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大铰接角度的副滚道铰接接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09662 阅读:2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为一副滚道接头形式的等速万向节,它具有下述特征:外接头部分(12)包括一纵轴线以及布置成在轴向互相相反的一连接端和一孔端,并且外接头部分上设有诸外滚珠滚道;对于各个滚道对的第一部分,在滚道基线处的两条切线之间的张开角从所述连接端向所述孔端张开;对于各个滚道对的第二部分,在滚道基线处的两条切线之间的张开角从所述孔端向所述连接端张开。第二滚道对的中心线具有以下特点:在外接头部分(12)上,在从万向节中心平面到所述连接端的区域里的各滚珠滚道的中心线径向向内地离开一参照半径,这个参照半径的圆心位于一在万向节中心平面内的滚珠滚道的中心线处垂直于所述切线的直线和所述纵轴线的交点上;在内接头部分(13)上,在从万向节中心平面到所述孔端的区域里的各滚珠滚道的中心线径向向内地离开一参照半径,这个参照半径的中心位于一条在万向节中心平面内的滚珠滚道的中心线处垂直于所述切线的直线和所述纵轴线的交点上;在外接头部分(12)上,在从万向节中心平面到所述孔端的区域里的各滚珠滚道的中心线径向向外地运动越过所述参照半径;在内接头部分(13)上,在从万向节中心平面到所述连接端的区域里的各滚珠滚道的中心线径向向外地运动越过所述参照半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为一副滚道接头形式的等速万向节,这种接头具有下述特征外接头部分包括一纵轴线L12以及布置成在轴向互相相反的一连接端和一孔端,以及外接头部分上设有诸外滚珠滚道;内接头部分包括一纵轴线L13以及用于连接一伸向外接头部分的孔端的轴的连接结构,以及内接头部分上设有诸内滚珠滚道;诸外滚珠滚道和诸内滚珠滚道一起形成诸对滚道;每一滚道对里装有一传递扭矩的滚珠;一环形滚珠保持架设置在外接头部分和内接头部分之间并有多个沿着圆周方向分布的保持架窗口,每个窗口里装有至少一个传递扭矩的滚珠;各滚珠的中心由保持架保持在接头的一中心平面EM内,在接头铰接时各滚珠的中心被引导在两个纵轴线L12和L13之间的角度二等分平面上;对于各滚道对的第一部分,在万向节处于纵轴线L12和L13互相重合的对准状态时,在滚道基线处的、平行于在万向节中心平面EM内的滚珠滚道的中心线M221和M231处的切线T221和T231延伸的两条切线T221’和T231’之间的张开角度α1是从连接端向孔端张开;而对于各滚道对的第二部分,在万向节处于纵轴线L12和L13互相重合的对准状态时,在滚道基线处的、平行于在中心平面EM内的滚珠滚道的中心线处的切线T222和T232延伸的两条切线T222’和T232’之间的张开角度α2是从孔端向连接端张开。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的有副滚道的铰接接头包括偶数的滚道对数。第一个半数的所述滚道对向外接头部分的孔端张开。另一个半数的所述滚道对向外接头部分的连接端张开。如果沿着圆周方向观看,第一种型式的和第二种型式的滚道对是交替布置的。各个滚道是布置在各个通过顶点的平面R上,在圆周方向各个通过顶点的平面包括均匀的节距角度360°/n,这里n是滚道对的对数,例如是6、8、10。各个交替的滚道对在接头的中心平面EM内以这样的方式弯曲,即,它们包括一在滚道基线处的切线角度α1和α2,这两个角度大小相同,但张开方向不同,并且各个交替的滚道对的滚道延伸线是镜面对称于接头的中心平面EM。现有技术的有副滚道的铰接接头只允许35°的相对较小的铰接角,这是由于各个滚道对是朝向外接头部分的连接端张开和朝向孔端封闭的并朝向孔端必须相当短,以允许把保持架安装在外接头部分里。