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再生混凝土用粉尘吸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040800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07 11: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粉尘吸收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再生混凝土用粉尘吸收装置,包括推车以及放置于推车内部的收集桶,所述推车的底部通过螺栓固定有若干个滑轮,所述推车的一侧通过螺栓固定有鼓风机,所述鼓风机的一端旋合有吸管,所述推车的内壁通过螺栓固定有碎石处理箱,所述碎石处理箱的内壁通过螺丝固定有铁丝网,所述碎石处理箱的一侧通过管道连接有粉尘沉降箱,通过设置多个混凝土粉尘处理箱,分部对通过鼓风机吸入的混凝土粉尘进行处理,使得混凝土粉尘能够轻松进入处理箱中,并能够自动分类,且在多个混凝土粉尘处理箱的下方均设置有收集桶,使得通过粉尘处理箱分布处理后的混凝土粉尘能够再次回收利用。

A Dust Absorbing Device for Recycled Concret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再生混凝土用粉尘吸收装置
本技术属于粉尘吸收
,具体涉及一种再生混凝土用粉尘吸收装置。
技术介绍
普通混凝土指以水泥为主要胶凝材料,与水、砂、石子,必要时掺入化学外加剂和矿物掺合料,按适当比例配合,经过均匀搅拌、密实成型及养护硬化而成的人造石材,混凝土主要划分为两个阶段与状态:凝结硬化前的塑性状态,即新拌混凝土或混凝土拌合物;硬化之后的坚硬状态,即硬化混凝土或混凝土,混凝土强度等级是以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划分,中国普通混凝土强度等级划分为14级:C15、C20、C25、C30、C35、C40、C45、C50、C55、C60、C65、C70、C75及C80;混凝土的粉尘吸收再利用,是一种新型环保的方法,原有的混凝土粉尘处理装置功能较为单一,仅仅只是将粉尘清扫堆放,将堆放的粉尘以及碎渣等东西随意处理,造成环境污染,且对于混凝土粉尘没有再生利用的能力,使得很多的混凝土粉尘还能继续使用,却直接被浪费掉。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再生混凝土用粉尘吸收装置,具有特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再生混凝土用粉尘吸收装置,包括推车以及放置于推车内部的收集桶,所述推车的底部通过螺栓固定有若干个滑轮,所述推车的一侧通过螺栓固定有鼓风机,所述鼓风机的一端旋合有吸管,所述推车的内壁通过螺栓固定有碎石处理箱,所述碎石处理箱的内壁通过螺丝固定有铁丝网,所述碎石处理箱的一侧通过管道连接有粉尘沉降箱,所述粉尘沉降箱的内部顶端通过螺栓固定有喷头,所述粉尘沉降箱的另一侧通过管道连接有粉尘净化箱,所述粉尘净化箱的另一侧内壁一体成型有卡槽,所述粉尘净化箱的一侧外壁通过螺栓固定有排风扇。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再生混凝土用粉尘吸收装置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碎石处理箱、粉尘沉降箱和粉尘净化箱的底部均一体成型有漏斗,且所述漏斗放置于所述收集桶的正上方。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再生混凝土用粉尘吸收装置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卡槽的内部卡合有过滤网,所述过滤网的顶部一体成型有拉环。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再生混凝土用粉尘吸收装置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碎石处理箱、粉尘沉降箱和粉尘净化箱的内壁上均涂有防锈涂料。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再生混凝土用粉尘吸收装置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收集桶一共有三个,且所述收集桶均为圆桶形。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再生混凝土用粉尘吸收装置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碎石处理箱、粉尘沉降箱和粉尘净化箱均为金属构件。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再生混凝土用粉尘吸收装置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推车的把手上固定有防滑套。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多个混凝土粉尘处理箱,分部对通过鼓风机吸入的混凝土粉尘进行处理,使得混凝土粉尘能够轻松进入处理箱中,并能够自动分类,且在多个混凝土粉尘处理箱的下方均设置有收集桶,使得通过粉尘处理箱分布处理后的混凝土粉尘能够再次回收利用。