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观赏鱼水体的生态构建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2091812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4 00: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观赏鱼水体的生态构建领域并公开了一种观赏鱼水体的生态构建系统,所述生态构建系统包括:生态围隔(1),所述生态围隔(1)用于将水体分隔为养鱼区(2)和非养鱼区(3),所述生态围隔(1)能够隔离鱼类生物体且允许水在所述养鱼区(2)和所述非养鱼区(3)之间流通;以及配水装置(4),所述配水装置(4)用于将所述非养鱼区(3)中的水输送到所述养鱼区(2)。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生态构建系统具有成本较低并且能够保证养鱼区的水质较好的优点。

A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System of Ornamental Fish Water Bod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观赏鱼水体的生态构建系统
本技术涉及观赏鱼水体的生态构建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观赏鱼水体的生态构建系统。
技术介绍
景观水体新建、改造升级(尤其是水生态修复工程)过程中,水体景观构建往往是关键节点。水体景观构建涉及亲水栈道、雕塑、喷泉等设施设备以及沉水、挺水、浮叶植物,鱼类等生态景观,其中观赏鱼以其独特的人文、美学、生态价值深受设计者、建设者和民众的喜爱。目前,水体观赏鱼配置的方式有以下三种:全水域放养观赏鱼(在整体水域中建设观赏鱼池);构建以沉水植物为主的清水态水体和建设隔离观赏鱼池的水体。全水域放养景观鱼的水体往往水体浑浊、藻类滋生,呈藻型浊水态,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增设过滤净化设备,这将导致运营成本非常昂贵;构建以沉水植物为主的清水态水体需要严格控制鱼类种类和数量,这样将导致鱼类观赏性较低;建设隔离观赏鱼池的水体将导致观赏鱼区与整体水域隔绝,水体流动性差,水质差,景观性不佳。由此可见现有的水体观赏鱼配置方式导致水体水质和鱼类生态景观不可兼得,致使鱼翔浅底的美景难以重现。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成本较低并且能够保证养鱼区的水质较好的观赏鱼水体的生态构建系统。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观赏鱼水体的生态构建系统,所述生态构建系统包括:生态围隔,所述生态围隔用于将水体分隔为养鱼区和非养鱼区,所述生态围隔能够隔离鱼类生物体且允许水在所述养鱼区和所述非养鱼区之间流通;以及配水装置,所述配水装置用于将所述非养鱼区中的水输送到所述养鱼区。进一步地,所述生态围隔包括粗围隔组件和细围隔组件,所述粗围隔组件用于消减水力冲击、隔离中大型鱼类生物体并允许水流通,所述细围隔组件用于隔离小型鱼类生物体并允许水流通。进一步地,所述粗围隔组件为孔径10-50mm的铁丝网。进一步地,所述细围隔组件为孔径40-100目的尼龙网。进一步地,所述粗围隔组件与所述细围隔组件彼此间隔设置,所述生态构建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粗围隔组件和所述细围隔组件之间的生态围隔景观。进一步地,所述配水装置包括配水泵、配水管和设置在所述养鱼区中的布水器,所述配水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配水泵的出水口,所述配水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布水器连接。进一步地,所述配水装置还包括连接于所述配水泵的进水口的隔污筛网。进一步地,所述配水泵为设置在所述非养鱼区中的水体中的潜水泵。进一步地,所述布水器为穿孔布水支管。进一步地,所述生态构建系统还包括用于固定所述配水管和所述穿孔布水支管的固定件。本技术的观赏鱼水体的生态构建系统能够通过其生态围隔将水体分隔为养鱼区和非养鱼区,从而避免非养鱼区中的水被杂食性观赏鱼类的捕食等习性过度干扰而降低水质;本技术的观赏鱼水体的生态构建系统还能够通过配水装置将非养鱼区中的清水输送到养鱼区,因此养鱼区中的水质较差的浊水可以通过生态围隔进入非养鱼区中,然后通过扩散和水体自净实现水质改善,最后转化为清水,由此可见,本技术的生态构建系统具有成本较低并且能够保证养鱼区的水质较好的优点。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观赏鱼水体的生态构建系统的具体实施方式的俯视图;图2是沿图1中A-A的剖视图;图3是图1中的观赏鱼水体的生态构建系统中的粗围隔组件的主视图;图4是图1中的观赏鱼水体的生态构建系统中的细围隔组件的主视图;图5是图1中的观赏鱼水体的生态构建系统中的配水管的主视图;图6是图1中的观赏鱼水体的生态构建系统中的布水器的主视图;图7是图1中的观赏鱼水体的生态构建系统中的固定件的主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生态围隔2、养鱼区3、非养鱼区4、配水装置5、固定件6、钢管7、漂浮带8、浮球9、石笼网10、填充石块11、粗围隔组件12、细围隔组件13、生态围隔景观41、配水泵42、配水管43、布水器44、隔污筛网45、调节阀46、三通接头51、固定钢筋52、套环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本技术提供一种观赏鱼水体的生态构建系统,具体地,如图1至图7所示,所述生态构建系统包括:生态围隔1,所述生态围隔1用于将水体分隔为养鱼区2和非养鱼区3,所述生态围隔1能够隔离鱼类生物体且允许水在所述养鱼区2和所述非养鱼区3之间流通;以及配水装置4,所述配水装置4用于将所述非养鱼区3中的水输送到所述养鱼区2。