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系涉及一种固定刹车胶体结构,其包括一刹车胶体,固定元件、调整螺栓和半圆垫圈。该调整螺栓穿设于刹车块和固定元件之间,而该调整螺栓之轴杆从固定元件伸出,而将刹车胶体旋装于刹车臂上。藉由调整螺栓与刹车胶体接触面曲度之设计,使得刹车胶体与刹车臂之间,不因彼此相对角度之改变而失去卡合之紧密性,进而可增加行车安全。(*该技术在199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固定装置,尤指一种可将刹车胶体固定于刹车臂上的固定装置,其藉由调整螺栓头端之凸面和其接触面之间的曲面关系,可使调整螺栓调整任何角度之后,乃能彼此紧密的卡合。以往,刹车胶体乃以硬质塑胶所制成,且与螺栓一体成型而固定于刹车臂之上,以达到脚踏刹车之功能。因此,该刹车胶体以固定方向地与车轮缘接触。很明显地,当刹车胶体经过长时间使用后会变形,且其与车轮缘间之角将改变,进而降低刹车之效率和准确性。因此,精于此艺之人乃改良旧式的刹车胶体结构,如图一所示,于刹车臂(6)之两侧各插入一垫环(91)和垫圈(92),藉由垫环(91)垫圈、(92)和螺栓(81)间之空隙,刹车胶体可稍微地调整其方位。但此种固定刹车胶体之结构,仍有缺点存在,如于调整刹车胶体前,须先拆下螺帽(7),待调整之后,再锁上螺帽(7),但于调整刹车胶体时,将产生垫环(91)和垫圈(92)之移动,无法将刹车胶体调整至所欲之方位,而失去刹车之准确性。为了避免上述固定刹车胶体结构所造成之缺失,本技术之主要目的,乃提供一种固定刹车胶体之结构,其藉由调整螺栓之头端凸面与接触面间之曲面关系,进而该调整螺栓可以任何角度与刹车胶体紧密卡合。关于本技术之目的,特征及功效,为使能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兹就其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述明如后第1图为惯常使用的固定刹车胶体结构之示意图。第2图为本技术固定刹车胶体结构之第一实施例之分解图。第3图为本技术固定刹车胶体结构之第一实施例的剖面示图。第4图为本技术固定刹车胶体结构之第一实施例中,将刹车胶体固定于刹车臂上之立体外观图。第5图为本技术固定刹车胶体结构之第一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的剖示图,为当调整螺栓以不同角度与胶体接触之情形。第6图为本技术固定刹车胶体结构之第二实施例之分解图。第7图为本技术固定刹车胶体结构之第二实施例之剖面示图。第8图为本技术固定刹车胶体结构之第二实施例中,将刹车胶体固定于刹车臂上之立体外观图。第9图为本技术固定刹车胶体结构之第二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剖示图,为当调整螺栓以不同角度与胶体接触之情形。首先请参阅图2所示,本技术固定刹车胶体结构之第一实施例其中包括一船形之刹车胶体(1),接触板(2),固定元件(3),调整螺栓(4)和半圆垫圈(5)。于该刹车胶体(1)之外侧乃设有数道凹槽(11)以增加刹车时之摩擦力。该接触板(2)中间为一凹下之板体(21),于两端各有一弯曲之卡制元件(22),由于其弯曲之结果,形成一卡制空间(23),该调整螺栓(4)由一头端(41),轴杆(43)和螺纹端(45)所构成,且于轴杆(43)上有相对两个平面(44)形成。该固定元件(3)之形状与胶体(1)相似,且可置于刹车胶体(1)内。并且该固定元件(3)有一中心圆孔(31),在相对于圆孔(31)之两侧,各有一凸柱(34)凸起,用以与接触板(2)之卡制元件(22)卡合,该半圆垫圈(5)之一侧形成一圆形凸面(52),另一侧为锯齿状(53)以曾加摩擦力,中间有一开口(51),其形状与调整螺栓(4)之轴杆(43)部分相同,因此可防止调整螺栓(2)和半圆垫圈(5)间之相对转动。由于接触板(2)和固定元件(3)之卡合,可使调整螺栓(4)插设于其间,再将此组合置入刹车胶体间,则可使牢固地将上述组合置于其中,接著再将半圆垫圈(5)套于轴杆(43)之上,藉着螺帽(7)之栓锁,可将刹车胶体(1)固定于刹车臂(6)上,即如图3和4所示。再配合图5所示,当调整螺栓(4)调整一定角度之后,因调整螺栓(4)头端(41)之凸面(46)之曲度较接触板(2)之凹下板体(21)曲度大之故,可使调整螺栓(4)虽调整一定角度之后,仍可紧密地使刹车胶体(1)和固定元件(3)彼此卡合,不致产生刹车胶体(1)和车轮缘间失去紧密的接触,而造成刹车失控。