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合发酵培养丁酸梭菌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2129606 阅读:1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8 06:0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混合发酵培养丁酸梭菌的方法,属于微生物培养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丁酸梭菌、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和乳酸菌的单菌培养液混合进行混合培养;所述混合培养的温度为29℃,所述混合培养的pH值为6.4~6.8,所述混合培养的时间为16~20h,所述混合培养的转速为150~170rpm;所述丁酸梭菌、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和乳酸菌混合的数量比例为1:1:3:1。所述方法操作简单,培养获得的丁酸梭菌的生物量显著提高,生物活性也大大提升。

A Method for Culture of Clostridium butyricum by Mixed Ferment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混合发酵培养丁酸梭菌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微生物培养
,尤其涉及一种混合发酵培养丁酸梭菌的方法。
技术介绍
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人类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日渐凸显的环保和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早前受养殖业、饲料业所热捧的抗生素正逐步被更为绿色、安全的微生态制剂所替代。丁酸梭菌作为新型微生态制剂大家族中的一员,无论是对养殖业还是其他相关产业均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丁酸梭菌是一种存在于人类和动物肠道中的非常住、产芽孢益生菌,亦广泛分布在树叶、土壤、奶酪以及天然酸奶中,具有耐热(80℃、30min的热处理下不会失活)、耐酸(在体内可以耐受胃液、胆汁酸和消化液的作用)和耐多种抗生素(仅对万古霉素、四环素等少数抗生素敏感)的生物学特性。丁酸梭菌还能够调节肠道的微生态平衡,早在1999年,赵熙等就发现丁酸梭菌具有增殖肠道内有益菌并抑制有害菌的作用。在对提高养殖业产能和饲料利用率、增强饲养畜禽免疫力以及治疗动物因大肠杆菌等有害菌所引起的腹泻等方面上,丁酸梭菌均有显著的效果。丁酸梭菌在体外室温下能长期保存,但难以纯培养,从而导致其发酵生物量普遍不高。而混合培养则能产生优于细菌纯培养时的效果,能显著提高菌株的生理代谢功能、对有害菌的拮抗作用以及生物产量。目前对丁酸梭菌混合发酵培养的研究较少,培养所获得的生物产量也无显著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合发酵培养丁酸梭菌的方法,所述方法操作简单,培养获得的丁酸梭菌的生物量显著提高,生物活性也大大提升。为了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混合发酵培养丁酸梭菌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丁酸梭菌、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和乳酸菌的单菌培养液混合进行混合培养;所述混合培养的温度为29℃,所述混合培养的pH值为6.4~6.8,所述混合培养的时间为16~20h,所述混合培养的转速为150~170rpm;所述丁酸梭菌的单菌培养液中丁酸梭菌的活菌浓度为(5~7)×107CFU/mL,所述枯草芽孢杆菌的单菌培养液中枯草芽孢杆菌的活菌浓度为(1.5~2.5)×107CFU/mL,所述酵母菌的单菌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活菌浓度(0.5~1.5)×108CFU/mL,所述乳酸菌的单菌培养液中乳酸菌的活菌浓度为(0.5~1.5)×108CFU/mL;所述丁酸梭菌、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和乳酸菌单菌培养液混合的体积比例为1:1:3:1。优选的,所述混合培养的pH值为6.5。优选的,所述混合培养的转速为160rpm。优选的,所述丁酸梭菌的单菌培养液中丁酸梭菌的活菌浓度为(5.9~6.2)×107CFU/mL。优选的,所述枯草芽孢杆菌的单菌培养液中枯草芽孢杆菌的活菌浓度为(1.9~2.1)×107CFU/mL。优选的,所述酵母菌的单菌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活菌浓度(0.9~1.1)×108CFU/mL。优选的,所述乳酸菌的单菌培养液中乳酸菌的活菌浓度为(0.8~1.2)×108CFU/mL。优选的,分别将所述丁酸梭菌、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和乳酸菌进行单独培养获得丁酸梭菌、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和乳酸菌的单菌培养液;所述单独培养的温度为28℃,所述单独培养的时间为20~28h,所述单独培养的转速为150~170rpm。优选的,所述混合培养的培养基以1L计,包括以下组分:葡萄糖20g、蛋白胨30g、酵母粉20g、K2HPO40.5g、MgSO4·7H2O0.5g、轻质CaCO31g、MnSO4·H2O0.02g和余量的水。优选的,所述培养基的pH值为7.0~7.4。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混合发酵培养丁酸梭菌的方法,通过将所述丁酸梭菌、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和乳酸菌混合培养,控制丁酸梭菌、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和乳酸菌的菌浓度和混合比例、混合培养的温度、pH值等参数,使得所述丁酸梭菌的生物量有显著的提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方法操作简单、节约资源、无危害,培养获得的丁酸梭菌的生物活性也有较大提高,本专利技术所述方法能够创造较大的经济价值。