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殷宏威专利>正文

脚部部件及VR万向跑步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067997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2 11: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脚部部件及VR万向跑步机,前者具有底部框架、正滚轮、侧滚轮机构以及踩踏板件,正滚轮设置于底部框架的底部;侧滚轮机构包括侧滚轮框架、侧滚轮以及通过驱动轴与侧滚轮框架连接的驱动滚轮,在驱动滚轮上包覆有C字形的传动带;踩踏板件的下表面与侧滚轮接触;在踩踏板件的与镂空部对应的部位的下表面上安装有移动方位光学收集器;后者具有前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了滚轮及光学感应来达到模拟使用者行走及对方向的控制,可让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更轻松、更准确地控制VR人物的移动动作,同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体积较小,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Foot parts and VR universal treadmil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脚部部件及VR万向跑步机
本技术涉及VR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脚部部件及VR万向跑步机。
技术介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虚拟现实技术,即VR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VR技术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三度空间的虚拟世界,提供用户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让用户如同身临其境一般,可以及时、没有限制地观察三度空间内的事物。用户进行位置移动时,电脑可以立即进行复杂的运算,将精确的三维世界视频传回产生临场感。现有的VR外接设备-VR跑步机体积庞大、人体的各种动作完全靠微小型感应器进行感应,每台设备大概需要几十甚至上百的传感器,成本较高另外,现有的VR跑步机传递人体动作的快慢完全依赖于人体倾斜力度,往往难以达到沉浸式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脚部部件及VR万向跑步机。本技术提供的脚部部件及VR万向跑步机利用了滚轮及光学感应来达到模拟使用者行走及对方向的控制,可让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更轻松、更准确地控制VR人物的移动动作,同时,本技术体积较小,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为实现本技术的目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技术方案一的技术为一种脚部部件,该脚部部件用于VR跑步机,具有底部框架、正滚轮、侧滚轮机构以及踩踏板件。所述底部框架具有底板和围板,所述围板沿所述底板的边部包围所述底板从而在所述底板的上部形成容纳空间;所述正滚轮设置于所述底板的底部,用于控制所述底板沿前后方向移动;在所述底板上开设有镂空部;所述侧滚轮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的内部的侧滚轮框架、安装于所述侧滚轮框架上的侧滚轮以及通过驱动轴与所述侧滚轮框架连接的驱动滚轮,所述侧滚轮、所述驱动轴以及所述驱动滚轮的中心轴线均沿前后方向延伸,在所述驱动滚轮上包覆有C字形的传动带,所述传动带的一端与所述底板连接,所述传动带的另一端与所述踩踏板件的下表面连接;所述踩踏板件的下表面与所述侧滚轮接触;在所述踩踏板件的与所述镂空部对应的部位的下表面上安装有移动方位光学收集器。另外,技术方案二的脚部部件,在技术方案一的脚部部件中,在所述踩踏板件的上表面上设置有鞋套,且,所述鞋套能够相对所述踩踏板件转动,在所述踩踏板件的上表面的左前侧和所述踩踏板件的上表面的右前侧分别设置有接近感应器。另外,技术方案三的脚部部件,在技术方案二的脚部部件中,所述踩踏板件包括上板件和下板件。在所述下板件的上表面与所述上板件的下表面之间设置有方位感应铰接件;所述方位感应铰接件包括左铰接块、右铰接块以及分别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前连杆、左后连杆、右前连杆、右后连杆;所述左前连杆的后端和所述左后连杆的前端分别通过所述左铰接块铰接,所述右前连杆的后端和所述右前连杆的前端分别通过所述右铰接块铰接;在所述左前连杆的前端、所述左后连杆的后端、所述右前连杆的前端和所述右后连杆的后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接触传感器,在所述上板件的下表面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接触传感器相互对应的第二接触传感器;所述左铰接块和所述右铰接块分别与所述上板件的下表面连接;所述鞋套设置于所述上板件的上表面上。