够向左旋转与第四框架贴合;第三支撑板设于靠近第四支撑板侧的第三框架的前后端部,第三支撑板能够向左旋转与第四支撑板在同一条直线上,且与第四支撑板首尾相接。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导向机构包括气缸、电缸、丝杠中的任意一种。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第二框架、第三框架之间为可滑动连接。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第二框架、第三框架通过气缸、电缸、丝杠中的任意一种方式进行连接。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夹紧装置为滚筒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便携式移车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1、本技术在不使用时,能够收缩,通过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第三支撑板、第四支撑板的旋转,灵活的闭合,使得整体的体积最小。2、通过第一支撑板、第三支撑板的移动,使得夹紧装置对轮胎进行抱紧,最终轮胎卡在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第三支撑板、第四支撑板上,便捷性高;3、第二支撑板能够向右旋转与第一支撑板在同一条直线上,且与第一支撑板5首尾相接,充分合理的利用了空间,体积小,美观性好。4、第二框架、第三框架之间为可滑动连接,能够调整第二框架、第三框架之间的距离。5、第二框架、第三框架之间可滑动连接的方式为气缸、电缸、丝杠中的任意一种方式,易于制作。6、夹紧装置为滚筒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便捷性高,可靠性高。当然,实施本专利技术的任一产品并不特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附图说明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第一框架;2-第二框架;3-第三框架;4-第四框架;5-第一支撑板;6-第二支撑板;7-第三支撑板;8-第四支撑板;9-辅助轮;10-夹紧装置;12-第一主动轮组;14-第二主动轮组;15-第三电缸;16-第四电缸;17-第一电缸;18-第二电缸;101-第一主框架;102-第一活动副框架;103-第一导杆;104-第一螺杆;301-第三主框架;302-第三活动副框架;303-第二螺杆;304-第二导杆。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如图1,一种便携式移车装置,从右向左依次包括第一框架1、第二框架2、第三框架3、第四框架4;第一框架1、第二框架2、第三框架3、第四框架4分别与一对第一支撑板5、一对第二支撑板6、一对第三支撑板7、一对第四支撑板8铰接;一对第一支撑板5、一对第二支撑板6、一对第三支撑板7、一对第四支撑板8分别设于第一框架1、第二框架2、第三框架3、第四框架4的前后两端,并且能够相对于第一框架1、第二框架2、第三框架3、第四框架4的前后两边旋转,第一支撑板5、一对第二支撑板6、一对第三支撑板7、一对第四支撑板8能够旋转至与第一框架1、第二框架2、第三框架3、第四框架4的前后两边贴合;第一支撑板5、第二支撑板6、第三支撑板7、第四支撑板8的两端底部均设有辅助轮9,第一支撑板5、第二支撑板6、第三支撑板7、第四支撑板8下方辅助轮9之间设有夹紧装置10,夹紧装置10的两端与第一支撑板5、第二支撑板6、第三支撑板7、第四支撑板8的底部的固定板固定连接,夹紧装置10用于托起轮胎;第一框架1包括第一活动副框架102、第一主框架101,第一活动副框架102能够通过导向机构在第二框架2、第一主框架101之间移动,第一支撑板5与第一框架1的第一活动副框架102相连;第三框架3包括第三主框架301、第三活动副框架302,第三活动副框架302能够通过导向机构在第三框架3、第四框架4之间移动,第三支撑板7与第三框架3的第三活动副框架30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携式移车装置,其特征在于:从右向左依次包括第一框架(1)、第二框架(2)、第三框架(3)、第四框架(4);所述第一框架(1)、第二框架(2)、第三框架(3)、第四框架(4)分别与一对第一支撑板(5)、一对第二支撑板(6)、一对第三支撑板(7)、一对第四支撑板(8)铰接;一对所述第一支撑板(5)、一对第二支撑板(6)、一对第三支撑板(7)、一对第四支撑板(8)分别设于第一框架(1)、第二框架(2)、第三框架(3)、第四框架(4)的前后两端,并且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框架(1)、第二框架(2)、第三框架(3)、第四框架(4)的前后两边旋转,所述第一支撑板(5)、一对第二支撑板(6)、一对第三支撑板(7)、一对第四支撑板(8)能够旋转至与第一框架(1)、第二框架(2)、第三框架(3)、第四框架(4)的前后两边贴合;所述第一支撑板(5)、第二支撑板(6)、第三支撑板(7)、第四支撑板(8)的两端底部均设有辅助轮(9),所述第一支撑板(5)、第二支撑板(6)、第三支撑板(7)、第四支撑板(8)下方辅助轮(9)之间设有夹紧装置(10),所述夹紧装置(10)的两端与第一支撑板(5)、第二支撑板(6)、第三支撑板(7)、第四支撑板(8)的底部的固定板固定连接,所述夹紧装置(10)用于托起轮胎;所述第一框架(1)包括第一活动副框架(102)、第一主框架(101),所述第一活动副框架(102)能够通过导向机构在第二框架(2)、第一主框架(101)之间移动,所述第一支撑板(5)与第一框架(1)的第一活动副框架(102)相连;所述第三框架(3)包括第三主框架(301)、第三活动副框架(302),所述第三活动副框架(302)能够通过导向机构在第三框架(3)、第四框架(4)之间移动,所述第三支撑板(7)与第三框架(3)的第三活动副框架(302)相连;所述第二框架(2)与第一主动轮组(12)相连,所述第三框架(3)与第二主动轮组(14)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携式移车装置,其特征在于:从右向左依次包括第一框架(1)、第二框架(2)、第三框架(3)、第四框架(4);所述第一框架(1)、第二框架(2)、第三框架(3)、第四框架(4)分别与一对第一支撑板(5)、一对第二支撑板(6)、一对第三支撑板(7)、一对第四支撑板(8)铰接;一对所述第一支撑板(5)、一对第二支撑板(6)、一对第三支撑板(7)、一对第四支撑板(8)分别设于第一框架(1)、第二框架(2)、第三框架(3)、第四框架(4)的前后两端,并且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框架(1)、第二框架(2)、第三框架(3)、第四框架(4)的前后两边旋转,所述第一支撑板(5)、一对第二支撑板(6)、一对第三支撑板(7)、一对第四支撑板(8)能够旋转至与第一框架(1)、第二框架(2)、第三框架(3)、第四框架(4)的前后两边贴合;所述第一支撑板(5)、第二支撑板(6)、第三支撑板(7)、第四支撑板(8)的两端底部均设有辅助轮(9),所述第一支撑板(5)、第二支撑板(6)、第三支撑板(7)、第四支撑板(8)下方辅助轮(9)之间设有夹紧装置(10),所述夹紧装置(10)的两端与第一支撑板(5)、第二支撑板(6)、第三支撑板(7)、第四支撑板(8)的底部的固定板固定连接,所述夹紧装置(10)用于托起轮胎;所述第一框架(1)包括第一活动副框架(102)、第一主框架(101),所述第一活动副框架(102)能够通过导向机构在第二框架(2)、第一主框架(101)之间移动,所述第一支撑板(5)与第一框架(1)的第一活动副框架(102)相连;所述第三框架(3)包括第三主框架(301)、第三活动副框架(302),所述第三活动副框架(302)能够通过导向机构在第三框架(3)、第四框架(4)之间移动,所述第三支撑板(7)与第三框架(3)的第三活动副框架(302)相连;所述第二框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井成,王小林,吴春荣,罗成,黄小芳,马小燕,
申请(专利权)人:南通美莱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