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水陆两栖清漂船,所述清漂船包括船舱体,所述船舱体的底部安装有浮体结构,所述浮体结构上套设有驱动履带,所述船舱体的尾部设有液压舵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水陆两栖清漂船,一方面通过浮体结构上套设有用于在地面上移动的驱动履带,另一方面船舱体的底部安装有浮体结构和船舱体的尾部设有液压舵桨,清漂船处在不连续水域之间时,在这种特殊的工况下在水域与地面之间进行转换时容易调遣,给工人操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其具有一体化和自动化程度高、连续性好、水陆两栖机动性强等优点。
An amphibious drifting boa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陆两栖清漂船
本技术涉及船舶用设施的
,具体涉及一种水陆两栖清漂船。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迅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以及旅游业的发展,导致废弃物在河道中大量残留,使得江河、湖泊和港口甚至近海的水面飘浮垃圾的污染日益严重。目前水面垃圾一般靠清漂船进行收集,一般清漂船存在不连续水域之间中,在这种特殊的工况下往往需要在水域与地面之间进行转换,转换时不易调遣,给工人操作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水陆两栖清漂船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水陆两栖清漂船,解决了以上所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方案如下:一种水陆两栖清漂船,所述清漂船包括船舱体,所述船舱体的底部安装有浮体结构,所述浮体结构上套设有驱动履带,所述船舱体的尾部设有液压舵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水陆两栖清漂船,一方面通过浮体结构上套设有用于在地面上移动的驱动履带,另一方面船舱体的底部安装有浮体结构和船舱体的尾部设有液压舵桨,清漂船处在不连续水域之间时,在这种特殊的工况下在水域与地面之间进行转换时容易调遣,给工人操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其具有一体化和自动化程度高、连续性好、水陆两栖机动性强等优点。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进一步,所述浮体结构包括两个船浮体及连接舱,所述连接舱安装于所述船舱体的底部,两个所述船浮体分别安装于所述连接舱的两侧,所述驱动履带套设于所述连接舱上,所述连接舱的表面对外部水进行密封。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浮体结构设计为两个船浮体及连接舱,连接舱为中空结构,所述连接舱的表面对外部水进行密封,大大地增大了浮体体积,增强了该浮体结构的浮力效果。进一步,所述清漂船还包括储料舱及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安装于所述船浮体的上方,所述储料舱的一端设有储料舱主动轴并通过所述储料舱主动轴与所述安装板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储料舱的中部设有储料舱升降油缸,所述储料舱升降油缸的一端与所述安装板转动连接,所述储料舱升降油缸的另一端与所述储料舱的中部端转动连接。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储料舱的中部设有储料舱升降油缸,储料舱升降油缸输出端的伸缩运动可用于卸料,其结构简单、设计巧妙。进一步,所述储料舱的另一端设有储料舱从动轴,所述储料舱主动轴的一端设有驱动电机,所述储料舱输送带套设于所述储料舱主动轴及所述储料舱从动轴上。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储料舱输送带套设于所述储料舱主动轴及所述储料舱从动轴上,用来将前部收集上来的垃圾等后移,实现连续作业,卸货时将垃圾水草输送上岸。进一步,所述储料舱的上表面设有驾驶室。进一步,所述驱动履带的前端设有驱动履带主动轴,所述驱动履带主动轴的一端设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履带的后端设有驱动履带从动轴。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驱动履带主动轴的一端上设有驱动电机,进一步,所述清漂船还包括前收集器,所述前收集器的一端设有前收集器主动轴,所述前收集器的另一端设有前收集器从动轴,所述前收集器主动轴及前收集器从动轴上套设有前收集器输送带,所述前收集器的中部设有前收集器顶升油缸,所述前收集器顶升油缸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安装板,所述前收集器顶升油缸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前收集器的中部。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储料舱输送带将前收集器收集上来的垃圾等后移,实现连续作业,卸货时将垃圾水草输送上岸。进一步,所述前收集器的前端两侧分别设有向外伸展的机械收集臂板。