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CMOS图像传感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059119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07 16:5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CMOS图像传感器结构,自下而上包括设于衬底正面上的pn结感光区域、第一介质层、第一压电材料层和第二介质层,所述第一压电材料层的两端设有第一压电材料电极;其中,通过在所述第一压电材料电极上施加一定电压,使所述第一压电材料层产生形变,并对所述pn结感光区域产生应力作用,以从垂直方向调节所述pn结感光区域材料的晶格常数,从而调整其吸收光子的能量范围,可以有效扩充传感器色域空间,并提升其性能。

A CMOS Image Sensor Archite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CMOS图像传感器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半导体集成电路和传感器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CMOS图像传感器结构。
技术介绍
传统CMOS图像传感器是使用pn结来接收外部入射光线,产生电子空穴对,并被施加的外加电场分别收集,产生电学信号。由于Si是间接半导体,其吸收光的机理是光子的能量被能带间隙和晶格振动所吸收,而其价带顶和导带底能带间隙是固定的。对常规半导体材料而言,其光吸收对应一个最低能量(频率)或最大波长。原因是因为一般而言,其光吸收对应着电子从价带顶跃迁到导带底,从而形成导带电子,该带隙即是半导体材料的禁带宽度。对于直接带隙半导体而言,入射光能量只要满足大于等于禁代宽度,即可激发一个价带电子到导带,其效率较高。而对间接半导体而言,除了满足光子能量大于等于禁代宽度外,还需要额外的声子(晶格震动)来参与,故效率较低。禁代宽度与晶格常数成反比,当原子间距较小时,其价键较强,即原子间作用力越强,价电子需要更高的能量才能跃迁到导带,故禁带宽度越大。因此可以通过调节晶格常数来调整禁带宽度,也即是调整最小吸收的光子能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CMOS图像传感器结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CMOS图像传感器结构,自下而上包括设于衬底正面上的pn结感光区域、第一介质层、第一压电材料层和第二介质层,所述第一压电材料层的两端设有第一压电材料电极;其中,通过在所述第一压电材料电极上施加一定电压,使所述第一压电材料层产生形变,并对所述pn结感光区域产生应力作用,以从垂直方向调节所述pn结感光区域材料的晶格常数,从而调整其吸收光子的能量范围。进一步地,所述pn结感光区域与第一介质层之间还设有金属层,所述金属层与pn结感光区域接触,形成金属-半导体势垒接触结构,以形成感应光的入射的耗尽区。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介质层、第一压电材料层和第二介质层的宽度依次缩小,所述第一压电材料电极与所述第一介质层、第一压电材料层和第二介质层的两端同时接触。进一步地,所述pn结感光区域两侧的所述衬底中设有垂直沟槽,所述垂直沟槽中填充有第二压电材料层,所述第二压电材料层两侧填充有第二压电材料电极;其中,通过在所述第二压电材料电极上施加一定电压,使所述第二压电材料层产生形变,并对所述pn结感光区域产生应力作用,以从水平方向进一步调节所述pn结感光区域材料的晶格常数,从而调整其吸收光子的能量范围。进一步地,所述垂直沟槽贯通所述衬底的上下两端设置。进一步地,所述衬底正面上还设有层间介质层,所述第一介质层、第一压电材料层、第二介质层和第一压电材料电极设于所述层间介质层中。进一步地,所述衬底正面上还设有至少一个晶体管器件,所述晶体管器件自下而上包括设于所述衬底正面上的源漏区、栅介质层和栅电极层,所述源漏区与所述pn结感光区域相连。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压电材料电极和栅电极层上分设有接触孔,所述接触孔自所述层间介质层的上端引出。进一步地,所述pn结感光区域及晶体管器件的两侧还设有沟槽隔离结构,所述沟槽隔离结构贯通所述衬底的上下两端设置。进一步地,所述衬底材料为Si、Ge、SiGe、GaAs或SiC。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专利技术通过在pn结感光区域外围设置由压电材料层和压电材料电极构成的压电器件,利用压电器件对传感器pn结感光区域产生应力,改变其晶格常数,从而影响其吸收光子的能量范围,可以有效扩充传感器色域空间,并提升其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一的一种CMOS图像传感器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二的一种CMOS图像传感器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三的一种CMOS图像传感器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四的一种CMOS图像传感器结构示意图。图5是压电材料在电场作用下发生形变产生应力作用时的模拟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通过在CMOS图像传感器结构的pn结感光区域外围设置由压电材料层和压电材料电极构成的压电器件,利用压电器件对传感器pn结感光区域产生应力,改变其晶格常数,从而影响其吸收光子的能量范围,可以有效扩充传感器色域空间,并提升其性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下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在详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时,为了清楚地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以便于说明,特对附图中的结构不依照一般比例绘图,并进行了局部放大、变形及简化处理,因此,应避免以此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来加以理解。