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砖茶蒸制专用的盛茶工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140022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21 02: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砖茶蒸制专用的盛茶工具,属于茶叶生产技术领域。本盛茶工具包括一茶盒,茶盒包括上端的入料开口和底部的下料开口,下料开口处由一遮板遮闭,遮板的中部通过一销轴转动连接在茶盒的底部的内壁上,茶盒的两个长度方向的内壁面呈与遮板旋转轨迹适配的曲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能够自动对茶盒进行清理等优点。

A special tea-holding tool for steaming brick tea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砖茶蒸制专用的盛茶工具
本技术属于茶叶生产
,涉及一种砖茶蒸制专用的盛茶工具。
技术介绍
砖茶为三层结构,上下两层为面茶,砖茶的面茶(上面茶、底面茶)选取精细的枝叶为原料,里茶(又称中间茶)选取粗糙的枝叶为原料。现有技术中,对三层茶叶进行装盒后同时蒸,为了达到中间茶的蒸茶要求,导致面茶蒸制时间过长,导致含水量高、茶叶原料过软,不利于后期的压制和烘干工序,因此,需要对面茶和里茶的不同茶叶原料选取不同蒸制度量,包括蒸制时间控制、蒸汽量的控制。况且,三层茶叶按照顺序堆叠完成后装入同一个茶盒内进行蒸制,由于上面茶离蒸汽发出位置较远,且有底面茶和中间茶的隔离,导致其蒸制效果达不到要求,而同样原料的底部茶却离蒸汽发出位置较近,蒸制过渡,位于底面茶和上面茶之间的中间茶需要较长的蒸制时间,为了防止底面茶受蒸汽时间太长而受损,中间茶又达不到蒸制要求,总而言之,按照现有的方式,三层茶叶蒸制效果不能够兼顾,影响砖茶质量和后续工序的进行。现有的蒸茶生产线采用长长的流水线方式,其占地面积较大,且工作人员对异常情况的监视和管理难度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砖茶蒸制专用的盛茶工具,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便于下料,且能够对茶盒内壁进行自动清理。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砖茶蒸制专用的盛茶工具,其特征在于,本盛茶工具包括一茶盒,所述茶盒包括上端的入料开口和底部的下料开口,所述下料开口处由一遮板遮闭,所述遮板的中部通过一销轴转动连接在茶盒的底部的内壁上,所述茶盒的两个长度方向的内壁面呈与遮板旋转轨迹适配的曲面。由于茶盒移动至下料口位置时,茶盒受到纵向气缸三的作用,长度方向的一侧先靠近下料口,尔后才全部进入输送带上表面,为了避免茶叶掉入输送带上,也能够使茶叶全部掉入下料口内,采用转动连接的遮板的方式,使遮板接近下料口时,受到茶叶重量和下料口的避让效果,遮板自动旋转一定角度,并打开茶盒底部开口,且遮板处于倾斜状态,能够顺畅的将茶盒内的全部茶叶掉入下料口内,而且,遮板的旋转能够对茶盒内的茶叶进行搅动和拨动,使受蒸汽作用而粘附在茶盒内壁上的茶叶也能够全部进入下料口,当茶盒再次循环后,其下料位置切换,由遮板向另一方向旋转而形成下料部位,这一结构能够很好的顺应蒸茶生产线,而且有利于避免茶叶粘附在茶盒上,提高了茶叶的下料精度,换而言之,该结构的茶盒具有自动清理茶盒内壁的功能。本蒸茶生产线具有占地面积小、操作区域集中、控制简单等优点,不仅能够对里茶和面茶进行单独蒸制,提高茶叶重量精度、提高茶叶蒸制效果,还能够降低人力监控难度和管理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本蒸茶生产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蒸茶生产线另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3是本蒸茶生产线中机架底部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蒸茶生产线中茶盒控制原理示意图。图5是茶盒处于未下料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茶盒处于下料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机架;2、走料面板;3、茶盒;31、入料开口;32、下料开口;33、遮板;34、销轴;41、横向外围导轨;42、纵向外围导轨;43、中间导轨;51、面茶走料通道;52、里茶走料通道;53、公共走料通道;54、回料通道;55、下料通道;6、下料口;7、输送带;81、纵向气缸一;82、纵向气缸二;83、横向气缸一;84、横向气缸二;85、纵向气缸三;91、面茶蒸箱;92、里茶蒸箱。