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057968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07 16:13
本公开涉及一种摄像装置,包括底座、第一光学元件承载件、第一光学元件、第一驱动组件、第一感光模块、第二光学元件承载件、第二光学元件、第二驱动组件、以及第二感光模块。底座包括第一侧及第二侧。第一光学元件承载件活动地设置在第一侧上。第一光学元件设置在第一光学元件承载件上。第一驱动组件设置在第一侧。第一感光模块设置在第二侧,并对应第一光学元件。第二光学元件承载件活动地设置在第一侧上。第二光学元件设置在第一光学元件承载件上。第二驱动组件设置在第一侧。第二感光模块设置在第二侧,并对应第二光学元件。

Camera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摄像装置
本公开涉及一种摄像装置,且特别涉及一种双光学元件摄像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摄像装置(如相机)像素的提升,人们对摄像装置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双光学元件(如双镜头)的摄像装置中,在两个光学元件中的光学元件驱动模块与感测器模块间的倾角需要有相当高的精度,因此需要相对复杂的工艺及设备以实现此精度要求。有鉴于此,如何设计可降低两个镜头的倾角差异的摄像装置始成为一重要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公开涉及一种摄像装置,包括底座、第一光学元件承载件、第一光学元件、第一驱动组件、第一感光模块、第二光学元件承载件、第二光学元件、第二驱动组件、以及第二感光模块。底座包括第一侧及第二侧。第一光学元件承载件活动地设置在底座的第一侧上。第一光学元件设置在第一光学元件承载件上。第一驱动组件设置在底座的第一侧,用以驱动第一光学元件承载件。第一感光模块设置在底座的第二侧,并对应第一光学元件。第二光学元件承载件活动地设置在底座的第一侧上。第二光学元件设置在第一光学元件承载件上。第二驱动组件设置在底座的第一侧,用以驱动第二光学元件承载件。第二感光模块设置在底座的第二侧,并对应第二光学元件。如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摄像装置,第一感光模块包括第一驱动板及第一感光元件,第一驱动板电性连接于第一感光元件,且第二感光模块包括第二驱动板及第二感光元件,第二驱动板电性连接于第二感光元件。第一驱动板及第二驱动板间具有一间隙。底座包括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第一感光模块与底座的第一表面接触,第二感光模块与底座的第二表面接触,其中第一表面平行第二表面,而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位于不同的平面上。第一光学元件承载件及第二光学元件承载件分别具有至少三个支撑凸台,朝向底座延伸。底座还包括第一接触面及第二接触面,第一光学元件承载件的支撑凸台各自具有与底座的第一接触面平行的第一平面,第二光学元件承载件的支撑凸台各自具有与底座的第二接触面平行的第二平面,第一接触面面朝第一光学元件承载件,且第二接触面面朝第二光学元件承载件。第一接触面与第二接触面位于不同的平面上。如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摄像装置,底座还包括凹槽,位在底座的第二侧,其中第一感光模块部分地设置在凹槽中。摄像装置还包括粘着材料及滤光片,设置在凹槽中,粘着材料是介于底座及第一感光模块间,而滤光片是介于底座及第一感光模块间。第一光学元件包括一光轴,从光轴方向观察,第一光学元件与滤光片部分重叠。第一光学元件背朝底座的表面与第二光学元件背朝底座的表面于光轴方向上的距离小于1mm。附图说明以下将配合附图说明书附图详述本公开的实施例。应注意的是,实施例的各种特征并未按照比例示出且仅用以说明例示。事实上,可任意地放大或缩小元件的尺寸,以清楚地表现出本公开的特征。图1显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摄像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2示出图1中的摄像装置的爆炸图。图3A显示沿图1中C-C’线段的剖视图。图3B及图3C分别为图3A中A部分与B部分的放大图。图4A至图4C是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底座的示意图。图5A及图5B分别是第一光学元件承载件及第二光学元件承载件的示意图。图6是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底座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镜头驱动模块2第二镜头驱动模块5A第一光学元件5B第二光学元件6A、6B、89A、89B表面10A第一顶壳10B第二顶壳12A、12B顶壳开孔14A、14B顶表面20A、20B底座21A第一表面21B第二表面22A、22B底座开孔24A第一接触面24B第二接触面26A、26B、26C定位支架27制震材30A第一光学元件承载件30B第二光学元件承载件30B32A、32B贯穿孔33A、33B螺纹34A、34B胶槽35A、35B绕线柱36A、36B支撑凸台37A第一平面37B第二平面38A凹槽38B凸出部40A第一线圈40B第二线圈50框架52开口55挡止元件60A第一驱动组件60B第二驱动组件70A、70B上簧片72A、72B下簧片74A、74B导电元件80A第一感光模块80B第二感光模块82A第一滤光片82B第二滤光片84A第一感光元件承载件84B第二感光元件承载件86A第一感光元件86B第二感光元件88A第一驱动板88B第二驱动板92电路基板94位置感测器A、B部分C-C’线段E摄像模块G间隙H1、H2高度差O1第一光轴O2第二光轴X、Y、Z方向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公开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法或范例,以实行所提供的标的的不同特征,以下描述具体的元件及其排列的实施例以阐述本公开。