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护结构的成桩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2070363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2 12:3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支护结构的成桩方法,涉及地下工程的技术领域,应用于松软土层中控制基坑内,在支护桩内侧(靠近基坑的一侧)设置坑内钢板桩,在支护桩外侧(背离基坑的一侧)设置坑外三轴搅拌桩,不仅可以在支护桩成孔时起到护壁的作用,还可以在支护桩施工过程中,起到阻隔作用,防止流态混凝土向土体中扩散或缩径,有效控制支护桩的充盈系数,为支护桩的施工质量提供了保障,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支护结构的成桩方法无法满足松软土层中基坑的作业需求的技术问题,可广泛应用于松软土层丰富地区的基坑支护中。

Piling Method of Supporting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支护结构的成桩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地下工程
,尤其是涉及一种支护结构的成桩方法,具体涉及应用于松软土层中控制基坑内的支护结构的成桩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城市进行基坑施工时,常使用支护桩作为基坑竖向支护结构。但是针对松软土层,如淤泥质土、泥炭质土、松散的粉砂、粉土等土层中施做支护桩时,由于土层具有压缩性高、孔隙比大、饱水等特点,由于土体是软流塑状态的泥炭质土,成孔过程中易产生塌孔,成桩时在塌孔位置处产生扩径;另一方面,高流态混凝土浇灌过程中对桩周软流塑状态的泥炭质土有挤扩作用,产生扩径,因此现有技术中的支护结构的成桩方法无法满足松软土层中基坑的作业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支护结构的成桩方法,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支护结构的成桩方法无法满足松软土层中基坑的作业需求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支护结构的成桩方法,应用于松软土层中控制基坑内,包括以下步骤:平整场地,对支护桩进行定位;对于定位后的支护桩位置背离挖设基坑的位置施工坑外三轴搅拌桩;对于定位后的支护桩位置靠近挖设基坑的位置施工坑内钢板桩;待三轴搅拌桩凝固达到强度要求后,在三轴搅拌桩和钢板桩之间进行支护桩的施工;待支护桩初凝后,将坑内的钢板桩抽出;沿着支护桩背离三轴搅拌桩的一侧开挖基坑。在本专利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支护桩的施工包括在三轴搅拌桩和钢板桩之间设置止水帷幕桩形成水泥土搅拌桩复合体,待止水帷幕桩桩身达到强度要求后,在止水帷幕桩桩心位置设置灌注桩孔;在灌注桩孔中下放钢筋笼,在下放了钢筋笼的灌注桩孔中浇筑混凝土,完成灌注支护桩。在本专利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支护桩的施工包括在三轴搅拌桩和钢板桩之间通过流态混凝土直接进行灌注成型。在本专利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进行支护桩的施工的步骤还包括以下步骤:支护桩进行跳桩施工;进行相邻的三个根支护桩时,先施工第一根支护桩和第三根支护桩,待第一根支护桩和第三根支护桩成型后施工中间第二根支护桩。在本专利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三轴搅拌桩的桩径范围为650mm-850mm;每幅所述三轴搅拌桩的搭接宽度范围为:250mm-350mm。在本专利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三轴搅拌桩与所述支护桩的搭接宽度范围为100mm-200mm,所述三轴搅拌桩长度大于所述支护桩至少1m。在本专利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钢板桩呈直线型钢板桩;所述直线型钢板桩采用分段施工,相邻的两个所述直线型钢板桩连接;且每段所述直线型钢板桩的长度范围为20m-30m。在本专利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直线型钢板桩与所述支护桩贴合设置,且所述直线型钢板桩的总长度大于所述支护桩至少1m。在本专利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钢板桩的外部涂设有润滑层。在本专利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三轴搅拌桩凝固达到强度要求包括三轴搅拌桩和钢板桩能够达到基坑中支护桩成孔或成槽时,不会坍塌的最低强度;同时,三轴搅拌桩凝固后能够限制支护桩在灌注时流态混凝土挤压外扩或缩径的最低强度。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支护结构的成桩方法,应用于松软土层中控制基坑内,在支护桩内侧(靠近基坑的一侧)设置坑内钢板桩,在支护桩外侧(背离基坑的一侧)设置坑外三轴搅拌桩,不仅可以在支护桩成孔时起到护壁的作用,还可以在支护桩施工过程中,起到阻隔作用,防止流态混凝土向土体中扩散或缩径,有效控制支护桩的充盈系数,为支护桩的施工质量提供了保障,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支护结构的成桩方法无法满足松软土层中基坑的作业需求的技术问题,可广泛应用于松软土层丰富地区的基坑支护中。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护结构的成桩方法的三轴搅拌桩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护结构的成桩方法的三轴搅拌桩和钢板桩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护结构的成桩方法的三轴搅拌桩和钢板桩的纵向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护结构的成桩方法的支护桩施工流程第一步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护结构的成桩方法的支护桩施工流程第二步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护结构的成桩方法的支护桩施工完成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护结构的成桩方法的支护桩施工完成的纵向剖面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护结构的成桩方法的钢板桩拔出的纵向剖面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护结构的成桩方法的开挖基坑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护结构的成桩方法的止水帷幕桩的纵向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护结构的成桩方法的放置钢筋笼的纵向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护结构的成桩方法的支护桩灌注完成的纵向剖面结构示意图。图标:1-三轴搅拌桩;2-钢板桩;3-支护桩;4-止水帷幕桩;5-钢筋笼。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专利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专利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专利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一般具有松软土层的地区地下水丰富,基坑的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支护结构的成桩方法,应用于松软土层中控制基坑内,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平整场地,对支护桩进行定位;对于定位后的支护桩位置背离挖设基坑的位置施工坑外三轴搅拌桩;对于定位后的支护桩位置靠近挖设基坑的位置施工坑内钢板桩;待三轴搅拌桩凝固达到强度要求后,在三轴搅拌桩和钢板桩之间进行支护桩的施工;待支护桩初凝后,将坑内的钢板桩抽出;沿着支护桩背离三轴搅拌桩的一侧开挖基坑。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支护结构的成桩方法,应用于松软土层中控制基坑内,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平整场地,对支护桩进行定位;对于定位后的支护桩位置背离挖设基坑的位置施工坑外三轴搅拌桩;对于定位后的支护桩位置靠近挖设基坑的位置施工坑内钢板桩;待三轴搅拌桩凝固达到强度要求后,在三轴搅拌桩和钢板桩之间进行支护桩的施工;待支护桩初凝后,将坑内的钢板桩抽出;沿着支护桩背离三轴搅拌桩的一侧开挖基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护结构的成桩方法,其特征在于,支护桩的施工包括在三轴搅拌桩和钢板桩之间设置止水帷幕桩形成水泥土搅拌桩复合体,待止水帷幕桩桩身达到强度要求后,在止水帷幕桩桩心位置设置灌注桩孔;在灌注桩孔中下放钢筋笼,在下放了钢筋笼的灌注桩孔中浇筑混凝土,完成灌注支护桩。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护结构的成桩方法,其特征在于,支护桩的施工包括在三轴搅拌桩和钢板桩之间通过流态混凝土直接进行灌注成型。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支护结构的成桩方法,其特征在于,进行支护桩的施工的步骤还包括以下步骤:支护桩进行跳桩施工;进行相邻的三个根支护桩时,先施工第一根支护桩和第三根支护桩,待第一根支护桩和第三根支护桩成型后施工中间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蒲七郭磊胡利韦李云坤李志坚罗毅王磊刘耀白景翰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建投第十二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