另外,技术方案四的脚部部件,在技术方案三的脚部部件中,所述脚部部件还具有缓冲结构,所述缓冲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上板件与所述下板件之间的第一缓冲结构,所述第一缓冲结构具有四组,分别为左前组、左后组、右前组和右后组;每组所述缓冲结构分别具有各自的第一滑杆和第二滑杆,所述第一滑杆和所述第二滑杆分别形成为内部中空的结构,所述第一滑杆沿前后方向延伸,在所述第一滑杆的内部设置有分别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伸缩弹簧和第一活塞杆,所述第一伸缩弹簧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滑杆的第一端的内壁连接,所述第一伸缩弹簧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活塞杆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活塞杆的第二端伸出所述第一滑杆的第二端;在所述第二滑杆的内部设置有分别沿所述第二滑杆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伸缩弹簧和第二活塞杆,所述第二伸缩弹簧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滑杆的第一端的内壁连接,所述第二伸缩弹簧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活塞杆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滑杆的第一端的外侧壁与所述上板件的下表面连接,且所述第二活塞杆的第二端穿过所述第二滑杆的第二端后与所述第一活塞杆的第二端铰接;所述左前连杆的前端与所述左前组的第二滑杆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右前连杆的前端与所述右前组的第二滑杆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左后连杆的后端与所述左后组的第二滑杆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右后连杆的后端与所述右后组的第二滑杆的第二端连接。另外,技术方案五的脚部部件,在技术方案三的脚部部件中,所述左前连杆的前端通过前端连接杆与所述右前连杆的前端连接;所述左后连杆的后端通过后端连接杆与所述右后连杆的后端连接。另外,技术方案六的脚部部件,在技术方案三的脚部部件中,所述脚部部件还包括缓冲部件,所述缓冲部件包括设置于所述上板件的上表面上的第二缓冲结构。所述第二缓冲结构具有两组,且两组所述第二缓冲结构对称设置于所述鞋套的长度方向的两侧。各组所述第二缓冲结构分别包括各自的内部中空的滑杆以及分别沿所述滑杆的长度方向设置于所述滑杆的内部的伸缩弹簧和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鞋套的前端连接,所述活塞杆的第二端与所述伸缩弹簧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伸缩弹簧的第二端与所述滑杆的第二端的内壁连接,所述滑杆的第二端与所述上板件的上表面连接,且,所述滑杆的第二端指向设置于所述鞋套的左前侧的接近感应器或指向设置于所述鞋套的右前侧的接近感应器。另外,技术方案七的脚部部件,在技术方案一的脚部部件中,所述侧滚轮框架具有两个,分别为前滚轮框架和后滚轮框架,所述前滚轮框架与所述后滚轮框架之间通过所述驱动轴连接。技术方案八的技术为一种VR万向跑步机,其具有光学底幕和技术方案一至七中的任一种技术方案所描述的脚部部件,所述光学底幕的整体结构呈圆心位于上方的弧形,且在所述光学底幕的上表面上设置有能够供所述脚部部件滚动的限位槽。另外,技术方案九的VR万向跑步机,在技术方案八的VR万向跑步机中,所述限位槽的槽体底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5度至10度。另外,技术方案十的VR万向跑步机,在技术方案八或技术方案九的VR万向跑步机中,所述VR万向跑步机还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内部中空形成安装空间,所述光学底幕通过设置于所述安装空间的内部的角度调节机构安装于所述安装空间的内部。另外,技术方案十一的VR万向跑步机,在技术方案十的VR万向跑步机中,所述角度调节机构包括分别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一前滚轴、第一后滚轴以及第二滚轴,所述第一前滚轴和所述第一后滚轴分别设置于所述安装空间的前端和后端,且在所述第一前滚轴和所述第一后滚轴上分别安装有滚动轮,所述光学底幕的下表面与所述滚动轮接触;所述第二滚轴设置于所述第一后滚轴与所述光学底幕之间,和/或,所述第二滚轴设置于所述第一前滚轴与所述光学底幕之间;且,在所述第二滚轴上设置有齿轮,在所述光学底幕的下表面上设置有能够与所述齿轮的轮齿啮合的齿条,所述齿轮配置成能够带动所述齿条前后移动从而带动所述光学底幕前后移动。