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孔槽式的电容结构及制作方法,其中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半导体器件上制作绝缘区域;在绝缘区域的位置制作孔;在孔内壁制作第一金属层;在孔内壁的第一金属层上制作覆盖第一金属层介质层;在孔内壁的介质层上制作第二金属层。本方案可以解决传统平面电容占用半导体器件面积大、容值低的问题。
A Capacitance Structure with Holes and Grooves and Its Fabrication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孔槽式的电容结构及制作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半导体器件上电容制作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孔槽式的电容结构及制作方法。
技术介绍
在半导体器件领域,传统的平面电容结构为常见的平行板电容器,其电容为C=εS/d(ε为极板间介质的介电常数,S为极板面积,d为极板间的距离)。平行板电容器存在如下缺点:1、为了节省半导体器件面积,传统的平面电容结构面积S较低,电容值较低。2、采用平行的电容器常伴随极板对衬底的寄生电容。3、传统的平面电容器,为得到高电容需将电极板的面积增大或将电极板间距减小,一般情况下介质层材料一确定,最小间距即被确定,所以要增大电容一般是增大极板的面积,但这大大占用了芯片面积,不利于集成化。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需要提供一种孔槽式的电容结构及制作方法,解决传统平面电容占用半导体器件面积大、容值低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专利技术人提供了一种孔槽式的电容结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半导体器件上制作绝缘区域;在绝缘区域的位置制作孔;在孔内壁制作第一金属层;在孔内壁的第一金属层上制作覆盖第一金属层介质层;在孔内壁的介质层上制作第二金属层;所述制作孔步骤包含:在绝缘区域制作盲孔;或者:在绝缘区域的一面制作底结构层;在绝缘区域的另一面正对于底结构层的位置制作贯穿绝缘区域的孔,孔的底部为底结构层。进一步地,在制作底结构层时,制作金属的底结构层。进一步地,在孔内壁制作第一金属层时还包括步骤:保留在绝缘区域的面上与第一金属层连接的第一接线金属层。进一步地,在孔内壁制作第二金属层时还包括步骤:保留在绝缘区域的面上与第二金属层连接的第二接线金属层。进一步地,在第一金属层连接有第一接线金属层、第二金属层连接有第二接线金属层时,还包括如下步骤:在孔内壁的第二金属层上制作保护层,保护层覆盖第二金属层、第一接线金属层和第二接线金属层;在第一接线金属层和第二接线金属层上保护层进行开口。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孔槽式的电容结构,包括:半导体器件上的绝缘区域,绝缘区域设置有孔;孔内壁上依次设置有第一金属层、介质层和第二金属层,介质层隔离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所述孔为:绝缘区域上的盲孔;或者:绝缘区域的一面设置有底结构层,绝缘区域的另一面正对于底结构层的位置设置有贯穿绝缘区域的孔,孔的底部为底结构层。进一步地,绝缘区域的一面设置有金属的底结构层。进一步地,绝缘区域的面上设置有连接第一金属层的第一接线金属层。进一步地,绝缘区域的面上设置有连接第二金属层的第二接线金属层。进一步地,在第一金属层连接有第一接线金属层、第二金属层连接有第二接线金属层时,则孔内壁的第二金属层上设置有保护层,保护层覆盖第二金属层、第一接线金属层和第二接线金属层;在第一接线金属层和第二接线金属层上保护层设置有开口。区别于现有技术,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1、类比平行板电容器电容计算公式:C=εS/d,孔槽式电容可大大提高电容面积S,从而获得高电容。2、采用孔槽式电容有利于降低甚至消除极板对衬底的寄生电容。3、采用孔槽式电容在固定的设计电容值下,占用的平面空间更小,有利于缩小器件尺寸。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制作工艺流程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在绝缘区域正面制作底结构层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在绝缘区域背面研磨减薄后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在绝缘区域背面制作孔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在绝缘区域孔内制作第一金属层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在绝缘区域孔内制作介质层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在绝缘区域孔内制作第二金属层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在绝缘区域孔内制作保护层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电容结构完成后的背面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电容结构完成后的正面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绝缘区域;A、绝缘区域的一面(正面);B、绝缘区域的另一面(背面);10、底结构层;11、孔;12、第一金属层;13、介质层;14、第二金属层;15、保护层;16、开口;22、第一接线金属层;24、第二接线金属层。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技术方案的
技术实现思路
