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换挡操纵机构及变速器,涉及变速器技术领域。该换挡操纵机构包括换挡轴、上换挡指、回位弹簧以及下换挡指。下换挡指、回位弹簧以及上换挡指依次套设于换挡轴,上换挡指和下换挡指分别与换挡轴固定连接,回位弹簧通过挡片与上换挡指抵接,下换挡指包括限位部。上换挡指包括换挡M头和换挡球头,换挡轴转动,能够同时使换挡M头与变速器的弹性定位柱配合,换挡球头与变速器的拨叉组件配合,限位部与变速器的限位销配合限位。该换挡操纵机构设计巧妙、合理,结构简单,减小了换挡操纵机构的轴向尺寸,有利于变速器的轻量化和变速器内部零部件的空间布置,实现换挡操纵机构的硬限位,提高了换挡精度。
Shift control mechanism and transmiss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挡操纵机构及变速器
本技术涉及变速器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换挡操纵机构及变速器。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进步,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车辆性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车辆的动力性、经济型、舒适性等。目前手动六速变速器的操纵机构中,由于换挡操纵机构的轴向长度较长,换挡操纵机构中上换挡指的加工难度较大,从而不利于轻量化以及变速器内部零部件的空间布置,可能会引起整车挡杆抖动或摆动,从而降低车辆舒适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挡操纵机构,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减少了换挡操纵机构的轴向长度,有利于整车的轻量化设计,便于变速器内部零部件的空间布置,实现档杆硬限位,提高车辆舒适性。本技术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基于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挡操纵机构,包括换挡轴、上换挡指、回位弹簧以及下换挡指;所述下换挡指、所述回位弹簧以及所述上换挡指依次套设于所述换挡轴,所述上换挡指和所述下换挡指分别与所述换挡轴固定连接,所述回位弹簧通过挡片与所述上换挡指抵接,所述下换挡指包括限位部;所述上换挡指包括换挡M头和换挡球头,所述换挡轴转动,能够同时使所述换挡M头与变速器的弹性定位柱配合,所述换挡球头与变速器的拨叉组件配合,所述限位部与变速器的限位销配合限位。另外,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换挡操纵机构,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在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上换挡指还包括固定本体,所述固定本体开设有与所述换挡轴匹配的通孔,所述固定本体套设于所述换挡轴且与所述换挡轴固定连接,所述换挡M头位于所述固定本体的一侧,所述换挡球头位于所述固定本体的另一侧。在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换挡M头背离所述固定本体的一侧设置有配合面,沿所述固定本体的圆周方向,所述配合面依次包括第一导滑面、定位面以及第二导滑面,所述定位面为凹陷状结构,所述第一导滑面和所述第二导滑面分别位于所述定位面的两侧,且所述第一导滑面的倾斜方向和所述第二导滑面的倾斜方向相反。在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换挡球头包括第二连接部和球头部,所述球头部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固定本体固定连接,所述球头部用于和变速器的拨叉组件配合。在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本体的侧壁设置有弹性销,所述换挡轴开设有固定孔,所述弹性销与所述固定孔过盈配合,通过锁固件将所述弹性销和所述固定本体固定,使所述固定本体与所述换挡轴间隙配合。在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本体、所述换挡M头以及所述换挡球头一体成型。在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下换挡指开设有与所述换挡轴配合的贯通孔,所述限位部位于所述下换挡指的侧壁且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用于和变速器的限位销配合限位;所述换挡轴带动所述下换挡指转动,能够使所述限位槽相对于限位销转动预设角度。在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预设角度小于或者等于34.4°。在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换挡操纵机构还包括上互锁板和下互锁板,所述上互锁板和所述下互锁板均套设于所述换挡轴,且所述上互锁板与所述上换挡指配合,所述下互锁板与所述下换挡指配合,所述上互锁板和所述下互锁板能够与变速器中的拨叉组件配合,所述回位弹簧的一端卡设于所述换挡轴,另一端抵接于所述上互锁板。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变速器,包括换挡操纵机构。