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碳罐测量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030472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04 04: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尺寸公差测量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碳罐测量装置,包括第一测量部、第二测量部、第三测量部与第四测量部,第一测量部与第二测量部相对设置,第三测量部与第四测量部相对设置;第一测量部、第二测量部的形状与碳罐在第一方向端部的形状匹配,第三测量部、第四测量部的形状与碳罐在第二方向端部的形状匹配;第一测量部上有第一定位面,第二测量部上有第二定位面,第三测量部上有第三定位面,第四测量部上有第四定位面,第一定位面与第二定位面间的距离为碳罐在第一方向的极限尺寸,第三定位面与第四定位面间的距离为碳罐在第二方向的极限尺寸。上述装置能对具有不规则外形的碳罐进行尺寸公差测量,其测量精确,结构简单易操作。

A Carbon Tank Measur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碳罐测量装置
本技术涉及尺寸公差测量
,尤其涉及一种碳罐测量装置。
技术介绍
由于汽油是一种易挥发的液体,在常温下燃油箱通常会充满蒸气,燃料蒸发排放控制系统的作用是将燃油箱中的蒸气引入燃烧并防止其挥发到大气中,在这个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活性碳罐贮存装置。在碳罐制造完成后,通常需要测量其尺寸与公差是否在规定的区间内。但是由于碳罐的外形不规则,具有较多的曲面,对碳罐的尺寸与公差进行测量时,精准的定位与测量具有一定的难度。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碳罐测量装置,能对具有不规则外形的碳罐进行尺寸公差测量,其测量精确,且结构简单易于操作。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碳罐测量装置,用于测量碳罐的尺寸公差,包括第一测量部、第二测量部、第三测量部与第四测量部,所述第一测量部与所述第二测量部相对设置,所述第三测量部与所述第四测量部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测量部、所述第二测量部的形状与所述碳罐在第一方向上端部的形状相匹配,所述第三测量部、所述第四测量部的形状与所述碳罐在第二方向上端部的形状相匹配;所述第一测量部上设有第一定位面,所述第二测量部上设有第二定位面,所述第三测量部上设有第三定位面,所述第四测量部上设有第四定位面,所述第一定位面与所述第二定位面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碳罐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极限尺寸,所述第三定位面与所述第四定位面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碳罐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极限尺寸。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极限尺寸为最大极限尺寸。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极限尺寸为最小极限尺寸。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测量部与所述第二测量部用于测量所述碳罐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公差,所述第三测量部与所述第四测量部用于测量所述碳罐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公差。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碳罐测量装置的表面的材料硬度低于所述碳罐的材料硬度。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碳罐测量装置的表面的材质为尼龙。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碳罐测量装置还包括测量台,所述第一测量部、所述第二测量部、所述第三测量部与所述第四测量部均固定于所述测量台上。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碳罐测量装置还包括万向脚轮,所述万向脚轮固定于所述测量台的底端,所述万向脚轮上设有刹车部件。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中的碳罐测量装置能对具有不规则外形的碳罐进行尺寸公差测量,其测量精确,且结构简单易于操作。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碳罐测量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碳罐测量装置的测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技术的目的、方案和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需要说明的是,如无特殊说明,当某一特征被称为“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它可以直接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上,也可以间接地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上。此外,本技术中所使用的上、下、左、右、前、后等描述仅仅是相对于附图中本技术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位置关系来说的。此外,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而不是为了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组合。参照图1,示出了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碳罐测量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碳罐测量装置包括测量组件1、测量台2与脚轮3。测量组件1固定于测量台2上,脚轮3固定于测量台2的底端。脚轮3可使用具有刹车的万向刹车脚轮,以便于碳罐测量装置的随时移动。