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绒效果好的羽绒被及其充绒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2013392 阅读:2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03 23:2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锁绒效果好的羽绒被,上被面和下被面内部形成内空腔,内空腔被针线从上被面穿透到下被面形成多个第一小格,第一小格端侧均设有第一充绒口,第一小格之间通过充绒袋连通,充绒袋包括上撑布料和下托布料,上撑布料和下托布料均通过热熔胶粘合在内空腔的内壁上,上撑布料和下托布料均为硬性U型布料,上撑布料和下托布料的两侧均通过热熔胶粘合,且上撑布料和下托布料之间围合形成充绒通道,充绒通道的内上壁通过热熔胶粘合有多片可摆动的阻挡布料。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出上述锁绒效果好的羽绒被的充绒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有效提高羽绒被的锁绒效果,阻止羽绒被内羽绒乱窜,使得羽绒被内羽绒分布均匀,且有效提高了充绒的效率和质量。

Down quilt with good lock effect and its filling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锁绒效果好的羽绒被及其充绒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羽绒被的制造
,尤其涉及锁绒效果好的羽绒被及其充绒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羽绒被的结构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在羽绒被上通过缝合将羽绒被的内孔空间分隔成贯穿羽绒被内孔的互相平行的多个长条形格子,一种是通过缝合将羽绒被的内孔分隔成多个横向和纵向的方形格子,方形格子间预留供充绒管进出的开口。羽绒被通过格子的分隔阻挡作用,能够防止羽绒移动到其他位置,防止一些位置没有羽绒,一些位置羽绒过多。因此,格子分割得越多,羽绒被的羽绒分布就更加的均匀,使用的舒适度也就越好。由于充绒的需要,每个小空腔之间管道是相通的,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受到来自人体的作用力,羽绒会通过管道在小空腔间的游动,造成中间少,两边多。根据现有的羽绒被的内部结构,在充绒时需要将充绒管深入到羽绒被内然后通过方形各自之间的通道传输羽绒,在充绒结束后这些通道依然是连通,这就造成羽绒被使用时羽绒容易乱窜,导致羽绒被实际使用羽绒分布不均匀,影响实际使用,且根据现有羽绒被的内部结构,在充绒时需要多次将充绒管伸入到羽绒被内,这就造成了羽绒被充绒效率的降低,无法满足实际生产的需求,故此亟需开发一种锁绒效果好的羽绒被以及充绒效率高的充绒方法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锁绒效果好的羽绒被及其充绒方法,能够有效提高羽绒被的锁绒效果,阻止羽绒被内羽绒乱窜,使得羽绒被内羽绒分布均匀,且有效提高了充绒的效率和质量。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锁绒效果好的羽绒被,包括上被面和下被面,所述上被面和下被面通过针线缝合在一起,所述上被面的四边与下被面的四边通过针线缝合在一起,上被面和下被面内部形成内空腔,所述内空腔被针线从上被面穿透到下被面形成多个第一小格,所述第一小格端侧均设有第一充绒口,所述第一小格之间通过充绒袋连通,所述充绒袋包括上撑布料和下托布料,所述上撑布料和下托布料均通过热熔胶粘合在内空腔的内壁上,所述上撑布料和下托布料均为硬性U型布料,所述上撑布料和下托布料的两侧均通过热熔胶粘合,且所述上撑布料和下托布料之间围合形成充绒通道,所述充绒通道的内上壁通过热熔胶粘合有多片可摆动的阻挡布料。进一步的,所述上撑布料和下托布料之间的间距为h,0<h<5cm。进一步的,所述阻挡布料之间的间距为L,0<L<3cm。进一步的,所述上被面远离下被面的一侧以及下被面远离上被面的一侧均通过针线缝合有抗菌布料层,且所述抗菌布料层四边与上被面四边以及抗菌布料层与下被面四边均通过针线缝合在一起。进一步的,所述抗菌布料层与上被面之间以及抗菌布料层与下被面之间均形成外空腔,所述外空腔被针线从抗菌布料层穿透到上被面形成多个第二小格,第二小格的端侧均设有第二充绒口。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小格为方形结构,且所述第一小格包括方形第一小格a、方形第一小格b、方形第一小格c、方形第一小格d、方形第一小格e、方形第一小格f、方形第一小格g、方形第一小格h和方形第一小格i,所述充绒袋4分别设于方形第一小格e与方形第一小格b之间、方形第一小格e与方形第一小格d之间、方形第一小格e与方形第一小格f之间、方形第一小格e与方形第一小格h之间、方形第一小格a和方形第一小格b之间、方形第一小格b与方形第一小格c之间、方形第一小格g和方形第一小格h之间、方形第一小格h和方形第一小格i之间。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锁绒效果好的羽绒被的充绒方法,包括:将充绒管伸入方形第一小格a、方形第一小格b、方形第一小格c、方形第一小格d、方形第一小格f、方形第一小格g、方形第一小格h或方形第一小格i中任意一个端侧的第一充绒口内进行充绒,在该第一充绒口在充绒之前,其他充绒口用针线缝合,充绒结束后插入充绒管的第一充绒口再用针线进行缝合。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通过在各个第一小格之间设充绒袋,在充绒时羽绒穿过充绒袋来填补其他第一小格内羽绒,充绒袋为上撑布料和下托布料通过热熔胶粘合在被面内,且上撑布料与下托布料由于是硬性U型布料,实现了上撑布料和下托布料之间形成了充绒通道,充绒通道内可实现羽绒的传输,并在充绒通道内设可以摆动的阻挡布料,这就实现了在充绒结束后,在充绒通道内阻挡布料能够阻止相邻第一小格之间的羽绒不会乱窜,有效提高了羽绒被内羽绒分布的均匀性,提高了羽绒被的质量。