请参阅第6图,其乃本技术之第二实施例示图。该固定刹车胶体结构包括刹车胶体(1′),固定元件(3′),调整螺栓(4)和半圆垫圈(5),其中该调整螺栓(4)和半圆垫圈(5)与上述实施例中者相同,在此故不陈述。于本实施例中之刹车胶体(1′)上,形成有数道凹槽(11′),而一圆形承接凹槽(12)亦形成于刹车胶体(1′)上,而于两侧则各有一横向凹槽(14)。该调整螺栓(4)之头端(41)凸面(46)恰可与刹车胶体(1′)上之承接凹槽(12)接触,而该轴杆(43)可穿过固定元件(3′)中之圆孔(33′),进而穿过半圆垫圈之开口(51),再藉由螺帽(7)而将刹车胶体(1′)固定于刹车臂(6)之上(如图7和8所示),而固定元件(3′)之两端,各有一夹片(31′)并在侧边处有一侧边片(32′),可紧夹于刹车胶体(1′)上之凹槽(14)处,而使刹车胶体(1′)和固定元件(3′)彼此紧密结合。请再参阅图7和9所示,上述各元件组合之后,如图所示,该承接凹槽(12)之曲度较调整螺栓(4)头端(41)之凸面(46)要小,而固定元件(3′)之圆孔(33′)之缘端的曲度恰可配合调整螺栓(4)头端(41)之凹面(42),并且固定元件(3′)之圆孔(33′)的缘端(35′)的曲度恰可配合半圆垫圈(5)的凸面(52),使当调整该调整螺栓(4)一定角度之后,藉由彼此间曲面的关系,该刹车胶体(1′)仍可很紧密地固定于刹车臂(6)之上,可增加刹车时之灵敏性。而当欲改变本技术之刹车胶体(1)或(1′)之方位时,仅须解下螺帽(7)即可,待调整以后,再将螺帽(7)旋上,且于旋螺帽期间,不会产生如惯常用的刹车体那样又再移动的缺点。本技术之固定刹车胶体的结构组件,不但使用方便,而且具有行车时之安全性,诚已符合技术专利之具有产业上利用价值的要求,故依法提出申请。权利要求1.一种固定刹车胶体结构,由为一整体的刹车体和螺栓,分别插入刹车臂两侧的垫环和垫圈,以及螺帽组成,其特征是该固定刹车胶体结构,包括一刹车胶体,固定元件、调整螺栓和半圆垫圈,于胶体之外部,设有数道凹槽,该调整螺栓包括一头端,轴杆和螺纹端,于轴杆上有两平面形成,该半圆垫圈有一凸面,另一面为一锯齿状,及有一开口,其形状与轴杆相同,具有两个相对平直的面,该固定元件与刹车胶体卡合,螺栓头端之凸面可于固定元件上所形成之凹面可调整地互相接触。2.依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之固定刹车体结构,其特征是该刹车胶体大致上为矩形,且于其两端各形成一道横向之凹槽以与固定元件上之两夹片互相夹合,而该固定元件并设有一侧边片和一个以供调整螺栓之轴杆凸伸出的孔,于刹车胶体上形成有一圆形承接凹槽,以承接调整螺栓之头端凸面,该凹槽之曲度较螺栓之头端凸面曲度小,而固定元件之孔的边缘之曲度与螺栓头端底面曲度相同,调整螺栓之头端与刹车胶体之承接之间可调整任何角度地彼此紧密接触。3.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之固定刹车胶体结构,其特征是该刹车胶体为一船形,而该固定元件之形状相似于该刹车胶体,且可置入刹车胶体之中,调整螺栓于其间定位,另于刹车胶体与调整螺栓之头端间,置入一接触板,于该接触板之两侧,各有一弯曲之卡制元件,可与凸伸于固定元件之凸柱彼此卡合,接触板,固定元件和调整螺栓之头端可很牢固地置于刹车胶体之内,接触板与调整螺栓头端间为曲面,调整螺栓与接触板之间可调整任何相对角度地紧密卡合。专利摘要本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固定刹车胶体结构,由为一整体的刹车和螺栓,分别插入刹车臂两侧的垫环和垫圈,以及螺帽组成,其特征是:该固定刹车胶体结构,包括一刹车胶体,固定元件、调整螺栓和半圈垫圈,于胶体之外部,设有数道凹槽,该调整螺栓包括一头端,轴杆和螺纹端,于轴杆上有两平面形成,该半圆垫圈有一凸面,另一面为一锯齿状,及有一开口,其形状与轴杆相同,具有两个相对平直的面,该固定元件与刹车胶体卡合,螺栓头端之凸面可于固定元件上所形成之凹面可调整地互相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仲秋,
申请(专利权)人:张仲秋,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