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形成汇集终端导引沟的自润轴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05519 阅读:1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具有形成汇集终端导引沟的自润轴承。为提供一种确保均匀润滑度、提高润滑功效的轴承,提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它形成外周面、内周面、第一端面及第二端面;内周面设有分别由数条延伸凹设于内周面的第一、二导引沟组成的第一、二导引沟组;第一导引沟的起端设置于第一端面,其末端则接近于第二端面,以形成用以支撑旋转轴杆润滑油汇集点的第一汇集终端;第二导引沟的起端设置于第二端面,其末端则接近于第一端面,以形成用以支撑旋转轴杆润滑油汇集点的第二汇集终端。(*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轴承,特别是一种具有形成汇集终端导引沟的自润轴承。于1998年11月28日颁予Maruyama的美国专利第4883367号‘BearingUnit’专利;于1994年2月22日颁予Tanaka等人的美国专利第5289067号‘Bearing Device’专利;于2000年2月8日颁予Mori等人的美国专利第6023114号‘Spindle Motor and Rotating Shaft Supporting Device forSpindle’专利揭示了轴承内径表面设置各种导引沟导引润滑油,藉由导引沟导引轴承内润滑油以形成流体动力平衡。然而,所述的导引沟无法将轴承外的润滑油自轴承两端输送至另一端附近以形成用以支撑旋转轴杆的润滑油汇集点,且在轴承两端仍会发生部分内部润滑油逐渐流失的问题。由于前述具有导引沟的自润轴承仍无法完全阻止内部润滑油的流失,若将自润轴承外的润滑油引导至轴承内部,亦可补偿一部分内部润滑油的流失,因此,在自润轴承必须设置导引结构,以便保持将自润轴承外的润滑油引导至轴承内部。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确保均匀润滑度、提高润滑功效的具有形成汇集终端导引沟的自润轴承。本技术形成外周面、内周面、第一端面及第二端面;内周面设有分别由数条延伸凹设于内周面的第一、二导引沟组成的第一、二导引沟组;第一导引沟的起端设置于第一端面,其末端则接近于第二端面,以形成用以支撑旋转轴杆润滑油汇集点的第一汇集终端;第二导引沟的起端设置于第二端面,其末端则接近于第一端面,以形成用以支撑旋转轴杆润滑油汇集点的第二汇集终端。其中第一导引沟及第二导引沟呈相互交叉方式分布,构成数个交叉点,以形成数个用以支撑旋转轴杆的润滑油汇集点。呈相互交叉方式分布的第一导引沟及第二导引沟系以螺旋方向延伸。第一、二导引沟系以90°夹角呈相互交叉方式设置,且第一、二导引沟相对第一、二端面分别具有45°倾斜角。第一、二导引沟系以120°夹角呈相互交叉方式设置,且第一、二导引沟相对第一、二端面分别具有60°倾斜角。第一导引沟的第一汇集终端接近第二导引沟;第二导引沟第二汇集终端接近第一导引沟。由于本技术形成外周面、内周面、第一端面及第二端面;内周面设有分别由数条延伸凹设于内周面的第一、二导引沟组成的第一、二导引沟组;第一导引沟的起端设置于第一端面,其末端则接近于第二端面,以形成用以支撑旋转轴杆润滑油汇集点的第一汇集终端;第二导引沟的起端设置于第二端面,其末端则接近于第一端面,以形成用以支撑旋转轴杆润滑油汇集点的第二汇集终端。轴杆穿设于本技术内,并与内周面之间形成间隙,润滑油则分布充满于间隙内,使两者形成润滑接触,以便当轴杆旋转时,减低相互摩擦;同时,润滑油亦同样充满凹设于内周面的第一、二导引沟组内,使本技术内储存有一定量的润滑油;当轴杆在本技术内旋转时,带动间隙内的润滑油沿第一导引沟及第二导引沟流动,迫使外部润滑油分别自第一、二端面吸入内周面;并同时使第一、二导引沟内润滑油流至汇集终端,以形成用以支撑旋转轴杆的润滑油汇集点;以使轴杆与内周面之间始终保持间隙形成润滑油接触,避免发生直接接触。不仅确保均匀润滑度,而且提高润滑功效,从而达到本技术的目的。图2、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内周面展开示意图(第一、二导引沟以90°夹角相交)。图4、为本技术内周面展开示意图(第一、二导引沟以120°夹角相交)。第一、二导引沟组20、30分别由数条延伸凹设于内周面12的第一、二导引沟21、31组成。第一导引沟21的起端设置于第一端面13,其末端则接近于第二端面14,以形成第一汇集终端22。第二导引沟31的起端设置于第二端面14,其末端则接近于第一端面13,以形成第二汇集终端32。第一导引沟21及第二导引沟31分别相对于本技术轴向成相反螺旋方向延伸,并呈相互交叉方式分布,构成数个交叉点,以形成数个用以支撑旋转轴杆的润滑油汇集点。