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轮用轴承装置,为了在确保车轮安装用毂缘的强度的同时更进一步地减轻重量,在车轮用轴承装置中,轮毂(2)的毂缘(12)中的、除了内周部分以外的剩余部分由多个肋部(13)构成,该多个肋部(13)呈放射状延伸,分别在前端,形成有螺栓插孔(14)。轮毂(2)具有制动件引导部(16),该制动件引导部(16)延伸到毂缘(12)的外侧,对制动转子(41)的内径面进行导向,上述肋部(13)中的至少内侧的侧面的根径(D1)小于等于上述制动件引导部(16)的外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等的车轮用轴承装置。
技术介绍
在汽车部件中,由于燃料费的提高等原因,人们强烈希望减轻重量,即使对于车轮用轴承装置,仍要求减轻重量。在过去,在作为毂组件类的车轮用轴承装置中,象图19所示的那样,其由轮毂62,内圈63,与多排滚珠65构成,该轮毂62具有车轮安装用的毂缘72,内圈63嵌合于内侧侧端,该滚珠65介于该轮毂62和内圈63、外圈64的相对的轨道面62a,64a之间。外圈64具有车体安装部64b。轮毂62中的车轮安装用毂缘72象图20那样,基本呈圆形,仅仅将毂缘72的螺栓插孔74的周边作为较厚的肋部72a,其它的部分的厚度减小,实现重量的减轻。另外,在这样的方案中,在毂缘72的非肋部72b中开设孔或使毂缘72的外周部的局部形成缺口,由此,实现重量的减轻。但是,象这样,轮毂62中的车轮安装用毂缘72基本呈圆形,在通过螺栓将外圈64的车体安装部64b固定于车体上时,紧固螺栓的工具因上述毂缘72而受到妨碍,无法顺利地进行螺栓的紧固作业。另外,由于上述毂缘72基本呈圆形,故轮毂62的尺寸增加,即使在上述那样的非肋部72b的厚度减小,仍无法充分地减轻重量。作为解决这些的问题的方案,在日本第2003-94905号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公开公报中提出了下述方案,其中,去除图20中的毂缘72的非肋部72b,象图21(A)那样,分别形成在前端部具有螺栓插孔74的放射状的多个突起状毂缘72A,由此,实现重量的减轻和车体安装作业性的改善。但是,在上面提出方案的实例的车轮用轴承装置中,缺口部的形成范围此次是不充分的,具有进而减轻重量的余地。另外,在上述提出方案实例中,轮引导部和制动件引导部在全周连续,具有进而减轻重量的余地。制动件引导部为在轮毂的外侧的侧面突出的圆筒状的部分,轮引导部为从制动件引导部以稍小的直径进一步突出的圆筒状的部分。人们考虑通过将构成轮引导部和制动件引导部的圆筒部分分割为沿圆周方向分离开的多个突片,实现重量的进一步减轻。此外,在上述提出方案实例那样的,形成突起状的毂缘72A的方案中,人们提出了下述的方案,其中,毂缘根部72Aa的横截面(图21(B))的旋转方向宽度W1和轴向的厚度T1的比基本为5∶1,确保毂缘强度和刚性。为了减轻重量,最有效的方式是削减轮毂62的毂缘质量,但是与此相反,具有下述的相反要求的课题,即,必须确保抵抗来自轮胎的弯矩荷载的毂缘强度,增加质量。在图21(A)和图21(B)的已有实例等中,调整毂缘周向的宽度W1和轴向的厚度T1、毂缘根径等,在确保强度和刚性的同时,实现重量的减轻。然而,在上述的方式中,相对在图20的已有实例那样的形成带肋毂缘的轴承,可减轻约10%的重量,但是,根据有限元分析(FEM分析)和试验结果判断,从强度和刚性方面来说,难于实现其以上程度的重量减轻。此外,在上述提出方案实例中,外圈安装于车体侧的悬架装置上。在上述轮毂的毂缘中形成螺栓插孔,通过与该螺栓插孔实现压配合的毂螺栓将车轮固定于毂缘上。由于轮毂的材料一般采用碳素钢,故为了减轻车轮用轴承装置的整体重量,轮毂的毂缘呈下述的纵截面形状,其按照厚度从旋转轴侧朝向螺栓插孔所在外径侧逐渐减小而变薄的方式形成坡度。但是,在车轮安装用的毂缘呈上述的纵截面形状的场合,为了避免急剧的厚度变化而减缓毂缘的应力集中,必须呈下述的形状,即减缓上述坡度,通过曲率半径较大的圆弧状截面的连接圆弧面,连接坡面和螺栓插孔附近(毂螺栓安装部)的平坦面。由此,具有毂缘的螺栓插孔附近的厚度减小受到限制而无法充分减轻重量的问题。还有,为了使轮毂具有抵抗上述轮毂螺栓安装部的厚度减小造成的应力集中的疲劳强度,人们还考虑通过高频热处理,对与上述毂缘的车轮安装侧相反一侧的整个表面进行硬化,但是,在此场合,毂螺栓的锯齿无法充分地嵌入轮毂,具有无法确保固定性的新的问题。即,无法充分获得毂螺栓的空转转矩,容易产生空转。
技术实现思路