文件DE 100 60 220 A1提出了有副滚道的铰接接头,其中诸第二滚道对设有不同的滚道形状,它还包括呈S形延伸的滚道中心线并且具有在外接头部分和内接头部分里的拐点。各个滚道中心线被定义为在诸滚珠滚道里的诸滚珠的中心的路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具有增大的铰转角的上述型式的固定的铰接接头。第一个解决方案在于提供一种为一副滚道接头形式的等速万向节,这种接头具有下述特征外接头部分包括一纵轴线L12以及布置成在轴向互相相反的一连接端和一孔端,并且外接头部分上设有诸外滚珠滚道;内接头部分包括一纵轴线L13以及用于连接一伸向外接头部分的孔端的轴的连接结构,并且内接头部分上设有诸内滚珠滚道;诸外滚珠滚道和诸内滚珠滚道一起形成诸滚道对;每一滚道对里装有诸传递扭矩的滚珠;一环形滚珠保持架设置在外接头部分和内接头部分之间并有多个沿着圆周方向分布的保持架窗口,每个窗口里装有至少一个传递扭矩的滚珠;诸滚珠的中心由保持架保持在接头的中心平面EM内,在接头铰接时诸滚珠中心被引导在两个纵轴线L12和L13之间的角度二等分平面上;诸滚道对的诸滚珠滚道的中心线M22和M23定位在通过接头的各径向平面R内;对于各滚道对的第一部分,在万向节处于纵轴线L12和L13互相重合的对准状态时,在滚道基线处的、平行于在万向节中心平面EM内的滚珠滚道的中心线M221和M231处的切线T221和T231延伸的切线T221’和T231’之间的张开角度α1是从连接端向孔端张开;对于各滚道对的第二部分,在万向节处于纵轴线L12和L13互相重合的对准状态时,在滚道基线处的、平行于在中心平面EM内的滚珠滚道222和232的中心线M222和M232处的切线T222和T232延伸的切线T222’和T232’之间的张开角度α2是从孔端向连接端张开,以及,下述适用于各第二滚道对的中心线;在外接头部分上,在从万向节中心平面EM到连接端的区域里的各个滚珠滚道的中心线M222径向向内地离开一个参照半径RB,这个参照半径的中心MB位于一条在接头的中心平面EM内的滚珠滚道的中心线M222处垂直于切线T222的直线和纵轴线L12的交点上;在内接头部分上,在从万向节中心平面EM到孔端的区域里的各个滚珠滚道的中心线M232是径向向内地离开一个参照半径RB’,这个参照半径的中心MB’位于一条在接头的中心平面EM内的滚珠滚道的中心线M232处垂直于切线T232’的直线和纵轴线L13的交点上;在外接头部分上,在从万向节中心平面EM到孔端的区域里的诸滚珠滚道的中心线M222可径向向外地运动越过所述参照半径RB;在内接头部分上,在从万向节中心平面EM到连接端的区域里的诸滚珠滚道的中心线M232可径向向外地运动越过所述参照半径RB’;与现有技术的滚道形状相比,本专利技术给出的滚道形状允许增大最大铰转角度。按照上述第一个特点的各中心线向内离开参照半径可以就在万向节中心平面处开始或者甚至在随后的阶段开始,并且其可以表现为逐渐增大。按照上述第二个特点的各中心线向外移动越过参照半径包括直接向外移动而离开参照半径以及随后越过参照半径和接续的向外移动。按照另一较佳实施例,这种等速万向节的各第二滚道对有下述特点在外接头部分上,在万向节中心平面EM内的中心线M222的局部弯曲半径R1小于参照半径RB。在内接头部分上,在万向节中心平面EM内的中心线M232的局部弯曲半径R1’小于参照半径RB’。按照一个较佳实施例,这种等速万向节的各第二滚道对还有下述特点 在外接头部分上,诸滚珠滚道的中心线M222从万向节中心平面EM径向地向连接端延伸到一参照半径RZ之外,这个参照半径RZ的中心位于接头中心M。在内接头部分上,诸滚珠滚道的中心线M232从万向节中心平面EM径向地向孔端延伸到一参照半径RZ’之外,这个参照半径RZ’的中心位于接头中心M。