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后部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125991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8 04:3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课题为提供一种车辆后部构造,其即使在碰撞载荷偏向单侧后侧车架的输入的情况下也能够高效地吸收碰撞能量。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车辆后部构造(S)的特征在于,包括在车身(10)的后部左右设有一对的后侧车架(2)、和在所述后侧车架(2)彼此之间设置的车载部件(燃料箱32、电池33),所述后侧车架(2)具有相对于所述车载部件在车宽方向上并列的保护部(22a)和与所述车载部件相比向后方延伸的后延部(22b),在所述后延部(22b)的分别远离前端和后端的位置,设有使所述后延部(22b)彼此连结的横梁(第3横梁5)。

Vehicle rear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后部构造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后部构造。
技术介绍
以往,已知一种在车身后部两侧配置的后侧车架彼此之间配置有车辆驱动用电池的车辆后部构造(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车辆后部构造的后侧车架内以沿前后方向(长尺寸方向)的方式配置有加强部件。在后侧车架内延伸的该加强部件的后端截止在与电池的后端对应的位置。也就是说,该后侧车架在该加强部件的作用下,以电池的后端位置为界,其前部的强度高于后部。根据这种车辆后部构造,在车辆后碰撞时,后侧车架的后部与前部相比优先压溃而吸收碰撞能量,并且后侧车架的前部抵抗碰撞载荷以保护电池。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9620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在以往的车辆后部构造(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中,存在碰撞位置向车宽方向(左右方向)中的某一方偏移,碰撞载荷偏向该一方的后侧车架输入的情况。若由于像这样碰撞载荷偏移输入而仅一侧的后侧车架发生变形,则存在以往的车辆后部构造无法高效地吸收碰撞能量的情况。因此,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碰撞载荷偏向单侧后侧车架输入的情况下也能够高效地吸收碰撞能量的车辆后部构造。解决所述课题的车辆后部构造的特征在于,包括:后侧车架,其在车身的左右设有一对;以及车载部件,其设置在所述后侧车架彼此之间,所述后侧车架包括相对于所述车载部件在车宽方向上并列的保护部,和与所述车载部件相比向后方延伸的后延部,在所述后延部的分别远离前端和后端的位置设有使所述后延部彼此连结的横梁。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辆后部构造,即使在碰撞载荷偏向单侧后侧车架的输入的情况下,也能够高效地吸收碰撞能量。附图说明图1是具有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车辆后部构造的车身的仰视图。图2是具有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车辆后部构造的车身的左侧视图。图3是图1的后部局部放大图。图4是从图3的箭头IV方向观察的车身的局部放大后视图。图5是图1的V-V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下纵梁2后侧车架3第1横梁4第2横梁5第3横梁6前侧底板7中底板8后底板10车身11下纵梁内部件12加强部件13脆弱部14外伸叉架17外伸叉架加强部17a隔板18支承托架19连结部件20后面板21倾斜部22前后部22a保护部22b后延部23连接部25保险杠横梁延伸部26后保险杠31后车轮拱罩32燃料箱(车载部件)33电池(车载部件)S车辆后部构造具体实施方式参照适当的附图,对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方式(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后部构造进行详细说明。以下以应用于搭载驱动装置用电池的例如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等的车辆后部构造为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具体说明。图1是具有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后部构造S的车身10的仰视图,图2是左侧视图。在以下的说明中,上下前后左右的方向与从落座于车辆的驾驶者观察的上下前后左右的方向一致。并且,左右方向与车宽方向一致。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后部构造S包括:下纵梁1,其分别在车身10的两侧沿前后方向延伸;后侧车架2,其从下纵梁1的后端部进一步向后方延伸;第1横梁3,其使后述的下纵梁内部件11的后部11b彼此连结;第2横梁4,其使后侧车架2的后述的倾斜部21彼此连结;以及第3横梁5,其使后侧车架2的后述的后延部22b彼此连结。另外,该车辆后部构造S在后侧车架2彼此之间具有作为车载部件的燃料箱32和驱动装置用的电池33。<下纵梁>下纵梁1(参照图1)包括下纵梁内部件11(参照图1)和未图示的在该下纵梁内部件11的车宽方向外侧配置的下纵梁外部件。