当然这些实施例仅用以例示,且不该以此来限定本公开的范围。举例来说,在说明书中若提到第一特征部件形成于第二特征部件之上,其包括第一特征部件与第二特征部件是直接接触的实施例,另外也包括于第一特征部件与第二特征部件之间另外有其他特征的实施例,亦即,第一特征部件与第二特征部件并非直接接触。此外,在不同实施例中可能使用重复的标号或标示,这些重复仅为了简单清楚地叙述本公开,不代表所讨论的不同实施例及/或结构之间有特定的关系。此外,在本公开中的在另一特征部件的上形成、连接到及/或耦接到另一特征部件可包括其中特征部件形成为直接接触的实施例,并且还可包括其中可形成插入上述特征部件的附加特征部件的实施例,使得上述特征部件可能不直接接触。此外,其中可能用到与空间相关用词,例如“上方”、“下方”、“上”、“下”及类似的用词(如“向下地”、“向上地”等),这些空间相关用词为了便于描述图示中一个(些)元件或特征与另一个(些)元件或特征之间的关系,这些空间相关用词旨在涵盖包括特征的装置的不同方向。再者,说明书与权利要求中所使用的序数例如“第一”、“第二”等的用词,以修饰权利要求的元件,其本身并不意含及代表该请求元件有任何之前的序数,也不代表某一请求元件与另一请求元件的顺序、或是制造方法上的顺序,该些序数的使用仅用来使具有某命名的一请求元件得以和另一具有相同命名的请求元件能作出清楚区分。请先参照图1、图2、以及图3A,其中图1显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摄像装置E的立体示意图,图2示出图1中的摄像装置E的爆炸图,图3A显示沿图1中C-C’线段示出的剖视图。应先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的摄像装置E例如为一双镜头照相系统,包含第一镜头驱动模块1及第二镜头驱动模块2,用以分别承载第一光学元件5A及第二光学元件5B(例如为镜头),其中上述第一镜头驱动模块1及第二镜头驱动模块2可沿一长轴方向(X轴方向)并排配置于手机或平板电脑等手持式数字产品中,且第一镜头驱动模块1及第二镜头驱动模块2例如为具备光学防手震(OIS)功能的音圈马达(VCM)。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镜头驱动模块1及第二镜头驱动模块2可具备自动对焦(AF)及光学防手震(OIS)的功能。如图1、图2、以及图3A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一镜头驱动模块1主要包括第一顶壳10A、第一光学元件承载件30A、第一线圈40A、多个第一驱动组件60A(例如为驱动磁铁)、一上簧片70A、一下簧片72A、一导电元件74A、一第一感光模块80A(包括按序排列的第一滤光片82A、第一感光元件承载件84A、第一感光元件86A、第一驱动板88A)。此外,上述第二镜头驱动模块2主要包括有第二顶壳10B、第二光学元件承载件30B、多个第二线圈40B、框架50、多个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摄像装置包括:一底座,包括一第一侧及一第二侧;一第一光学元件承载件,活动地设置在该底座的该第一侧上;一第一光学元件,设置在该第一光学元件承载件上;一第一驱动组件,设置在该底座的该第一侧,用以驱动该第一光学元件承载件;一第一感光模块,设置在该底座的该第二侧,并对应该第一光学元件;一第二光学元件承载件,活动地设置在该底座的该第一侧上;一第二光学元件,设置在该第一光学元件承载件上;一第二驱动组件,设置在该底座的该第一侧,用以驱动该第二光学元件承载件;以及一第二感光模块,设置在该底座的该第二侧,并对应该第二光学元件。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2.02 US 62/625,6001.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摄像装置包括:一底座,包括一第一侧及一第二侧;一第一光学元件承载件,活动地设置在该底座的该第一侧上;一第一光学元件,设置在该第一光学元件承载件上;一第一驱动组件,设置在该底座的该第一侧,用以驱动该第一光学元件承载件;一第一感光模块,设置在该底座的该第二侧,并对应该第一光学元件;一第二光学元件承载件,活动地设置在该底座的该第一侧上;一第二光学元件,设置在该第一光学元件承载件上;一第二驱动组件,设置在该底座的该第一侧,用以驱动该第二光学元件承载件;以及一第二感光模块,设置在该底座的该第二侧,并对应该第二光学元件。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感光模块包括一第一驱动板及一第一感光元件,该第一驱动板电性连接于该第一感光元件,且该第二感光模块包括一第二驱动板及一第二感光元件,该第二驱动板电性连接于该第二感光元件。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驱动板及该第二驱动板间具有一间隙。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底座包括一第一表面与一第二表面,该第一感光模块与该底座的该第一表面接触,该第二感光模块与该底座的该第二表面接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朝彰宋欣忠
申请(专利权)人: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