另外,技术方案十二的VR万向跑步机,在技术方案十的VR万向跑步机中,所述VR万向跑步机还具有身体支架,所述身体支架包括底盘、安装于所述底盘上的支架本体、以及扶手,所述支架本体的底部与所述底盘的顶部连接,所述支架本体的顶部与所述扶手连接,所述底座的前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脚部部件,用于VR跑步机,其特征在于,具有底部框架、正滚轮、侧滚轮机构以及踩踏板件所述底部框架具有底板和围板,所述围板沿所述底板的边部包围所述底板从而在所述底板的上部形成容纳空间;所述正滚轮设置于所述底板的底部,用于控制所述底板沿前后方向移动;在所述底板上开设有镂空部;所述侧滚轮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的内部的侧滚轮框架、安装于所述侧滚轮框架上的侧滚轮以及通过驱动轴与所述侧滚轮框架连接的驱动滚轮,所述侧滚轮、所述驱动轴以及所述驱动滚轮的中心轴线均沿前后方向延伸;在所述驱动滚轮上包覆有C字形的传动带,所述传动带的一端与所述底板连接,所述传动带的另一端与所述踩踏板件的下表面连接;所述踩踏板件的下表面与所述侧滚轮接触;在所述踩踏板件的与所述镂空部对应的部位的下表面上安装有移动方位光学收集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脚部部件,用于VR跑步机,其特征在于,具有底部框架、正滚轮、侧滚轮机构以及踩踏板件所述底部框架具有底板和围板,所述围板沿所述底板的边部包围所述底板从而在所述底板的上部形成容纳空间;所述正滚轮设置于所述底板的底部,用于控制所述底板沿前后方向移动;在所述底板上开设有镂空部;所述侧滚轮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的内部的侧滚轮框架、安装于所述侧滚轮框架上的侧滚轮以及通过驱动轴与所述侧滚轮框架连接的驱动滚轮,所述侧滚轮、所述驱动轴以及所述驱动滚轮的中心轴线均沿前后方向延伸;在所述驱动滚轮上包覆有C字形的传动带,所述传动带的一端与所述底板连接,所述传动带的另一端与所述踩踏板件的下表面连接;所述踩踏板件的下表面与所述侧滚轮接触;在所述踩踏板件的与所述镂空部对应的部位的下表面上安装有移动方位光学收集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脚部部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踩踏板件的上表面上设置有鞋套,且,所述鞋套能够相对所述踩踏板件转动,在所述踩踏板件的上表面的左前侧和所述踩踏板件的上表面的右前侧分别设置有接近感应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脚部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踩踏板件包括上板件和下板件,在所述下板件的上表面与所述上板件的下表面之间设置有方位感应铰接件;所述方位感应铰接件包括左铰接块、右铰接块以及分别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前连杆、左后连杆、右前连杆、右后连杆;所述左前连杆的后端和所述左后连杆的前端分别通过所述左铰接块铰接,所述右前连杆的后端和所述右前连杆的前端分别通过所述右铰接块铰接;在所述左前连杆的前端、所述左后连杆的后端、所述右前连杆的前端和所述右后连杆的后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接触传感器,在所述上板件的下表面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接触传感器相互对应的第二接触传感器;所述左铰接块和所述右铰接块分别与所述上板件的下表面连接;所述鞋套设置于所述上板件的上表面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脚部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脚部部件还具有缓冲结构,所述缓冲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上板件与所述下板件之间的第一缓冲结构,所述第一缓冲结构具有四组,分别为左前组、左后组、右前组和右后组;每组所述缓冲结构分别具有各自的第一滑杆和第二滑杆,所述第一滑杆和所述第二滑杆分别形成为内部中空的结构,所述第一滑杆沿前后方向延伸,在所述第一滑杆的内部设置有分别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伸缩弹簧和第一活塞杆,所述第一伸缩弹簧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滑杆的第一端的内壁连接,所述第一伸缩弹簧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活塞杆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活塞杆的第二端伸出所述第一滑杆的第二端;在所述第二滑杆的内部设置有分别沿所述第二滑杆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伸缩弹簧和第二活塞杆,所述第二伸缩弹簧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滑杆的第一端的内壁连接,所述第二伸缩弹簧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活塞杆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滑杆的第一端的外侧壁与所述上板件的下表面连接,且所述第二活塞杆的第二端穿过所述第二滑杆的第二端后与所述第一活塞杆的第二端铰接;所述左前连杆的前端与所述左前组的第二滑杆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右前连杆的前端与所述右前组的第二滑杆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左后连杆的后端与所述左后组的第二滑杆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右后连杆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殷宏威
申请(专利权)人:殷宏威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