一个更有利的实施例的中第二滚道对还有下述特点在外接头部分上,诸滚珠滚道的中心线M222从万向节中心平面EM径向地向孔端延伸到一参照半径RB之外,以及,在内接头部分上,诸滚珠滚道的中心线M232从万向节中心平面EM径向地向连接端延伸到一参照半径RB’之外。按照再一个实施例,还有下述特点在外接头部分上,诸滚珠滚道的中心线M222从万向节中心平面EM径向地向孔端延伸到一以接头中心M为圆心的参照半径RZ之内。在内接头部分上,诸滚珠滚道的中心线M232从万向节中心平面EM径向地向连接端延伸到一以接头中心M为圆心的参照半径RZ’之内。按照再一个实施例,它的各第二滚珠滚道还有下述特点每个外滚珠滚道和每个内滚珠滚道的中心线M222和M232都包括至少两个圆弧部分,这两个圆弧部分向互相相反的方向弯曲并且在一个拐点互相吻接;各个外滚珠滚道的各拐点W222被定位成在孔端方向到万向节中心平面EM有一距离;各个内滚珠滚道的各拐点W232被定位成在连接端方向到万向节中心平面EM有一距离;各个拐点W222和W232都被定位在各中心线M222和M232到纵轴线L1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为一副滚道接头形式的等速万向节,这种万向节具有下述特征:外接头部分(12)包括一纵轴线(L12)以及布置成在轴向互相相反的一连接端和一孔端,并且所述外接头部分上设有诸外滚珠滚道(22);内接头部分(13)包括一纵轴线(L13)以及用于连接一伸向所述外接头部分(12)的孔端的轴的连接结构,并且所述内接头部分上设有诸内滚珠滚道(23);诸所述外滚珠滚道(22)和诸所述内滚珠滚道(23)一起形成诸滚道对(22、23);每一滚道对里装有一传递扭矩的滚珠(14);一环形滚珠保持架(15)设置在所述外接头部分(12)和内接头部分(13)之间并有多个沿着圆周方向分布的保持架窗口(18),每个窗口里装有至少一个传递扭矩的滚珠;各滚珠(14)的中心由所述保持架(15)保持在接头的一中心平面(EM)内,在所述接头铰接时各滚珠(14)的中心被引导在所述两个纵轴线(L12、L13)之间的角度二等分平面上;各个滚道对的滚道(22、23)的中心线(M22、M23)位于通过接头的各径向平面(R)内;对于所述各滚道对的第一部分,在所述万向节处于两纵轴线(L12、L13)互相重合的对准状态时,在滚道基线处的、平行于在万向节中心平面(EM)内的滚珠滚道(22↓[1]、23↓[1])的中心线(M22↓[1]、M23↓[1])处的两条切线(T22↓[1]、T23↓[1])延伸的两条切线(T22↓[1]’、T23↓[1]’)之间的张开角度α↓[1]从所述连接端向所述孔端张开;对于所述各滚道对的第二零件,在所述万向节处于两个纵轴线(L12、L13)互相重合的对准状态时,在滚道基线处的、平行于在万向节中心平面(EM)内的滚珠滚道(22↓[2]、23↓[2])的中心线(M22↓[2]、M23↓[2])处的两条切线(T22↓[2]、T23↓[2])延伸的两条切线(T22↓[2]’、T23↓[2]’)之间的张开角度α↓[2]从所述孔端向所述连接端张开,以及,下述适用于所述各第二滚道对的各中心线;在所述外接头部分(12)上,在从万向节中心平面(EM)到所述连接端的区域里的各滚珠滚道(22↓[2])的中心线(M22↓[2])径向向内地离开一参照半径(RB),这个参照半径的中心(MB)位于一条在万向节中心平面(EM)内的滚珠滚道(22↓[2])的中心线(M22↓[2])处垂直于切线(T22↓[2]’)的直线和所述纵轴线(L12)的交点上;在所述内接头部分(13)上...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P施瓦茨勒H哈尼谢费格
申请(专利权)人:GKN动力传动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DE[德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