该测量装置通常需要长时间使用,而碳罐重量较大,故而对该装置的强度要求较高,因此,可采用40*40*3MM的方通进行焊接来制得测量台2的支撑基座,使其重量适当且强度适中,可以保证该测量装置在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下正常工作。参照图2,示出了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碳罐测量装置的测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测量组件1用于对碳罐的尺寸公差进行测量。测量组件1包括底板11,以及固定于底板11上的第一测量组件12与第二测量组件13。第一测量组件12用于测量碳罐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公差,第二测量组件13用于测量碳罐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公差。第一测量组件12包括第一测量部121与第二测量部122。第二测量组件13包括第三测量部131与第四测量部132。第一测量部121与第二测量部122相对设置,第三测量部131与第四测量部132相对设置。第一测量部121上用于测量碳罐尺寸公差的部位的外形与碳罐在第一方向上一个端部的外形相匹配,第二测量部122上用于测量碳罐尺寸公差的部位的外形与碳罐在第一方向上另一个端部的外形相匹配。第三测量部131上用于测量碳罐尺寸公差的部位的外形与碳罐在第二方向上一个端部的外形相匹配,第四测量部132上用于测量碳罐尺寸公差的部位的外形与碳罐在第二方向上另一个端部的外形相匹配。还可以设置限位部,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三测量部131的一侧设有限位部133,对碳罐在第二方向的尺寸公差进行测量时,限位部133对碳罐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个侧壁进行限位,防止其位置跑偏。此外,还可以再设置一个限位部,当测量碳罐在第一方向的尺寸公差时,限位部对碳罐在第二方向上的位置进行限制。第一测量部121上设有第一定位面1211,第二测量部122上设有第二定位面1221,第三测量部131上设有第三定位面1311,第四测量部132上设有第四定位面1321。第一定位面1211与第二定位面1221之间的距离等于碳罐在第一方向上的极限尺寸,第三定位面1311与第四定位面1321之间的距离等于碳罐在第二方向上的极限尺寸。当将极限尺寸设置为最大极限尺寸(即碳罐的尺寸加上公差上限)时,可用于测量碳罐的尺寸是否在正公差范围内。测量时,将碳罐沿第一方向放入第一测量部121与第二测量部122之间,若是碳罐可以放入,则说明碳罐在第一方向的尺寸在正公差范围内,反之,则说明碳罐在第一方向的尺寸超出正公差范围。再将碳罐翻转角度,沿第二方向放入第三测量部131与第四测量部132之间,若是碳罐可以放入,则说明碳罐在第二方向的尺寸在正公差范围内,反之,则说明碳罐在第二方向的尺寸超出正公差范围。当将极限尺寸设置为最小极限尺寸(即碳罐的尺寸减去公差下限)时,可用于测量碳罐的尺寸是否在负公差范围内。测量时,将碳罐沿第一方向放入第一测量部121与第二测量部122之间,若是碳罐无法放入,则说明碳罐在第一方向的尺寸在负公差范围内,反之,则说明碳罐在第一方向的尺寸超出负公差范围。再将碳罐翻转角度,沿第二方向放入第三测量部131与第四测量部132之间,若是碳罐无法放入,则说明碳罐在第二方向的尺寸在负公差范围内,反之,则说明碳罐在第二方向的尺寸超出负公差范围。为了防止碳罐在测量过程中出现磕碰损坏,上述测量装置表面的材料硬度需低于碳罐的材料硬度,可使用高强度尼龙,或者其他符合条件的材料均可。以上是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进行的具体说明,但本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碳罐测量装置,用于测量碳罐的尺寸公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测量部、第二测量部、第三测量部与第四测量部,所述第一测量部与所述第二测量部相对设置,所述第三测量部与所述第四测量部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测量部、所述第二测量部的形状与所述碳罐在第一方向上端部的形状相匹配,所述第三测量部、所述第四测量部的形状与所述碳罐在第二方向上端部的形状相匹配;所述第一测量部上设有第一定位面,所述第二测量部上设有第二定位面,所述第三测量部上设有第三定位面,所述第四测量部上设有第四定位面,所述第一定位面与所述第二定位面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碳罐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极限尺寸,所述第三定位面与所述第四定位面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碳罐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极限尺寸。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碳罐测量装置,用于测量碳罐的尺寸公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测量部、第二测量部、第三测量部与第四测量部,所述第一测量部与所述第二测量部相对设置,所述第三测量部与所述第四测量部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测量部、所述第二测量部的形状与所述碳罐在第一方向上端部的形状相匹配,所述第三测量部、所述第四测量部的形状与所述碳罐在第二方向上端部的形状相匹配;所述第一测量部上设有第一定位面,所述第二测量部上设有第二定位面,所述第三测量部上设有第三定位面,所述第四测量部上设有第四定位面,所述第一定位面与所述第二定位面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碳罐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极限尺寸,所述第三定位面与所述第四定位面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碳罐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极限尺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罐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极限尺寸为最大极限尺寸。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罐测量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颖彤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宝源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