于是,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在确保车轮用轴承装置的强度和寿命的同时,实现重量的减轻。本专利技术的第1方案的车轮用轴承装置包括外方部件,在该外方部件的内周,具有多排轨道面;内方部件,在该内方部件中,在外侧侧端的外周,具有车轮安装用的毂缘,在外周,具有与上述外方部件的轨道面相对的轨道面;滚动体,该滚动体介于两排的相对的轨道面之间,车轮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于车体上,其特征在于下述的结构。上述内方部件的毂缘中的,除了内周部分以外的剩余部分由多个肋部构成,该多个肋部呈放射状延伸,分别在前端,形成有螺栓插孔,上述内方部件具有制动件引导部,该制动件引导部延伸到上述毂缘的外侧,对制动转子的内径面进行导向,上述毂缘的上述肋部中的至少内侧的侧面的根径小于等于上述制动件引导部的外径。如果采用上述的方案,由于内方部件由多个肋部构成,该多个肋部呈放射状延伸,分别在前端,形成螺栓插孔,故可减少车轮安装用的毂缘中的,对于强度来说不需要的部位,实现重量的减轻。在此场合,上述毂缘的内周部分呈环状而残留,但是由于肋部中的至少内侧的侧面的根径小于等于上述制动件引导部的外径,故可尽可能以较大程度省略不需要部位,可更进一步地减轻重量。本专利技术的第1方案的车轮用轴承装置无论对于第2代型、第3代型、第4代型等的代型均可适用,可采用比如下面的第3代型。在此场合,上述内方部件具有轮毂和内圈,该轮毂在外侧侧端的外周,具有上述车轮安装用的毂缘,该内圈与该轮毂的内侧侧端的外周嵌合,在这些轮毂和内圈上,形成上述各排的轨道面,上述轮毂具有上述制动件引导部。在象这样,在轮毂的内侧侧端设置有内圈、在轮毂上形成单排的轨道面的车轮用轴承装置,与通过多排的内圈和轮毂形成内方部件的场合相比较,重量减轻,整体紧凑,但是,通过将本专利技术用于该形式的车轮用轴承装置,从总体上实现重量减轻,使整体紧凑。在上述第1方案中,也可这样形成,即,上述制动件引导部在全周连续,上述肋部的外侧的侧面的根径大于等于制动件引导部的外径。如果将制动件引导部沿圆周方向的多个部位分割,则具有下述的危险,即,制动转子与上述制动件引导部的径向间隙伴随圆周方向位置而不均匀,产生制动转子的安装上的偏心,产生制动件振动。由此,必须进行制动件引导部的高精度的加工。如果象上述那样,使制动件引导部在全周连续,则不需要高精度的加工,可降低加工成本,可实现低成本。在制动件引导部在全周连续的场合,使肋部的外侧的侧面的根径大于等于制动件引导部的外径,由此,获得肋部与制动件引导部的外形上的连续性,即使重量较大的汽车,仍确保强度。于是,在确实确保强度的同时,实现重量的减轻。在上述第1方案中,也可这样形成,即,上述内方部件具有轮引导部,该轮引导部从上述制动件引导部,进一步朝向外侧延伸,对轮的内径面进行导向,上述制动件引导部呈在全周连续的环状,轮引导部分割为沿圆周方向分离开的多个部分轮引导部。从不需要用于消除制动转子的安装上的偏心的高精度加工的方面来说,最好,制动件引导部象上述那样,在全周连续,但是,由于车轮通过螺栓固定于各肋部,故轮引导部起仅仅进行车轮的安装上的导向的作用,不对车轮安装上的偏心的问题造成影响。于是,轮引导部不在全周进行导向,而形成组合型,由此,不产生功能上的妨碍,更进一步地实现重量的减轻。在上述第1方案中,也可使上述毂缘的肋部的根部的横截面形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轮用轴承装置,该车轮用轴承装置包括外方部件,在该外方部件的内周,具有多排轨道面;内方部件,在该内方部件中,在外侧侧端的外周,具有车轮安装用的毂缘,在外周,具有与上述外方部件的轨道面相对的轨道面;滚动体,该滚动体介于两排的相对的轨道面之间,车轮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于车体上,其特征在于:上述内方部件的毂缘中的,除了内周部分以外的剩余部分由多个肋部构成,该多个肋部呈放射状延伸,分别在前端,形成有螺栓插孔,上述内方部件具有制动件引导部,该制动件引导部延伸到上述毂缘的外侧, 对制动转子的内径面进行导向,上述毂缘的上述肋部中的至少内侧的侧面的根径小于等于上述制动件引导部的外径。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丹羽健,铃木昭吾,浅井贵之,大槻寿志,田洼孝康,
申请(专利权)人:NTN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