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双尖撬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115706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8 00: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双尖撬,能够在髋关节置换手术中清楚地暴露髋臼的后下缘。上述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双尖撬,撬杆、弯折过渡部和撬头一体成型,撬杆的一端连接弯折过渡部,弯折过渡部远离撬杆的一端连接撬头,撬头包括长度不同的第一侧臂和第二侧臂,第一侧臂和第二侧臂之间形成弧形开口。在髋关节置换手术中,第一侧臂与第二侧臂中,较长的臂顶在髋臼的横韧带上,较短的臂顶在髋臼骨头上,医生握着手柄向下撬动,髋臼的后下缘清晰地显露出来,方便手术医生操作,有效地减小手术对髋关节的损伤。

Bicuspid pry for hip replace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双尖撬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双尖撬。
技术介绍
目前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越来越普及,己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髋关节伤患,解除疼痛,重建关节功能。做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髋臼尤其是后下缘的良好显露是影响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双尖撬作为一种手术显露工具,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经常被使用。现有的双尖撬因为不符合髋臼的解剖学特征,无法在微创小切口的髋关节置换术中来很好地辅助显露髋臼的后下缘,导致髋臼的后下缘显露不清楚,手术医生操作不方便,而且手术中对髋关节的损伤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的双尖撬无法在微创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中很好地辅助显露髋臼后下缘的问题,提供一种在髋关节置换术中能够很好地辅助显露髋臼后下缘,使手术医生能在更微创、损伤更小的情况下顺利完成手术的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双尖撬。一种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双尖撬,包括撬杆、弯折过渡部以及撬头,所述撬杆、所述弯折过渡部和所述撬头一体成型,所述撬杆的一端连接所述弯折过渡部,所述弯折过渡部远离所述撬杆的一端连接所述撬头,所述撬头包括长度不同的第一侧臂和第二侧臂,所述第一侧臂和所述第二侧臂之间形成弧形开口。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臂和所述第二侧臂之间的夹角范围为20度-40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臂和所述第二侧臂之间的夹角为30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臂长度为所述第二侧臂长度的两倍;或者,所述第二侧臂长度为所述第一侧臂长度的两倍。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臂长度为2cm至4cm,相应地所述第二侧臂的长度1cm至2cm;或者,所述第一侧臂的长度为1cm至2cm,相应地所述第二侧臂的长度为2cm至4cm。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臂的长度为3cm,所述第二侧臂的长度为1.5cm;或者,所述第一侧臂的长度为1.5cm,所述第二侧臂的长度为3cm。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臂和所述第二侧臂的端部为尖峰结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撬杆远离所述撬头的一端设置有手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手柄为圆柱形塑料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撬杆为扁平状,所述弯折过渡部为扁平弧形状,所述撬杆、所述弯折过渡部和所述撬头整体上呈阶梯形状。上述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双尖撬,撬杆和撬头一体成型,撬头包括长度不同的第一侧臂和第二侧臂,所述第一侧臂和所述第二侧臂之间形成弧形开口。在髋关节置换手术中,第一侧臂与第二侧臂中,较长的臂顶在髋臼的横韧带上,较短的臂顶在髋臼骨头上,医生握着手柄向下撬动,髋臼的后下缘清晰地显露出来,方便手术医生操作,有效地减小手术对髋关节的损伤。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双尖撬的俯视图;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双尖撬的主视图。