本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设计巧妙、合理,结构简单,将换挡M头与换挡球头集成设计在上换挡指上,回位弹簧位于上换挡指和下换挡指之间,减小了换挡操纵机构的轴向尺寸,有利于变速器的轻量化和变速器内部零部件的空间布置,下换挡指上设计有限位部,实现换挡操纵机构的硬限位,提高了换挡精度,防止整车档杆抖动或者摆动,提高车辆的舒适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换挡操纵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上换挡指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下换挡指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实施例1提供的换挡操纵机构的限位原理图;图5为图1的分解示意图;图6为实施例2提供的变速器内部部分结构的示意图。图标:100-换挡操纵机构;10-换挡轴;13-上换挡指;132-换挡M头;135-换挡球头;137-固定本体;142-第一导滑面;145-定位面;147-第二导滑面;16-下换挡指;162-限位部;164-预设角度;172-上互锁板;175-下互锁板;18-回位弹簧;20-弹性定位柱;21-限位销;22-变速器壳体;23-限位台阶;24-卡圈;25-挡片。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技术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实施例1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换挡操纵机构1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换挡操纵机构100包括换挡轴10、上换挡指13、回位弹簧18、下换挡指16以及互锁板组件,其中,下换挡指16、回位弹簧18、上换挡指13以及互锁板组件依次套设于换挡轴10上,且上换挡指13和下换挡指16分别与换挡轴10固定连接,通过换挡轴10的转动,带动上换挡指13和下换挡指16的转动,互锁板组件与上换挡指13配合,其仅可以沿换挡轴10的轴线方向运动,不能转动,回位弹簧18的一端卡设在换挡轴10上,另一端与上换挡指13抵接。在本实施例中,将换挡M头132与现有上换挡指13集成设计,并将现有上换挡指13上的换挡导向王字槽分离出来单独设计,使得本实施例中的上换挡指13容易加工,降低了生产制造的难度,同时有效减小换挡操纵机构100中换挡轴10的长度,有利于变速器的轻量化设计以及变速器内部零部件的空间布置。下面对该换挡操纵机构100的各个部件的具体结构和相互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详细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挡操纵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换挡轴、上换挡指、回位弹簧以及下换挡指;所述下换挡指、所述回位弹簧以及所述上换挡指依次套设于所述换挡轴,所述上换挡指和所述下换挡指分别与所述换挡轴固定连接,所述回位弹簧通过挡片与所述上换挡指抵接,所述下换挡指包括限位部;所述上换挡指包括换挡M头和换挡球头,所述换挡轴转动,能够同时使所述换挡M头与变速器的弹性定位柱配合,所述换挡球头与变速器的拨叉组件配合,所述限位部与变速器的限位销配合限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挡操纵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换挡轴、上换挡指、回位弹簧以及下换挡指;所述下换挡指、所述回位弹簧以及所述上换挡指依次套设于所述换挡轴,所述上换挡指和所述下换挡指分别与所述换挡轴固定连接,所述回位弹簧通过挡片与所述上换挡指抵接,所述下换挡指包括限位部;所述上换挡指包括换挡M头和换挡球头,所述换挡轴转动,能够同时使所述换挡M头与变速器的弹性定位柱配合,所述换挡球头与变速器的拨叉组件配合,所述限位部与变速器的限位销配合限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挡操纵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换挡指还包括固定本体,所述固定本体开设有与所述换挡轴匹配的通孔,所述固定本体套设于所述换挡轴且与所述换挡轴固定连接,所述换挡M头位于所述固定本体的一侧,所述换挡球头位于所述固定本体的另一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挡操纵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换挡M头背离所述固定本体的一侧设置有配合面,沿所述固定本体的圆周方向,所述配合面依次包括第一导滑面、定位面以及第二导滑面,所述定位面为凹陷状结构,所述第一导滑面和所述第二导滑面分别位于所述定位面的两侧,且所述第一导滑面的倾斜方向和所述第二导滑面的倾斜方向相反。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挡操纵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换挡球头包括第二连接部和球头部,所述球头部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固定本体固定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瑞军,闫刚,张帅,
申请(专利权)人:海马汽车有限公司,海马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