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蒸茶生产线包括机架1,机架1上固定设置有平滑的走料面板2,面板上置有若干外廓为六面体的茶盒3,走料面板2的外廓处固定有两条相互平行的横向外围导轨41和两条相互平行的纵向外围导轨42,两条横向外围导轨41和两条纵向外围导轨42首尾相接围成一矩形护栏,走料面板2上还固定设置有两条平行于纵向外围导轨42的中间导轨43,其中一条中间导轨43和与之相邻的纵向外围导轨42之间形成面茶走料通道51,另一条中间导轨43和与之相邻的纵向外围导轨42之间形成里茶走料通道52,两条中间导轨43之间形成公共走料通道53,中间导轨43的一端和与之相邻的横向外围导轨41之间形成回料通道54,中间导轨43的另一端和与之相邻的横向导轨之间形成下料通道55;面茶走料通道51和里茶走料通道52的宽度与一个茶盒3的长度适配,回料通道54和下料通道55的宽度与一个茶盒3的宽度适配,走料面板2上的茶盒3个数比走料面板2上能够容置茶盒3的最大数量少一个;下料通道55与公共走料通道53相接处的走料面板2上开设有下料口6,下料通道55处的走料面板2上开设有一避让槽,避让槽内设置有与下料通道55平行的输送带7;机架1上设置有能够推动位于面茶走料通道51与下料通道55交接处的茶盒3在面茶走料通道51内滑动的纵向气缸一81;机架1上设置有能够推动位于里茶走料通道52与下料通道55交接处的茶盒3在里茶走料通道52内滑动的纵向气缸二82;机架1上设置有能够推动位于面茶走料通道51与回料通道54交接处的茶盒3在回料通道54内滑动的横向气缸一83;机架1上设置有能够推动位于里茶走料通道52与回料通道54交接处的茶盒3在回料通道54内滑动的横向气缸二84;机架1上设置有能够推动位于公共走料通道53与回料通道54交接处的茶盒3在公共走料通道53内滑动的纵向气缸三85;机架1上设置有位于走料面板2下方、且正对面茶走料通道51的面茶蒸箱91,机架1上设置有位于走料面板2下方、且正对里茶走料通道52的里茶蒸箱92;与面茶蒸箱91对应的走料面板2上和与里茶蒸箱92对应的走料面板2上均开设有若干通气孔。蒸茶过程中的控制方法如下:通过控制纵向气缸一81、纵向气缸三85、横向气缸一83、输送带7向面茶走料通道51的方向移动,使用于盛装面茶的茶盒3在面茶走料通道51和公共走料通道53内循环,通过控制纵向气缸二82、纵向气缸三85、横向气缸二84、输送带7向里茶走料通道52的方向移动,使用于盛装里茶的茶盒3在里茶走料通道52和公共走料通道53内循环;茶叶的下料规律为:面茶、里茶、面茶、面茶、里茶、面茶……。在下料通道55与面茶走料通道51相接处的茶盒3上方设置面茶下料斗,载有面茶的茶盒3经过纵向气缸一81推动能够在面茶走料通道51内移动,并受面茶蒸箱91的蒸制;在下料通道55与里茶走料通道52相接处的茶盒3上方设置里茶下料斗,载有里茶的茶盒3经过纵向气缸二82推动能够在里茶走料通道52内移动,并受里茶蒸箱92的蒸制;位于回料通道54和面茶走料通道51相接处的载有面茶的茶盒3受到横向气缸一83的作用进入公共走料通道53,与此同时,输送带7正转,使原本位于下料口6出的茶盒3运行至面茶走料通道51内,同时,纵向气缸三85作用在蒸制好面茶的茶盒3上,使其进入公共走料通道53,靠近下料口6出的茶盒3下料,如此循环,里茶的入料、下料和载有里茶的茶盒3的移动方式同理。通过纵向气缸一81、纵向气缸二82、纵向气缸三85、横向气缸一83、横向气缸二84和输送带7的正转或反转,实现茶盒3规律入料、下料和在对应的通道内移动,使公共走料通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砖茶蒸制专用的盛茶工具,其特征在于,本盛茶工具包括一茶盒(3),所述茶盒(3)包括上端的入料开口(31)和底部的下料开口(32),所述下料开口(32)处由一遮板(33)遮闭,所述遮板(33)的中部通过一销轴(34)转动连接在茶盒(3)的底部的内壁上,所述茶盒(3)的两个长度方向的内壁面呈与遮板(33)旋转轨迹适配的曲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砖茶蒸制专用的盛茶工具,其特征在于,本盛茶工具包括一茶盒(3),所述茶盒(3)包括上端的入料开口(31)和底部的下料开口(32),所述下料开口(32)处由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建权王志斌周国鹏常根生吴超徐超胡侃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科技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