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的处理箱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的净化结构示意图;图中:1、鼓风机;2、吸管;3、碎石处理箱;4、收集桶;5、粉尘沉降箱;6、粉尘净化箱;7、推车;8、漏斗;9、滑轮;10、铁丝网;11、喷头;12、过滤网;13、排风扇;14、拉环;15、卡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请参阅图1-图3,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再生混凝土用粉尘吸收装置,包括推车7以及放置于推车7内部的收集桶4,推车7的底部通过螺栓固定有若干个滑轮9,推车7的一侧通过螺栓固定有鼓风机1,鼓风机1的一端旋合有吸管2,推车7的内壁通过螺栓固定有碎石处理箱3,碎石处理箱3的内壁通过螺丝固定有铁丝网10,碎石处理箱3的一侧通过管道连接有粉尘沉降箱5,粉尘沉降箱5的内部顶端通过螺栓固定有喷头11,粉尘沉降箱5的另一侧通过管道连接有粉尘净化箱6,粉尘净化箱6的另一侧内壁一体成型有卡槽15,粉尘净化箱6的一侧外壁通过螺栓固定有排风扇13,本实施方案中,通过设置多个混凝土粉尘处理箱,将混凝土粉尘有鼓风机1吸入进去进行分部处理使得混凝土的处理变得环保轻松;鼓风机1在使用时与外部电源连接;喷头11在使用时与外部水源连接;排风扇13在使用时与外部电源连接。具体的,碎石处理箱3、粉尘沉降箱5和粉尘净化箱6的底部均一体成型有漏斗8,且漏斗8放置于收集桶4的正上方,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漏斗8将分部处理后的混凝土粉尘进行回收处理,使得混凝土粉尘得以废物利用。具体的,卡槽15的内部卡合有过滤网12,过滤网12的顶部一体成型有拉环14,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拉环14,使得在过滤网12在使用损坏后能够更加方便的更换。具体的,碎石处理箱3、粉尘沉降箱5和粉尘净化箱6的内壁上均涂有防锈涂料,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碎石处理箱3、粉尘沉降箱5和粉尘净化箱6的内壁上均涂有氯磺化聚乙烯防锈涂料,使得碎石处理箱3、粉尘沉降箱5和粉尘净化箱6更加的耐久耐用。具体的,收集桶4一共有三个,且收集桶4均为圆桶形,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圆桶状的收集桶4,使得更小的空间能够装载更多的混凝土粉尘回收物。具体的,碎石处理箱3、粉尘沉降箱5和粉尘净化箱6均为金属构件,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金属构件的部件,使得整个装置的使用寿命大大延长。具体的,推车7的把手上固定有防滑套,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推车7的把手上套有防滑套,使得推车7的使用更加的方便安全。本实施例中鼓风机1型号为CZ-TD550W已经公开的广泛运用于日常生活的已知技术,本实施例中喷头11型号为SK508已经公开的广泛运用于日常生活的已知技术,本实施例中排风扇13型号为fkl6623.230已经公开的广泛运用于日常生活的已知技术。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本技术中该粉尘吸收装置先通过鼓风机1上的吸管2将混凝土粉尘吸入到碎石处理箱3的内部,在碎石处理箱3通向粉尘沉降箱5的管道一端固定有铁丝网10,将一些大的碎石和木屑等物挡下来,顺着漏斗8进入收集桶4当中,剩下的混凝土粉尘进入粉尘沉降箱5当中,由设置在粉尘沉降箱5顶端的喷头11进行洒水,将混凝土粉尘进行沉降,并流入粉尘沉降箱5下方的收集桶4当中,进行回收利用,最后剩下的空气进入粉尘净化箱6当中,并经过过滤网12进行过滤,使得清新的空气排放出去,当还有混凝土粉尘时,会被过滤网12阻挡,从而进入粉尘净化箱6下方的收集桶4当中。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再生混凝土用粉尘吸收装置,包括推车(7)以及放置于推车(7)内部的收集桶(4),其特征在于:所述推车(7)的底部通过螺栓固定有若干个滑轮(9),所述推车(7)的一侧通过螺栓固定有鼓风机(1),所述鼓风机(1)的一端旋合有吸管(2),所述推车(7)的内壁通过螺栓固定有碎石处理箱(3),所述碎石处理箱(3)的内壁通过螺丝固定有铁丝网(10),所述碎石处理箱(3)的一侧通过管道连接有粉尘沉降箱(5),所述粉尘沉降箱(5)的内部顶端通过螺栓固定有喷头(11),所述粉尘沉降箱(5)的另一侧通过管道连接有粉尘净化箱(6),所述粉尘净化箱(6)的另一侧内壁一体成型有卡槽(15),所述粉尘净化箱(6)的一侧外壁通过螺栓固定有排风扇(1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再生混凝土用粉尘吸收装置,包括推车(7)以及放置于推车(7)内部的收集桶(4),其特征在于:所述推车(7)的底部通过螺栓固定有若干个滑轮(9),所述推车(7)的一侧通过螺栓固定有鼓风机(1),所述鼓风机(1)的一端旋合有吸管(2),所述推车(7)的内壁通过螺栓固定有碎石处理箱(3),所述碎石处理箱(3)的内壁通过螺丝固定有铁丝网(10),所述碎石处理箱(3)的一侧通过管道连接有粉尘沉降箱(5),所述粉尘沉降箱(5)的内部顶端通过螺栓固定有喷头(11),所述粉尘沉降箱(5)的另一侧通过管道连接有粉尘净化箱(6),所述粉尘净化箱(6)的另一侧内壁一体成型有卡槽(15),所述粉尘净化箱(6)的一侧外壁通过螺栓固定有排风扇(1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再生混凝土用粉尘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碎石处理箱(3)、粉尘沉降箱(5)和粉尘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双营
申请(专利权)人:青海民族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青海,6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