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装饰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084539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2 17: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发动机装饰罩,属于车身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发动机装饰罩降噪效果不佳的技术问题。本发动机装饰罩包括边缘相互密封连接的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的内表面和所述下壳体的内表面均设置有呈网格状的加强筋,所述下壳体上设有进气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道设于所述下壳体一侧边的中央,所述下壳体具有条形的下凹部,所述下凹部的一端同所述进气管道相连通,所述下凹部的另一端的端部呈斜面设置,所述斜面的上端远离所述进气管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改善了发动机装饰罩的降躁效果。

Engine Decoration Cov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动机装饰罩
本技术属于车身
,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装饰罩。
技术介绍
发动机装饰罩是装配在汽车发动机上的用于装饰的一个零部件,在不影响发动机散热、汽车前舱安全下主要用于遮挡汽车发动机各种线束,起到美化汽车前舱的作用。而谐振腔通常设置在汽车空滤器上,用于降低发动机进气口噪声,随着汽车对降噪要求的提高,谐振腔的容积越来越大,然而在汽车各系统性能不断提升、发动机舱空间不断紧凑的情况下,谐振腔的布置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专利申请文献(公布号:CN102606302A;公告日:2012.07.25)中公开了一种发动机装饰罩和谐振腔的集成体,包括装饰罩和谐振腔,谐振腔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上壳体位于装饰罩内表面上,与装饰罩注塑连为一体,在上、下壳体上对应设置有支撑柱,上壳体边缘与下壳体边缘,以及位于上、下壳体上的支撑柱通过焊接固定连接。通过该发动机装饰罩和谐振腔的集成体,节约了谐振腔的布置空间,实现了装饰罩和谐振腔的基本功能。该技术方案虽然解决了谐振腔在发动机舱的布置空间困难,但还存在以下问题:集成体包括装饰罩以及谐振腔的上、下壳体,上壳体设于装饰罩的内表面上,占用了集成体的内部空间,不利于增大谐振腔的容积,并且谐振腔的进气口设置在集成体的一个边角处,不利于气体在谐振腔内的均匀扩散,同时进气口和下壳体的大部分网格均设置在下壳体的下凹部中,这样导致气体水平扩散时受到构成网格的加强筋的阻挡作用,不利于气体快速扩散至网格中,这些均影响集成体的降噪效果;同时下壳体的下凹部占用体积较大,不利于进一步减小集成体在发动机舱的布置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发动机装饰罩,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改善发动机装饰罩的降躁效果。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发动机装饰罩,包括边缘相互密封连接的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的内表面和所述下壳体的内表面均设置有呈网格状的加强筋,所述下壳体上设有进气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道设于所述下壳体一侧边的中央,所述下壳体具有条形的下凹部,所述下凹部的一端同所述进气管道相连通,所述下凹部的另一端的端部呈斜面设置,所述斜面的上端远离所述进气管道。上、下壳体的内表面均设置有呈网格状的加强筋,使发动机装饰罩具有谐振腔的功能,将进气管道设置在下壳体一侧边的中央位置,可提高气体在上、下壳体之间的腔体内扩散均匀性,从而有利于改善发动机装饰罩的降躁效果;条形下凹部有利于气体的沿下凹部传输,下凹部的一端同进气管道相连通、另一端的端面呈斜面的设置,便于气体从进气管道进入下凹部后,沿斜面流向下壳体内表面的上方,再扩散至上、下壳体的网格中,提高气体进入网格的效率和均匀性,从而改善发动机装饰罩的降躁效果。在上述的发动机装饰罩,所述下凹部的截面呈圆弧形。下凹部的形状,有利于同进气管道的下部形成连贯的管道,保障气体沿进气管道进入下凹部的流动通畅性,从而有利于改善发动机装饰罩的降躁效果,同时有利于减小下凹部的占用体积,降低发动机装饰罩对发动机前舱的布置空间要求。在上述的发动机装饰罩,所述下壳体的内表面具有朝向所述上壳体的圆柱形凸台,所述凸台的轴线和所述进气管道的轴线相互垂直。即凸台垂直设置在进气管道的轴线上,从下凹部斜面流入的气体朝远离进气管道扩散时,经过圆柱形凸台的导向作用,改变了气流的扩散路径,使气流在上、下壳体之间的腔体内扩散更均匀,有利于改善发动机装饰罩的降躁效果。在上述的发动机装饰罩,所述发动机装饰罩还包括机油加注口盖,所述上壳体设有用于加注机油的通孔,所述凸台呈中空设置,所述凸台的上端面抵靠于所述通孔的边沿,所述机油加注口盖盖设于所述通孔上。