如图2所示,轴杆4穿设于本技术内,并与内周面12之间形成间隙,润滑油则分布充满于间隙内,使两者形成润滑接触,以便当轴杆4旋转时,减低相互摩擦。同时,润滑油亦同样充满凹设于内周面12的第一、二导引沟组20、30内,使本技术内储存有一定量的润滑油。当轴杆4在本技术内旋转时,带动间隙内的润滑油沿第一导引沟21及第二导引沟31流动,迫使外部润滑油分别自第一、二端面13、14吸入内周面12,且于第一、二导引沟21、31相互交叉处形成用以支撑旋转轴杆4的润滑油汇集点;并同时使第一导引沟21及第二导引沟31内润滑油流至汇集终端22、32,以形成用以支撑旋转轴杆4的润滑油汇集点;以使轴杆4与内周面12之间始终保持间隙形成润滑油接触,避免发生直接接触。如图3所示,凹设于内周面12的第一、二导引沟组20、30的第一、二导引沟21、31系以90°夹角呈相互交叉方式设置,且第一、二导引沟21、31相对第一、二端面13、14分别具有45°倾斜角。亦可如图4所示,凹设于内周面12的第一、二导引沟组20’、30’的第一、二导引沟21、31系以120°夹角呈相互交叉方式设置,且第一、二导引沟21、31相对第一、二端面13、14具有60°倾斜角。第一导引沟21自第一端面13延伸至第二端面14附近以形成第一汇集终端22,并接近第二导引沟31,以便使在第一汇集终端22形成润滑油汇集点的汇集润滑油可被导引至第二导引沟31;同时,第二导引沟31第二汇集终端32汇集的润滑油亦可被导引至第一导引沟21,如此,便可在内周面12形成润滑油循环槽道。权利要求1.一种具有形成汇集终端导引沟的自润轴承,其形成外周面、内周面、第一端面及第二端面;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周面设有分别由数条延伸凹设于内周面的第一、二导引沟组成的第一、二导引沟组;第一导引沟的起端设置于第一端面,其末端则接近于第二端面,以形成用以支撑旋转轴杆润滑油汇集点的第一汇集终端;第二导引沟的起端设置于第二端面,其末端则接近于第一端面,以形成用以支撑旋转轴杆润滑油汇集点的第二汇集终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形成汇集终端导引沟的自润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导引沟及第二导引沟呈相互交叉方式分布,构成数个交叉点,以形成数个用以支撑旋转轴杆的润滑油汇集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形成汇集终端导引沟的自润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呈相互交叉方式分布的第一导引沟及第二导引沟系以螺旋方向延伸。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具有形成汇集终端导引沟的自润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二导引沟系以90°夹角呈相互交叉方式设置,且第一、二导引沟相对第一、二端面分别具有45°倾斜角。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具有形成汇集终端导引沟的自润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二导引沟系以120°夹角呈相互交叉方式设置,且第一、二导引沟相对第一、二端面分别具有60°倾斜角。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形成汇集终端导引沟的自润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导引沟的第一汇集终端接近第二导引沟;第二导引沟第二汇集终端接近第一导引沟。专利摘要一种具有形成汇集终端导引沟的自润轴承。为提供一种确保均匀润滑度、提高润滑功效的轴承,提出本技术,它形成外周面、内周面、第一端面及第二端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形成汇集终端导引沟的自润轴承,其形成外周面、内周面、第一端面及第二端面;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周面设有分别由数条延伸凹设于内周面的第一、二导引沟组成的第一、二导引沟组;第一导引沟的起端设置于第一端面,其末端则接近于第二端面,以形成用以支撑旋转轴杆润滑油汇集点的第一汇集终端;第二导引沟的起端设置于第二端面,其末端则接近于第一端面,以形成用以支撑旋转轴杆润滑油汇集点的第二汇集终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银树洪庆升
申请(专利权)人:建准电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