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混合发酵培养丁酸梭菌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丁酸梭菌、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和乳酸菌的单菌培养液混合进行混合培养;所述混合培养的温度为29℃,所述混合培养的pH值为6.4~6.8,所述混合培养的时间为16~20h,所述混合培养的转速为150~170rpm;所述丁酸梭菌的单菌培养液中丁酸梭菌的活菌浓度为(5~7)×107CFU/mL,所述枯草芽孢杆菌的单菌培养液中枯草芽孢杆菌的活菌浓度为(1.5~2.5)×107CFU/mL,所述酵母菌的单菌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活菌浓度(0.5~1.5)×108CFU/mL,所述乳酸菌的单菌培养液中乳酸菌的活菌浓度为(0.5~1.5)×108CFU/mL;所述丁酸梭菌、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和乳酸菌单菌培养液混合的体积比例为1:1:3:1。本专利技术首先分别对丁酸梭菌、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和乳酸菌进行单独培养。本专利技术对所述单菌培养的方法和步骤没有特殊要求,采用本领域常规的方法和步骤即可。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单独培养的温度优选为28℃,所述单独培养的时间优选为20~28h,更优选为24h,所述单独培养的转速优选为150~170rpm,更优选为160rpm。在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过程中,分别将所述丁酸梭菌、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和乳酸菌接种于灭菌后的液体培养基中进行培养获得单菌培养液。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丁酸梭菌的单菌培养液中丁酸梭菌的活菌浓度优选为(5.9~6.2)×107CFU/mL,更优选为6.1×107CFU/mL;所述枯草芽孢杆菌的单菌培养液中枯草芽孢杆菌的活菌浓度优选为(1.9~2.1)×107CFU/mL,更优选为2.0×107CFU/mL;所述酵母菌的单菌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活菌浓度优选为(0.9~1.1)×108CFU/mL,更优选为1.0×108CFU/mL;所述乳酸菌的单菌培养液中乳酸菌的活菌浓度优选为(0.8~1.2)×108CFU/mL,更优选为1.0×108CFU/mL.本专利技术在获得所述单菌培养液后,单菌培养液混合进行混合培养。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丁酸梭菌、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和乳酸菌混合的数量比例为1:1:3:1,所述混合培养的温度为29℃,所述混合培养的pH值为6.4~6.8,优选为6.5;所述混合培养的时间优选为16~20h,更优选为18h,所述混合培养的转速为150~170rpm,优选为160rpm;所述混合培养的培养基以1L计,优选的包括以下组分:葡萄糖20g、蛋白胨30g、酵母粉20g、K2HPO40.5g、MgSO4·7H2O0.5g、轻质CaCO31g、MnSO4·H2O0.02g和余量的水,所述混合培养的培养基的pH值优选为7.0~7.4,更优选为7.2。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但是不能把它们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定。实施例1混合培养的培养基以1L计,包括以下组分:葡萄糖20g、蛋白胨30g、酵母粉20g、K2HPO40.5g、MgSO4·7H2O0.5g、轻质CaCO31g、MnSO4·H2O0.02g和余量的蒸馏水,所述混合培养的培养基的pH值为7.2。丁酸梭菌单独培养采用的培养基为混合培养的培养基,组成如上。枯草芽孢杆菌单独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混合发酵培养丁酸梭菌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丁酸梭菌、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和乳酸菌的单菌培养液混合进行混合培养;所述混合培养的温度为29℃,所述混合培养的pH值为6.4~6.8,所述混合培养的时间为16~20h,所述混合培养的转速为150~170rpm;所述丁酸梭菌的单菌培养液中丁酸梭菌的活菌浓度为(5~7)×1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合发酵培养丁酸梭菌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丁酸梭菌、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和乳酸菌的单菌培养液混合进行混合培养;所述混合培养的温度为29℃,所述混合培养的pH值为6.4~6.8,所述混合培养的时间为16~20h,所述混合培养的转速为150~170rpm;所述丁酸梭菌的单菌培养液中丁酸梭菌的活菌浓度为(5~7)×107CFU/mL,所述枯草芽孢杆菌的单菌培养液中枯草芽孢杆菌的活菌浓度为(1.5~2.5)×107CFU/mL,所述酵母菌的单菌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活菌浓度(0.5~1.5)×108CFU/mL,所述乳酸菌的单菌培养液中乳酸菌的活菌浓度为(0.5~1.5)×108CFU/mL;所述丁酸梭菌、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和乳酸菌单菌培养液混合的体积比例为1:1:3: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培养的pH值为6.5。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培养的转速为160rp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丁酸梭菌的单菌培养液中丁酸梭菌的活菌浓度为(5.9~6.2)×107CFU/mL。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学锋姜宗然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昶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