2、通过使上撑布料和下托布料之间的间距为h,并控制h的取值范围小于5cm,首先保证了上撑布料和下撑布料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能够保证羽绒正常输送,另外h大于5cm时,由于间隙过大,会造成羽绒在第一小格之间乱窜,同时一定的间隙也保证了阻挡布料的设置,且也保证了阻挡布料能够拥有更多的阻挡面积,有效避免了羽绒乱窜,提高了羽绒被锁绒的效果。3、通过使多个阻挡布料之间的间距小于3cm,保证了在充绒袋内能够设置多个羽绒被,且一定的间距保证了阻挡布料能够顺利的摆动,保证充绒顺利进行,当多个阻挡布料之间的间距大于3cm时,由于间距过大,导致了阻挡布料之间的间隙过大,使得在充绒结束后,阻挡布料对羽绒的阻挡效果降低,使得羽绒在第一小格之间乱窜,使得羽绒在第一小格内分布不均匀,降低了羽绒的质量。4、通过使上被面远离下被面的一侧以及下被面远离上被面的一侧均通过针线缝合有抗菌布料层,抗菌布料层四边与上被面四边以及抗菌布料层与下被面四边均通过针线缝合在一起,抗菌层的设置可以有效提高羽绒被的抗菌性。5、通过使抗菌布料层与上被面之间以及抗菌布料层与下被面之间均形成外空腔,并外空腔被针线从抗菌布料层穿透到上被面形成多个第二小格,且第二小格的端侧均设第二充绒口,通过第二充绒口可向第二小格内充绒,进一步提高羽绒被的保暖性能。6、第一小格为方形结构,且第一小格包括方形第一小格a、方形第一小格b、方形第一小格c、方形第一小格d、方形第一小格e、方形第一小格f、方形第一小格g、方形第一小格h和方形第一小格i,所述充绒袋4分别设于方形第一小格e与方形第一小格b之间、方形第一小格e与方形第一小格d之间、方形第一小格e与方形第一小格f之间、方形第一小格e与方形第一小格h之间、方形第一小格a和方形第一小格b之间、方形第一小格b与方形第一小格c之间、方形第一小格g和方形第一小格h之间、方形第一小格h和方形第一小格i之间,这就实现了在充绒时只需要对任一充绒口进行一次充绒即可满足多有的小格内均能实现充绒,不需要拔出充绒管进行二次插入,大大提高了充绒的效率,且选择了一个第一充绒口,其他充绒口可通过针线进行缝合,大大提高了充绒的效率。7、采用将充绒管伸入到方形第一小格a、方形第一小格b、方形第一小格c、方形第一小格d、方形第一小格f、方形第一小格g、方形第一小格h或方形第一小格i中任意一个端侧的第一充绒口内进行充绒,在该第一充绒口在充绒之前,其他充绒口用针线缝合,充绒结束后插入充绒管的第一充绒口再用针线进行缝合,实现了在充绒时只需要深入充绒管一次即可实现所有小格的充绒,且充绒后,由于羽绒内设置了充绒袋,实现了各第一小格之间不会发生羽绒乱窜的问题,提高了羽绒被的质量。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锁绒效果好的羽绒被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锁绒效果好的羽绒被中充绒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a-a面的剖视图;图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锁绒效果好的羽绒被,包括上被面和下被面,所述上被面和下被面通过针线缝合在一起,所述上被面的四边与下被面的四边通过针线缝合在一起,上被面和下被面内部形成内空腔,所述内空腔被针线从上被面穿透到下被面形成多个第一小格,所述第一小格端侧均设有第一充绒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小格之间通过充绒袋连通,所述充绒袋包括上撑布料和下托布料,所述上撑布料和下托布料均通过热熔胶粘合在内空腔的内壁上,所述上撑布料和下托布料均为硬性U型布料,所述上撑布料和下托布料的两侧均通过热熔胶粘合,且所述上撑布料和下托布料之间围合形成充绒通道,所述充绒通道的内上壁通过热熔胶粘合有多片可摆动的阻挡布料。

【技术特征摘要】
1.锁绒效果好的羽绒被,包括上被面和下被面,所述上被面和下被面通过针线缝合在一起,所述上被面的四边与下被面的四边通过针线缝合在一起,上被面和下被面内部形成内空腔,所述内空腔被针线从上被面穿透到下被面形成多个第一小格,所述第一小格端侧均设有第一充绒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小格之间通过充绒袋连通,所述充绒袋包括上撑布料和下托布料,所述上撑布料和下托布料均通过热熔胶粘合在内空腔的内壁上,所述上撑布料和下托布料均为硬性U型布料,所述上撑布料和下托布料的两侧均通过热熔胶粘合,且所述上撑布料和下托布料之间围合形成充绒通道,所述充绒通道的内上壁通过热熔胶粘合有多片可摆动的阻挡布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绒效果好的羽绒被,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撑布料和下托布料之间的间距为h,0<h<5c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绒效果好的羽绒被,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布料之间的间距为L,0<L<3c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绒效果好的羽绒被,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被面远离下被面的一侧以及下被面远离上被面的一侧均通过针线缝合有抗菌布料层,且所述抗菌布料层四边与上被面四边以及抗菌布料层与下被面四边均通过针线缝合在一起。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锁绒效果好的羽绒被,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鲁一华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华隆羽绒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