下纵梁内部件11在剖视观察时呈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张开的帽形状,下纵梁外部件(图示省略)在剖视观察时呈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张开的帽形状。下纵梁内部件11与下纵梁外部件(图示省略)利用焊接等使彼此的与帽形状帽沿相当的凸缘相互接合,从而使彼此的与帽形状帽冠部相当的鼓出部相互成为一体而形成闭合截面。下纵梁内部件11包括:后部11b,在其上架设第1横梁3;以及下纵梁内部件主体11a,其占据下纵梁内部件11的除了该后部11b以外的前后方向的大部分。在图1中,附图标记6为与第1横梁3相比在前侧配置于下纵梁内部件11彼此之间的前侧底板。另外,在第1横梁3的后侧配置有后述的中底板7。并且,本实施方式中的第1横梁3由以剖视观察时横跨前侧底板6和中底板7的方式弯曲的板体形成,在该前侧底板6和中底板7之间形成闭合截面。另外,第1横梁3的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两端分别与下纵梁内部件11(后部11b)的车宽方向内侧连接。如图2所示,下纵梁内部件主体11a的后端部一部分重叠于下纵梁内部件11的后部11b的前端部的车宽方向外侧,并利用焊接等接合为一体。另外,在下纵梁内部件11的帽形状帽冠部中的上方角部,从下纵梁内部件主体11a到下纵梁内部件11的后部11b配置有加强部件12。并且,下纵梁内部件11的后部11b侧的加强部件12配置在该后部11b的车宽方向外侧,利用焊接等与该后部11b接合。另外,下纵梁内部件主体11a侧的加强部件12如图2中的隐藏线(虚线)所示,配置在该下纵梁内部件主体11a的车宽方向内侧,利用焊接等与该下纵梁内部件主体11a接合。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加强部件12设想前后方向较长的等边角钢(角钢)。并且,等边角钢(角钢)中的外角侧的角部定位在下纵梁内部件11的后部11b中的帽形状帽冠部的内侧角拐角部。另外,等边角钢(角钢)中的内角侧的角部定位在下纵梁内部件主体11a的帽形状帽冠部的外侧角拐角部。这种加强部件12的后端在图2所示的车身10的侧视观察时,与第1横梁3(图2中以隐藏线表示)相比位于前方。并且,在下纵梁内部件11的后部11b处,与第1横梁3相比在前侧且在没有加强部件12的部分形成后述的下纵梁1的脆弱部13。<后侧车架>本实施方式的后侧车架2(参照图1)设想沿车身10(参照图1)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具有大致矩形闭合截面的部件。如图2所示,后侧车架2包括:前后部22,其从车身10的后部起沿前后方向延伸;以及倾斜部21,其从该前后部22的前部起朝向下纵梁1的后部并向下(斜前下方)延伸。在图2中,附图标记23是倾斜部21与前后部22接合的接合部。首先说明倾斜部21。如图1所示,倾斜部21的前部与下纵梁内部件11的后部11b连接。另外,倾斜部21在车身10的仰视观察时沿后车轮拱罩31的车宽方向内侧弯曲向向后延伸的后部与前后部22的前部连接。另外,在倾斜部21的后部彼此之间,如前所述架设有第2横梁4。并且,在第1横梁3与第2横梁4之间,下纵梁内部件11的后部11b和后侧车架2的倾斜部21沿前后方向延伸。在该后部11b和倾斜部21的车宽方向内侧配置有中底板7。另外,在第2横梁4的后侧配置有后述的后底板8。并且,本实施方式的第2横梁4由以剖视观察时横跨中底板7和后底板8的方式弯曲的板体形成,在该中底板7和后底板8之间形成闭合截面。另外,第2横梁4的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两端分别与倾斜部21的车宽方向内侧连接。本实施方式的中底板7如图2所示,以向上鼓出的方式形成。通过该鼓出,在中底板7的下表面侧形成以下说明的燃料箱32(参照图1)的收纳空间。顺带一提,本实施方式的燃料箱32设想树脂成形品。该燃料箱32借助凸缘32b和杆状的箱支承部件32d,分别利用螺栓紧固于第1横梁3和第2横梁4,其中,该凸缘32b与箱主体32a一体成形,该杆状的箱支承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后侧车架,其在车身的后部左右设有一对;以及车载部件,其设置在所述后侧车架彼此之间,所述后侧车架包括:保护部,其相对于所述车载部件在车宽方向上并列;以及后延部,其与所述车载部件相比向后方延伸,在所述后延部的分别远离前端和后端的位置设有使所述后延部彼此连结的横梁。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3.09 JP 2018-0433981.一种车辆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后侧车架,其在车身的后部左右设有一对;以及车载部件,其设置在所述后侧车架彼此之间,所述后侧车架包括:保护部,其相对于所述车载部件在车宽方向上并列;以及后延部,其与所述车载部件相比向后方延伸,在所述后延部的分别远离前端和后端的位置设有使所述后延部彼此连结的横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使所述后延部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彼此连结。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外伸叉架,其从所述后侧车架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以及外伸叉架加强部,其设置在所述外伸叉架的前后方向的一部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立肋正章原田淳也熊谷信治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