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机械收集臂用来聚拢水面垃圾,增加收集面积。进一步,所述前收集器的底端设有多个剪刀。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所述剪刀用于对河面以下的河草进行剪除。进一步,所述前收集器的下部上固定多个收集轮。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所述收集轮用于将水草等扒入前收集器。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水陆两栖清漂船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00、清漂船;1、储料舱;2、驾驶室;3、储料舱从动轴;4、驱动履带从动轴;5、储料舱升降油缸;6、前收集器主动轴;7、储料舱主动轴;8、前收集器顶升油缸;9、驱动履带;10、驱动履带主动轴;11、机械收集臂板;12、前收集器;13、剪刀;14、收集轮;15、储料舱输送带;16、船浮体;17、安装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1对本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在下列段落中参照附图以举例方式更具体地描述本技术。根据下面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技术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水陆两栖清漂船,所述清漂船100包括船舱体,所述船舱体的底部安装有浮体结构,所述浮体结构上套设有驱动履带9,所述船舱体的尾部设有液压舵桨。上述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水陆两栖清漂船,一方面通过浮体结构上套设有用于在地面上移动的驱动履带9,另一方面船舱体的底部安装有浮体结构和船舱体的尾部设有液压舵桨,清漂船100处在不连续水域之间时,在这种特殊的工况下在水域与地面之间进行转换时容易调遣,给工人操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其具有一体化和自动化程度高、连续性好、水陆两栖机动性强等优点。进一步,所述浮体结构包括两个船浮体16及连接舱,所述连接舱安装于所述船舱体的底部,两个所述船浮体16分别安装于所述连接舱的两侧,所述驱动履带9套设于所述连接舱上,所述连接舱的表面对外部水进行密封。通过将浮体结构设计为两个船浮体16及连接舱,连接舱为中空结构,所述连接舱的表面对外部水进行密封,大大地增大了浮体体积,增强了该浮体结构的浮力效果。进一步,所述清漂船100还包括储料舱1及安装板17;所述安装板17安装于所述船浮体16的上方,所述储料舱1的一端设有储料舱主动轴7并通过所述储料舱主动轴7与所述安装板17的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陆两栖清漂船,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漂船(100)包括船舱体,所述船舱体的底部安装有浮体结构,所述浮体结构上套设有驱动履带(9),所述船舱体的尾部设有液压舵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陆两栖清漂船,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漂船(100)包括船舱体,所述船舱体的底部安装有浮体结构,所述浮体结构上套设有驱动履带(9),所述船舱体的尾部设有液压舵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水陆两栖清漂船,其特征在于,所述浮体结构包括两个船浮体(16)及连接舱,所述连接舱安装于所述船舱体的底部,两个所述船浮体(16)分别安装于所述连接舱的两侧,所述驱动履带(9)套设于所述连接舱上,所述连接舱的表面对外部水进行密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水陆两栖清漂船,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漂船(100)还包括储料舱(1)及安装板(17);所述安装板(17)安装于所述船浮体(16)的上方,所述储料舱(1)的一端设有储料舱主动轴(7)并通过所述储料舱主动轴(7)与所述安装板(17)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储料舱(1)的中部设有储料舱升降油缸(5),所述储料舱升降油缸(5)的一端与所述安装板(17)转动连接,所述储料舱升降油缸(5)的另一端与所述储料舱(1)的中部端转动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水陆两栖清漂船,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料舱(1)的另一端设有储料舱从动轴(3),所述储料舱主动轴(7)的一端设有驱动电机,所述储料舱输送带(15)套设于所述储料舱主动轴(7)及所述储料舱从动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海江,赵海涛,董金焱,王李平,陶猛,许周,刘文敏,李婵,方龙,卢新卫,舒玉芳,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中远航海洋工程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