附图标记说明撬杆100手柄110撬头200第一侧臂210第二侧臂220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下面对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仅仅是示范性的,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而绝不是对本技术及其应用或用法的限制。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与另一元件连接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请参阅图1和图2,一种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双尖撬,包括撬杆100、弯折过渡部300以及撬头200,所述撬杆100、所述弯折过渡部300和所述撬头200一体成型,所述撬杆100的一端连接所述弯折过渡部300,所述弯折过渡部300远离所述撬杆100的一端连接所述撬头200,所述撬头200包括长度不同的第一侧臂210和第二侧臂220,所述第一侧臂210和所述第二侧臂220之间形成弧形开口。可选地,请参阅图2,所述撬杆100为扁平状,所述弯折过渡部300为扁平弧形状,扁平弧形状的所述弯折过渡部30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撬杆100和所述撬头200固定连接,所述撬杆100、所述弯折过渡部300和所述撬头200整体上呈阶梯形状。请参阅图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臂210和所述第二侧臂220之间的夹角范围为20度-40度,且所述第一侧臂210与所述第二侧臂220的连接处弧形过渡。与侧臂平行设置的双尖撬相比,本申请的双尖撬所述第一侧臂210与所述第二侧臂220的连接处变窄,能够更好地与圆形的髋臼结构相适配,将髋臼周围的软组织向下压,就能够在切口大小有限的情形下,充分地暴露髋臼的后下缘的同时给手术医生留出更大的操作空间,方便手术医生操作,有效地减小手术对髋关节的损伤。可选地,所述第一侧臂210和所述第二侧臂220之间的夹角为30度,手术中,所述撬头200能够更好地贴附圆形髋臼,能够适应切口大小,能够充分地暴露髋臼的后下缘,同时留给手术医生的操作空间较为宽敞,方便手术医生操作,有效地减小手术对髋关节的损伤。请参阅图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臂210长度为所述第二侧臂220长度的两倍;或者,所述第二侧臂220长度为所述第一侧臂210长度的两倍。对左侧髋关节进行手术与跟右侧髋关节进行手术,采用不同结构的双尖撬。如果对左侧髋关节进行手术时,采用所述第一侧臂210长度为所述第二侧臂220长度的两倍这种结构的双尖撬,那么对右侧髋关节进行手术时,就采用所述第二侧臂220长度为所述第一侧臂210长度的两倍这种结构的双尖撬。相反,如果对左侧髋关节进行手术时,采用所述第二侧臂220长度为所述第一侧臂210长度的两倍这种结构的双尖撬,那么对右侧髋关节进行手术时,就采用所述第一侧臂210长度为所述第二侧臂220长度的两倍这种结构的双尖撬。髋臼是圆形,且下缘没有骨质,只是韧带组织。如果使用常规单尖撬或者长度相同且平行的双尖撬,髋臼后下缘不易暴露出来,就算能够暴露出来,暴露面积也较小,留给手术医生的操作空间太小,极其不利于手术医生的操作。而且使用常规单尖撬,尖头插入髋臼的下缘,用力撬动时,尖头压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双尖撬,其特征在于,包括撬杆(100)、弯折过渡部(300)以及撬头(200),所述撬杆(100)、所述弯折过渡部(300)和所述撬头(200)一体成型,所述撬杆(100)的一端连接所述弯折过渡部(300),所述弯折过渡部(300)远离所述撬杆(100)的一端连接所述撬头(200),所述撬头(200)包括长度不同的第一侧臂(210)和第二侧臂(220),所述第一侧臂(210)和所述第二侧臂(220)之间形成弧形开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双尖撬,其特征在于,包括撬杆(100)、弯折过渡部(300)以及撬头(200),所述撬杆(100)、所述弯折过渡部(300)和所述撬头(200)一体成型,所述撬杆(100)的一端连接所述弯折过渡部(300),所述弯折过渡部(300)远离所述撬杆(100)的一端连接所述撬头(200),所述撬头(200)包括长度不同的第一侧臂(210)和第二侧臂(220),所述第一侧臂(210)和所述第二侧臂(220)之间形成弧形开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双尖撬,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臂(210)和所述第二侧臂(220)之间的夹角范围为20度-40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双尖撬,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臂(210)和所述第二侧臂(220)之间的夹角为30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双尖撬,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臂(210)长度为所述第二侧臂(220)长度的两倍;或者,所述第二侧臂(220)长度为所述第一侧臂(210)长度的两倍。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双尖撬,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褚亚明田伟周一新姜旭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积水潭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