、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请参阅图1到图10,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孔槽式的电容结构制作方法,本制作方法可以在半导体器件上进行制作,半导体器件如晶圆或者芯片等。包括如下步骤:在半导体器件上制作绝缘区域1;本步骤对应图1一实施例的工艺步骤S101。在步骤S101中,还可能包括有对半导体器件外延片的表面处理,从而便于制作绝缘区域。制作绝缘区域避免半导体器件具有导电性而造成电容失效。绝缘的制作方式可以通过离子植入或者蚀刻的方式,首先在半导体器件上涂布光阻,而后曝光显影在要绝缘的区域开口,最后采用离子植入或蚀刻的方式隔离出无缘区(绝缘区域),以便于在无源区制作电容。绝缘区域制作完成后要清洗去除光阻,最后得到如图2的结构。而后在绝缘区域的位置制作孔11,制作孔的工艺步骤对应图1中的步骤S104,本专利技术的孔用于容置电容结构,结构如图4所示。孔可以是盲孔或者通孔,孔是盲孔时,则以绝缘区域的一部分作为底部,而后可以在孔内制作电容结构。孔是通孔的时候,为了避免后续蒸镀或者溅镀金属时金属无法附着底部,则可以先在绝缘区域的一面(正面)A制作底结构层10,对应图1的工艺步骤S102,结构如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底结构层可以是金属层或者是其他的材料(如氮化物等)的层,只要能起到后续蒸镀或者溅镀不变形即可。当是金属层的时候,可以实现与后续孔内第一层金属的连接,从而可以从正面A进行电容一端的连接。在制作底结构层的时候,一般地,可以通过在绝缘区域的一面A涂布光阻,而后图形化光阻,即曝光显影使得要蒸镀金属的部位开口。然后溅镀或蒸镀上底结构层材料,则在绝缘区域的一面实现制作底结构层。底结构层形成完毕后进行去胶清洗等,从而单独保留下底结构层。在做孔的时候,可以在绝缘区域背面B采用光阻及金属或其他介质作为掩模进行干法蚀刻,在绝缘区域上进行盲孔制作或者将孔打通至正面的底结构层。在某些实施例中,由于半导体器件厚度较厚,则需要进行半导体器件减薄。在制作孔前还包括步骤S103:在绝缘区域的另一面研磨减薄,得到如图3的变薄后的结构。一般地,减薄通过正面A涂腊粘合蓝宝石玻璃板来保护正面,并对外延片背面进行研磨,减薄至约(120-180)um,从而降低半导体器件厚度,便于孔制作。当然,该步骤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省去。孔制作完毕后,在孔内壁制作第一金属层;第一金属层形成电容极板一,工艺步骤为步骤S105,结构如图5所示。具体的工艺可以通过在绝缘区域的背面B采用溅镀方式镀上种子层金属,并进行晶背电镀(如果底结构层为金属的话,此时正面金属与背面金属连通),然后进行光刻图形化,以光阻为掩模进行湿法蚀刻,对背面的第一金属层(极板金属层)进行图形化,去除多余金属。这里的图形化即要保留有用的第一金属层,一般至少要保留孔内的第一金属层,孔口周边的第一金属层也可以保留一些,以便于其他半导体器件上的电路结构与第一金属层的连接。或者在某些实施例中,在孔内壁制作第一金属层时还包括步骤:保留在绝缘区域的面上与第一金属层连接的第一接线金属层22,这样通过第一接线金属层,可以实现外部电路与第一金属层的电连接。第一金属层制作完成后,即形成了电容结构的极板一,而后在孔内壁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孔槽式的电容结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在半导体器件上制作绝缘区域;在绝缘区域的位置制作孔;在孔内壁制作第一金属层;在孔内壁的第一金属层上制作覆盖第一金属层介质层;在孔内壁的介质层上制作第二金属层;所述制作孔步骤包含:在绝缘区域制作盲孔;或者:在绝缘区域的一面制作底结构层;在绝缘区域的另一面正对于底结构层的位置制作贯穿绝缘区域的孔,孔的底部为底结构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孔槽式的电容结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在半导体器件上制作绝缘区域;在绝缘区域的位置制作孔;在孔内壁制作第一金属层;在孔内壁的第一金属层上制作覆盖第一金属层介质层;在孔内壁的介质层上制作第二金属层;所述制作孔步骤包含:在绝缘区域制作盲孔;或者:在绝缘区域的一面制作底结构层;在绝缘区域的另一面正对于底结构层的位置制作贯穿绝缘区域的孔,孔的底部为底结构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孔槽式的电容结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制作底结构层时,制作金属的底结构层。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孔槽式的电容结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孔内壁制作第一金属层时还包括步骤:保留在绝缘区域的面上与第一金属层连接的第一接线金属层。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一种孔槽式的电容结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孔内壁制作第二金属层时还包括步骤:保留在绝缘区域的面上与第二金属层连接的第二接线金属层。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孔槽式的电容结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一金属层连接有第一接线金属层、第二金属层连接有第二接线金属层时,还包括如下步骤:在孔内壁的第二金属层上制作保护层,保护层覆盖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庄永淳,吴靖,马跃辉,黄光伟,李立中,林伟铭,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福联集成电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