凸台中空设置,并抵靠于上壳体通孔的边沿,形成用于加注机油的通道,机油加注口盖盖设于通孔上,保障上、下壳体之间密封性的同时保障发动机装饰罩的装饰效果。在上述的发动机装饰罩,所述进气管道的外壁上具有沿其周向分布的弧形凸筋。弧形凸筋有利于提高外部管道同进气管道之间的密封连接性,从而保障气流进入的通畅性,有利于改善发动机装饰罩的降躁效果。在上述的发动机装饰罩,所述下壳体的外表面具有若干安装座。安装座用于发动机装饰罩在发动机舱上的固定连接,安装座优选为具有螺孔的凸台,便于安装和拆卸。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将进气管道设置在下壳体一侧边的中央位置,可提高气体在上、下壳体之间的腔体内扩散均匀性,有利于改善发动机装饰罩的降躁效果。2、下凹部一端与进气管道相连通、另一端呈斜面的设置,便于气体从进气管道进入下凹部后,沿斜面流向下壳体内表面的上方,再扩散至上、下壳体的网格中,提高气体进入网格的效率和均匀性,从而改善发动机装饰罩的降躁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俯视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下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下壳体的仰视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上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下壳体的仰视图。图中,1、上壳体;11、通孔;2、下壳体;21、下凹部;22、斜面;23、凸台;24、安装座;3、加强筋;4、进气管道;41、凸筋;5、机油加注口盖。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如图1至图6所示,本技术实施例包括上壳体1、下壳体2和机油加注口盖5,上壳体1的内表面和下壳体2的内表面均设置有呈网格状的加强筋3,且上壳体1和下壳体2内表面的网格对称设置。下壳体2的一侧边中央上设有进气管道4,下壳体2具有下凹部21,下凹部21一端同进气管道4相连通,进气管道4的外壁上具有沿其周向分布的弧形凸筋41。如图4所示,下凹部21的截面呈圆弧形,下凹部21的另一端的端部呈斜面22设置,斜面22的上端远离进气管道4。如图3所示,下壳体2的内表面具有朝向上壳体1的圆柱形凸台23,凸台23的轴线和进气管道4的轴线相互垂直。凸台23呈中空设置。如图2和图5所示,上壳体1设有用于加注机油的通孔11,凸台23的上端面抵靠于通孔11的边沿,机油加注口盖5盖设于通孔11上。如图6所示,下壳体2的外表面具有四个安装座24,安装座24优选为具有螺孔的凸台23。上壳体1和下壳体2的边缘焊接相连。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精神作举例说明。本技术所属
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1、上壳体;11、通孔;2、下壳体;21、下凹部;22、斜面;23、凸台;24、安装座;3、加强筋;4、进气管道;5、机油加注口盖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技术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技术精神相违背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动机装饰罩,包括边缘相互密封连接的上壳体(1)和下壳体(2),所述上壳体(1)的内表面和所述下壳体(2)的内表面均设置有呈网格状的加强筋(3),所述下壳体(2)上设有进气管道(4),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道(4)设于所述下壳体(2)一侧边的中央,所述下壳体(2)具有条形的下凹部(21),所述下凹部(21)的一端同所述进气管道(4)的一端相连通,所述下凹部(21)的另一端的端部呈斜面(22)设置,所述斜面(22)的上端远离所述进气管道(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装饰罩,包括边缘相互密封连接的上壳体(1)和下壳体(2),所述上壳体(1)的内表面和所述下壳体(2)的内表面均设置有呈网格状的加强筋(3),所述下壳体(2)上设有进气管道(4),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道(4)设于所述下壳体(2)一侧边的中央,所述下壳体(2)具有条形的下凹部(21),所述下凹部(21)的一端同所述进气管道(4)的一端相连通,所述下凹部(21)的另一端的端部呈斜面(22)设置,所述斜面(22)的上端远离所述进气管道(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装饰罩,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凹部(21)的截面呈圆弧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装饰罩,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2)的内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长明汤小生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