在以下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请参考图1,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一的一种CMOS图像传感器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CMOS图像传感器结构,自下而上包括衬底10、设于衬底10正面上的pn结感光区域11,依次设于衬底10正面表面上的第一介质层12、第一压电材料层13和第二介质层14。在第一压电材料层13的两端设有第一压电材料电极16;第一压电材料层13与第一压电材料电极16构成压电器件。请参考图1。衬底10材料可为Si、Ge、SiGe、GaAs或SiC,或者其他适用的半导体衬底。以硅衬底10为例,图示硅衬底10的下表面侧为光线入射方向,即CMOS图像传感器采用了背照式结构。pn结感光区域11形成在硅衬底10中,并可延伸至硅衬底10的上表面上。这样,在pn结感光区域11的硅衬底10下表面上就形成背照式感光区。在硅衬底10的上表面上形成有器件区;器件区中包括压电器件,以及在压电器件以外区域设置的至少一个用于控制的晶体管器件(例如传输管等)18至20。其中的一个晶体管器件(例如传输管)18至20,自下而上包括设于硅衬底10正面上的源漏区(源区和漏区)20、栅介质层19和栅电极层18。源漏区(源区或漏区)20与pn结感光区域11相连。在硅衬底10的正面表面上还设有层间介质层15;压电器件和晶体管器件18至20都设于层间介质层15中。请参考图1。第一介质层12、第一压电材料层13和第二介质层14的宽度可依次缩小;第一压电材料电极16与第一介质层12、第一压电材料层13和第二介质层14的两端同时接触。其中,第一压电材料电极16的下端可位于第一介质层12两端的上表面上,第一压电材料电极16的上端可部分位于第二介质层14两端的上表面上。在上述的背照式CMOS传感器中,可利用与CMOS工艺兼容的方案,在硅衬底10的上表面上先形成栅介质层19和栅电极层18,并图形化,形成用于晶体管器件18至20的栅介质层19和栅电极层18,并去除位于感光区域11上的部分栅电极层18。其中,利用位于感光区域11上的部分栅介质层19作为用于隔离压电器件的第一介质层12。然后,在第一介质层12上,依次沉积压电材料和介质隔离材料,并图形化,去除位于压电材料两侧的部分介质隔离材料,形成第一压电材料层13和第二介质层14。接着,沉积电极材料,并图形化,在第一压电材料层13的两侧形成第一压电材料电极16。之后,可在第一压电材料电极16和栅电极层18上的层间介质层15中分别形成接触孔17,作为压电器件和控制晶体管18至20的引出。在pn结感光区域11及晶体管器件18至20两侧的硅衬底10中还可设置用于像素间隔离的沟槽隔离结构21;沟槽隔离结构21的上下两端可分别自减薄后的硅衬底10的上下表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CMOS图像传感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自下而上包括设于衬底正面上的pn结感光区域、第一介质层、第一压电材料层和第二介质层,所述第一压电材料层的两端设有第一压电材料电极;其中,通过在所述第一压电材料电极上施加一定电压,使所述第一压电材料层产生形变,并对所述pn结感光区域产生应力作用,以从垂直方向调节所述pn结感光区域材料的晶格常数,从而调整其吸收光子的能量范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CMOS图像传感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自下而上包括设于衬底正面上的pn结感光区域、第一介质层、第一压电材料层和第二介质层,所述第一压电材料层的两端设有第一压电材料电极;其中,通过在所述第一压电材料电极上施加一定电压,使所述第一压电材料层产生形变,并对所述pn结感光区域产生应力作用,以从垂直方向调节所述pn结感光区域材料的晶格常数,从而调整其吸收光子的能量范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CMOS图像传感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pn结感光区域与第一介质层之间还设有金属层,所述金属层与pn结感光区域接触,形成金属-半导体势垒接触结构,以形成感应光的入射的耗尽区。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CMOS图像传感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介质层、第一压电材料层和第二介质层的宽度依次缩小,所述第一压电材料电极与所述第一介质层、第一压电材料层和第二介质层的两端同时接触。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CMOS图像传感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pn结感光区域两侧的所述衬底中设有垂直沟槽,所述垂直沟槽中填充有第二压电材料层,所述第二压电材料层两侧填充有第二压电材料电极;其中,通过在所述第二压电材料电极上施加一定电压,使所述第二压电材料层产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康晓旭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