本技术的观赏鱼水体的生态构建系统能够通过其生态围隔1将水体分隔为养鱼区2和非养鱼区3,从而避免非养鱼区3中的水被杂食性观赏鱼类的捕食等习性过度干扰而降低水质;本技术的观赏鱼水体的生态构建系统还能够通过配水装置4将非养鱼区3中的清水输送到养鱼区2,因此养鱼区2中的水质较差的浊水可以通过生态围隔进入非养鱼区3中,然后通过扩散和水体自净实现水质改善,最后转化为清水,由此可见,本技术的生态构建系统具有成本较低并且能够保证养鱼区的水质较好的优点。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生态围隔1和配水装置4的具体结构形式均可以根据需要设置,这些均属于本技术的技术构思范围之内。以下将以举例的方式说明上述结构的具体实施例。在本技术的生态构建系统中,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生态围隔1包括粗围隔组件11和细围隔组件12,所述粗围隔组件11用于消减水力冲击、隔离中大型鱼类生物体并允许水流通,所述细围隔组件12用于隔离小型鱼类生物体(例如鱼苗、鱼卵等)并允许水流通,更具体地,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粗围隔组件11为孔径10-50mm的铁丝网;所述细围隔组件12为孔径40-100目的尼龙网,进一步具体地,铁丝网可以利用打桩嵌入水体基底的钢管6和连接扎丝竖直固定在水域中;尼龙网可以利用位于上部的漂浮带7和浮球8以及位于下部的石笼网9和填充石块10设置在水域中。需要说明的是,粗围隔组件11和细围隔组件12的材质、尺寸与孔径均可以根据需要设置,这些均属于本技术的技术构思范围之内。在上述生态构建系统中,优选地,所述粗围隔组件11与所述细围隔组件12彼此间隔设置(例如,粗围隔组件11和细围隔组件12可以彼此间隔0.5-2m),所述生态构建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粗围隔组件11和所述细围隔组件12之间的生态围隔景观13(例如睡莲等浮叶植物,狐尾藻等漂浮植物或者生物浮岛),从而能够通过生态围隔景观13对生态围隔1的水面进行景观修饰,提高观赏鱼水体的美感。在本技术的生态构建系统中,具体地,所述配水装置4包括配水泵41、配水管42(例如DN80-DN60的管道)和设置在所述养鱼区2中的布水器43(布水器43优选地设置在养鱼区2中的远离非养鱼区3的位置),所述配水管42的一端连接于所述配水泵41的出水口,所述配水管42的另一端与所述布水器43连接,从而可以通过配水泵41将非养鱼区3中的清水输送到养鱼区2并通过布水器43将清水分布到养鱼区2中。在上述生态构建系统中,优选地,所述配水装置4还包括连接于所述配水泵41的进水口的隔污筛网44,从而能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观赏鱼水体的生态构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构建系统包括:生态围隔(1),所述生态围隔(1)用于将水体分隔为养鱼区(2)和非养鱼区(3),所述生态围隔(1)能够隔离鱼类生物体且允许水在所述养鱼区(2)和所述非养鱼区(3)之间流通;以及配水装置(4),所述配水装置(4)用于将所述非养鱼区(3)中的水输送到所述养鱼区(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观赏鱼水体的生态构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构建系统包括:生态围隔(1),所述生态围隔(1)用于将水体分隔为养鱼区(2)和非养鱼区(3),所述生态围隔(1)能够隔离鱼类生物体且允许水在所述养鱼区(2)和所述非养鱼区(3)之间流通;以及配水装置(4),所述配水装置(4)用于将所述非养鱼区(3)中的水输送到所述养鱼区(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构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围隔(1)包括粗围隔组件(11)和细围隔组件(12),所述粗围隔组件(11)用于消减水力冲击、隔离中大型鱼类生物体并允许水流通,所述细围隔组件(12)用于隔离小型鱼类生物体并允许水流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态构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粗围隔组件(11)为孔径10-50mm的铁丝网。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态构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细围隔组件(12)为孔径40-100目的尼龙网。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态构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粗围隔组件(11)与所述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青清宁同禄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碧水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